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真实应源于生活真实

2009-01-27 03:18孔祥跃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09年12期
关键词:艺术

【摘 要】笔者认为《斑羚飞渡》的许多内容经不住推敲,失去了生活真实,也失去了艺术感染力。

【关键词】《斑羚飞渡》 内容虚假 艺术

初读沈石溪的《斑羚飞渡》(七年级语文下册),心灵颇为震撼。一群被逼至绝境的斑羚为了赢得种群生存的机会,居然演出了用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方法来摆脱困境的壮举!自然界中的动物在危难中所表现出来的智慧、勇气和自我牺牲的精神,无不让人叹服震撼!但笔者读的次数多了,越来越觉得作者矫情的成分太浓,小说的艺术真实已远离生活真实,作品震撼的力量就被一点一点消蚀,直至荡然无存,直至想一吐喉鲠而后快。

一、是“笔直坠落”还是弧线坠落

小说开篇交代了伤心崖的情况:“伤心崖是夏洛山上的一座山峰,像一把利斧从中间剖开,从山底下的流沙河抬头往上看,宛如一线天。隔河对峙的两座山峰相距约六米左右(这是个病句,应去掉‘约或‘左右),两座山都是笔直的绝壁。”这种绝壁我们可以想象成城市里两栋等高的相距六米的高层楼房,斑羚要从楼顶这边跳到对面的楼顶去。这个交代是为下文的情节作铺垫。

接着第3段写了一只老斑羚送老斑羚“试跳”的情景:“有一只老斑羚退后十几步,一阵快速助跑奋力起跳,想跳过六米宽的山涧,结果在离对面山峰还有一米多的空中哀咩一声,像颗流星似的笔直坠落下去。”姑且不论流星的轨迹是否“笔直”,比喻是否恰当,笔者的疑问是,斑羚从山崖这边起跳,是作抛物线运动,跳到最高点后,应弧线下落,因为此时斑羚的运动由两个力控制:一个是向前的跳力,一个是向下的重力。由此产生两个速度:一个是向前的速度,且这个速度大小不变,仍是起跳时速度(空气阻力忽略不计);一个是向下的重力加速度,这个速度越来越大。二力的共同作用下,不可能是“笔直坠落”,应是弧线降落中撞上对面的山崖绝壁,再沿着绝壁“笔直坠落下去”。

后文也有个地方说“每一只年轻斑羚的成功飞渡,都意味着一只老年斑羚摔得粉身碎骨”,这也是不可能,因为山崖下面是一条河。

二、肉眼能看到身边的彩虹

文中三次写到彩虹,作者也许想用它来渲染气氛、烘托气势、推动情节的发展,但彩虹“一头连着伤心崖,另一头……连着对面那座山峰”,斑羚在伤心崖上,人也在离斑羚极近的地方(因为人可以看得清羊群的一举一动甚至面部表情,听得见斑羚的“轻咩”)。换句话说,人、羊与彩虹是“零距离”,能看得见“斑斓”、“绚丽”的彩虹。事实是这样吗?

彩虹是太阳光在传播中被空气水滴色散(折射)而产生的光学现象,只有空氣中的水汽达到一定的厚度才能形成。因为如果水汽太薄,各种色光未被散开尚混合在一起,或散开幅度不大,肉眼无法识别出被散得很短的七色光。宛如投影机成像,镜头近处的图像不如远处银屏上的清晰。生活中我们看到的彩虹都是挂在高空、天边的,无法触手可及的。有一年笔者游览湖南张家界的桃源,雨过天晴后有幸见到前面有一挂彩虹。等我们欣喜地将小船开过去,却什么也没有,只是一些稀雾而已。前行了一段时间再回头,彩虹又隐约可见了。

可是作者却还多次煞有介事地描写身边的彩虹,比如“母斑羚的身体已经笼罩在彩虹的斑斓光带里”,(镰刀头羊)“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向那道绚丽的彩虹”,“弯弯的彩虹一头连着伤心崖,一头连着对岸的峰,像一座美丽的桥”。笔者认为这是不可能出现的现象?

三、斑羚腾空后还能调控身躯呢

作者为了让读者相信斑羚能飞渡成功,挖空心思、煞费苦心的描写老少斑羚的起跳与对接:“(半大斑羚)纵身一跃,朝山涧对面跳去;老斑羚紧跟在半大斑羚后面,头一钩也从悬崖上蹿跃出去”,“老斑羚凭着娴熟的跳跃技巧,在半大斑羚从最高点往下降落的瞬间,身体出现在半大斑羚的蹄下……刚好处在跳跃弧线的最高点……半大斑羚的四只蹄子在老斑羚的结实的背上猛蹬了一下……”,既然起跳有先后,为什么后来老斑羚却能处于小斑羚的四只蹄子下?而且是“刚好处在跳跃弧线的最高点”呢?难道老斑羚在空中能加速、能调整角度、能调整高低吗?如果只有极少数这样成功的例子倒也罢了,而它们的成功率近乎百分百!(文中说只有一只衰老的母斑羚没完成任务)从物理学角度说,除非有外力,腾空了的物体是无法对自身作任何改变的。

显然作者对斑羚们的形象过于神化了!它们起跑时间先后的精确选择,跳跃幅度的高低控制,跳跃技巧的娴熟掌控,对接时机的吻合衔接简直是像是通过的电脑精密计算而配合得天衣无缝!要知道,群羚面对的是“隔河对峙的两座”、“笔直的”、“相距约六米”左右的悬崖峭壁,就算它们经过特别训练,强烈的求生欲会导致奇迹的发生,但也不可能每一对老少斑羚都算计得那么准,成功率如此之高,这个奇迹发生得太离奇了。曾有蚂蚁抱成团逃离火海的奇迹,虽未亲眼目睹却从没人怀疑其真实性,因为它不违背常理。

以上只是从并不复杂的物理常识来分析该作品的内容“太假”,其他“假”的地方如镰刀头羊智商超常、羚群在猎人猎狗前的超级冷静、羚群有良好的奇偶数概念、众猎人猎狗自始自终作壁上观至最后一只斑羚消失等等,文中俯拾皆是,不胜枚举。

也许有人说,何必较真?这只不过是一篇小说,是虚构的作品而已,文学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但是文学作品再怎么虚构再怎么高于生活,总要以生活真实为基础,即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要是实际生活中客观存在的,合乎生活的常情常理,合乎客观生活的规律和法则,否则艺术真实无从谈起。即使是魔幻小说、童话等幻想类作品也是有生活逻辑的,不可能编得太离谱。被称为“魔幻现实主义小说”代表作《百年孤独》中,有许多“魔幻”情节的描写,但仍有现实生活的影子。

鲁迅先生谈到小说人物的塑造时,说自己作品中的人物没有专用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虽然人物是虚构的,高于生活,但嘴、脸、衣服却是客观存在,符合生活真实,符合生活逻辑的。一切文学作品,生活真实是基础,因为所有的艺术都来源于生活。从“生活真实”到“艺术真实”,是艺术创作的典型化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艺术真实”甚至比“生活真实”更真实。

对于一个作品,若读者在阅读中发现生活内容是虚假的,思想情感是做作的,艺术表现是不合情理的,那么震撼力将无从产生,美感也就无从谈起。作为教材,不宜伤害学生的纯真,更不能认为十二三岁的孩子生活阅历浅而毋须认真对待。笔者认为,这篇《斑羚飞渡》有太多经不起推敲的地方。作为一篇泛读材料尚可,而作为精读的教材文本则大为不宜。

★作者简介:孔祥跃,湖北省大冶市一中教师。

猜你喜欢
艺术
反“艺术”的艺术
什么都可以成为艺术
纸的艺术
艺术足球
艺术足球
决定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