如何加强中学生课外文言文阅读

2009-01-27 03:18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09年12期
关键词:文言论语国学

张 凯

【摘 要】语文教学历来重视课外阅读,但是,目前教师指导课外阅读往往集中在现代文,忽视了文言文的课外阅读。本文就从加强中学生课外文言文阅读出发,探讨加强课外文言文阅读的方法,以期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关键词】阅读 课外文言文

课堂学习是文言文学习的大环境。可如果我们只靠课堂上的那点时间学习文言文,是远远不够的。这正如刘国正所言:“打个比方,课内和课外,是语文教学的双翼。只张开一翼,自然飞行无力,只有双翼并举,才能自由飞翔,才能如大鹏那样,其翼若垂天之云,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教师除了重视课内文言文学习外,还必须注重课外文言文的学习,它的目的是为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提高思想道德,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继续学习能力,让学生能够通过各种渠道继续学习文言文。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第四学段(7~9年级)中明确指出:“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在“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中,对与文言阅读有关的内容,提出如下建议:

故事:成语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各民族民间故事等;

长篇文学名著:吴承恩《西游记》、施耐庵《水浒传》。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版)》中也明确提出了:“课外阅读活动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适时推荐文化品味高、难易程度适当的课外读物”,“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味。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并且还在附录一《关于诵读篇目和课外读物的建议》中,向中学生推荐了以下三类与课文相关的课外读物:

(1)3部“文化经典著作”:《论语》《孟子》《庄子》等;

(2)2部古代小说:罗贯中《三国演义》,曹雪芹《红楼梦》;

(3)1部剧本:王实甫的《西厢记》(课本和读本中均有节选)。

在新课标推荐的“选修课程举例”中,预设了12项供广大教师选择的“选修课程”,其中与文言文专题阅读有关的,就有8项:唐诗选读、中外戏剧选读、中外小说戏剧名著精读、传记选读、语言文字专题、先秦诸子论著选读、《人间词话》选读、中华文化寻根。这些推荐的选修科目无疑把文言文专题阅读放到了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为文言文专题化阅读的深入开展指明了方向。

课程标准对每个学段作了具体的要求,说明学生要想学好语文,就必须要从事相当数量的教材外内容的学习。而“阅读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内,应是‘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只有依靠大量阅读,没有捷径可走。”这就需要教师在学生的学习方式上做出相应的引导和补充。但是学生的课外阅读不能简单地开列书目让学生去读,还需要教师对文言文读物要有甄别、鉴赏能力,从中选出或推荐适合中学生阅读的文言文课外读物,特别是那些课外文言精品和优秀的古代文化作品,指导学生进行课外文言文阅读。这样既巩固和扩大了课内文言文学习的成果,保证了课内文言文教学这个“第一战场”的胜利,又为文言文学习开辟了“第二战场”,使精读和博览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沟通,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逐步提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可利用“国学热”扩大阅读

随着物质文明的不断提高,社会大众越来越渴望通过传统文化来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渴望通过解读经典或历史的大众文化产品来补充自己对文化经典的浅薄与匾乏。因此目前社会上就出现了一股“国学热”的热潮,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社会上出现了大量解读传统文化经典的大众文化产品,如动漫、图书、讲座、专题文化节目等,这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中央电视台推出的百家讲坛系列讲史节目。这些大众文化产品把深厚、高端的国学与传统文化经典推到了千万民众的眼前,让国学经典从庙堂走进民间,它们在对国学的推广中起到了特殊的、积极的作用。同样,“国学热”现象和在此背景下产生的大众文化产品也必然对中学生学习文言文起到特殊的、积极的作用。他们用现代理念对传统文化进行再认识、用现代手段对传统文化再表现的文化产品,如于丹的《〈论语〉心得》、易中天品三国、王立群读《史记》等系列讲史节目都非常受中学生青睐,这些产品不仅有表层的视听享受也有对经典作品的深刻理解,打破了学生与作品之间存在着的解读隔膜,同时这些文化产品也是学者把书斋中的思考化作一种现实性的社会力量。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课文因势利导引入相关的内容,如在教《鸿门宴》可引入王立群读《史记》,让这些学生喜欢的课程资源发挥其资源优势,不再把教学局限在教师个人狭小的阅读空间内,让文言文学习走出只有“教材教参”的单调和枯燥,走向有思想、有认识的丰富和生动,那必能充分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同时“国学热”也能促使学生联系现实思考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价值,思考文言文中蕴涵着的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明确学习动机,增强学习兴趣。

二、可推荐与课内相关的经典读本

苏霍姆林斯基说:“兴趣的源泉藏在深处,你得自己去攀登、挖掘,才能发现它。”只要学生在文中发现了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得到了心灵上的震撼,他们就会自觉地去寻找、接触、品味它们,这样他们对文言文的兴趣就会得到巩固和增长。但是学生的课外阅读不能是盲目的,因为他们没有那么多的时间,也没有太强鉴别能力,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推荐、介绍,唯有如此,才能做到有序、高效。例如:在我们学习《论语》选段,除了要求学生熟读和背诵课本中的选段外,教师还要及时向学生推荐并引导课外阅读的主要参考资料。如:《史记·孔子世家》(岳麓书社)、于丹的《〈论语〉心得》(中华书局)、南怀谨的《论语别裁》(复旦大学出版社)、来可泓的《论语直解》(复旦大学出版社)、杨树增的《〈论语〉导读》(中华书局)等书籍,且不能仅仅满足于機械熟记《论语》的编者、成书年代、主要内容等概括性的文字。学生通过这样的系统阅读,相信在文言文阅读能力会有更高层次的飞跃。

三、可推荐阅读课外文言读物

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提供或推荐课外文言文读物,诸如《古文观止》《聊斋志异》……以及“四书五经”等古典作品。使小小说、寓言故事、成语故事、古今笑话、古代小品文等成为学生的最爱。这些短文的篇幅一般只有几十个字,最多是200字。例如,选自《聊斋志异》的小小说《瓶中狐》只有92个字,《孙必振》只有95字,《鸿》只有120字。又如晚唐小品文中,李商隐的《虱赋》,全文只有32字,将“虱”比喻欺贫怕富、凌弱畏强者,写得含蓄隽永,极有韵味。而明代冯梦龙编写的《古今笑史》多收集稗官野史、笔记纵谈,所选篇目大多篇幅精短,故事含蓄蕴藉,咀嚼有味,风趣幽默。在阅读这些经典篇目和精彩篇目时,学生就会把课堂上学过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运用到阅读实践中,并且在运用中巩固、加深,使精读和博览相结合,提高他们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教师在推介这类作品时应做到:一是适合学生的年龄和审美水平;二是作品的数量每次不宜太多,不要让学生感觉到阅读成为负担,要让他们感觉到轻松快乐;三是教师要对课外的阅读有一定的了解,要掌握学生的阅读情况,比如阅读中的困难之处、兴趣所在、阅读进程等等,以便及时调整课外阅读计划。

四、阅读社会生活中的文言材料

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通过从社会生活发掘学习文言文的材料。中国的春联名联、打油诗、歇后语等民间传统文学形式,是学生在社会中会经常遇到的,欣赏这些内容对文言学习也是极有帮助的。如现代中学生多数喜欢流行歌曲,而不少流行歌曲恰巧是根据旧诗词翻作的,如某明星演唱的《涛声依旧》,其歌词的创作显然出自于唐朝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的意境,只要教师稍作引导,学生完全可以从歌词的角度作出更深刻的理解,这样就使学生对文言学习充满了趣味性。另外,诸如琼瑶的言情小说中古诗词的文学修养,教师亦可适当选择一些,给学生做些定向欣赏,使这些大众文艺形式也能为我们的文言学习服务。所有这些都是极贴近学生生活的文言学习方式,想必学生是乐意接受的,也定会有不小的收获。

课外文言文阅读是课堂文言文教学的延伸、加固和补充。加强课外文言文阅读,让学生把课堂上学过的文言词语文言句式运用到阅读实践中,在运用中巩固、加深、熟练,把精读和博览相结合,这样,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就能逐步提高。

★作者简介:张凯,广西南宁市第二十四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文言论语国学
“垂”改成“掉”,好不好?
活用课外资料 助力文言教学
文言之美美不胜收
熟读精思 寻求规律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点点读《论语》
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