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导读之我见

2009-01-27 03:18吕全忠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09年12期
关键词:论语

【摘 要】对于《论语》的导读,人们更愿意谈如何培养兴趣,但若缺少宏观了解,往往容易半途而废。笔者从版本学知识,《论语》对认识其他思想的影响,对语录体的认识,应重视导读原文等方面出发,以期将《论语》导读落到实处。

【关键词】《论语》 版本学 语录体

高中新课程语文教材中增设了名著导读部分,《论语》被安排为其第一部名著。虽教学改革进行将近三年,但这一部分的落实情况却不是很好。原因有很多,笔者在这里难以一一涉及,只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下粗浅认识。

一、教师应具备必要的版本学知识

《论语》成书于战国初年,流传甚广,早在汉代就是初学者的必读书目,后来又成为科举考试的必读书目。所以对《论语》进行注释的书籍历朝历代都不少,杨伯峻说“仅日本学者林泰辅博士在《论语》年谱中所著录的便达三千种之多”,“程树德的《论语集释》征引书籍六百八十种”,但这些注本恐怕只能为学者专家所用,普通教师难以掌握,不过我们还是应该对其中一部分影响特别大的注释本有所了解。例如杨伯峻的《论语译注》,何晏、邢昺的《论语注疏》,朱熹的《论语集注》,刘宝楠的《论语正义》,程树德的《论语集释》等。这样既培养教师的自身素养也有利于指导学生阅读。比如对于《论语译注》,我们应知道,这是一本用现代汉语写成的优秀注释本,书后附有词典,便于初学者使用。而《论语集注》则是宋代理学家朱熹呕心沥血之杰作,语言简洁。虽然其中有一些理学思想曲解了《论语》精神,但是它因既重视义理又不废考据,更有助于学习原著,而成为注释经典的经典。这里还涉及另一个问题:如何看待现在市面上流行的花花绿绿的各种注释本?笔者认为应该相信其中一定不乏优秀之作,但是受限于学识、时间等因素,不一定能够沙里淘到“金子”。倘若正热心追捧某一热卖的本子时,却听到有联名声讨它的声音,我们往往会感到有些无所适从。如果能具备一些必要的版本学知识,谨慎地选择那些学术界早已定评的注释书籍,就会少去这些不必要的麻烦。

二、应认识到《论语》乃是文化春天中的杰作

20世纪德国历史学家斯宾格勒在他的名作《西方的没落》中将人类的文化发展比喻成一年四季,文化的春天“是最具有活力的,它保留了文化自身原来质朴的本性。这一时期的文化具有乡野直觉的梦幻心灵的伟大创造”。因此,推崇古典文化。与此相对应,《论语》则应是中国文化春天中的杰作。它不仅行文简洁、追求和谐之美,更包孕了孔子学说。这是一种统治中国并为其他思想的产生提供土壤的思想。理解了孔子学说就能较好地掌握后来出现的荀子等对其做出的继承与变革,从而理解韩非子、李斯的法家思想和战国出现的百家争鸣的局面。换言之,理解了《论语》就能从根本上理解历史的思想变革,就会从看似一盘散沙的杂乱无章中提纲挈领理出各种思想的主线。这无疑有助于认识中国的历史和现况。

三、应正确认识《论语》的语录体特征

对于这部典籍的理解,更多是通过一些文学史教材。比如在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中就有“作为说理文,《论语》还很幼稚”。可有人或许会忽略掉“作为说理文”这一重要前提而直接认为“《论语》还很幼稚”。实际上,该书中还有这样的论述:“《论语》创立的语录体,在《墨子》中得到发展,进而形成了《孟子》的对话式论辩文。”这就意味着《论语》当中含有对话式因素。而20世纪苏联最著名的美学家巴赫金则认为“在社会中存在的人,总是处于和他人的相互关系之中,不存在绝对的真理拥有者,也不存在任何垄断话语的特权者,因此,自我与他人的对话关系,便构成了我们真正的生命存在”。应该看到,作为思想家的孔子,并不是“绝对真理的拥有者”,他是在与他人交流时产生了新的思想;也不是“垄断话语的特权者”,他是在与他人对话过程中实现了对自身价值的体认。可以说,正是这种对话式因素的存在,向我们展示了孔子思想的动态生成与发展过程。这里,具有对话因素的语录体与孔子思想有机地结合为一体。事实上,其他诸如歌德、狄德罗、柏拉图等人的重要思想也大多是通过这种与他人对话式形式有关的方式阐释的。简言之,语录体《论语》并不幼稚。

四、应认识到《论语》是治学的基础

典籍虽多,却因难易有别,很多不适合初学。比如“读诸史”就需要“考世系,知终始(《三字经》)”。史书人物众多,头绪纷繁,没有一定基础难有收获。《论语》篇幅较短,1 2700余字,简洁明快。程子说:“学者当以《论语》《孟子》为本。《论语》《孟子》既治,则六经可不治而明矣。”加之目前学生只习惯于课内教师讲读,一时还无法有效地完成课外自读,客观上这就需要一个过渡。台湾王财贵博士说“你从哪里读起都可以,这是咱们《论语》的妙处”,这也意味着你从哪里结束都可以,它总会有一个相对独立的意义,而组合起来又能形成一个更加完整的内容。它完全可以被化整为零,分散于课堂之中,供学生读读讲讲或者更进一步背背。不过应避免单纯进行文言文翻译或者华而不实地脱离原文空谈的见解。那样要么是把课外导读变成课内讲读,最后难以实现而不了了之,要么就是通过贴标签式地超越原文而夸夸其谈,表面热闹实则揠苗助长。有人曾比较分析,发现鲁迅、钱钟书、季羡林等大家们无一不是先接受大量具体材料,然后加以理论化,而当今一些人却以从文学評论中获取现成答案来代替阅读原文,其结果高下不言自明。因此,应尽量使学生接受原文而不是其他译文。

实际上,要想真正将导读落到实处,还有很多重要工作要做,比如激发阅读兴趣,引导学生掌握必要的古代名物典章制度等等,限于学力,不再赘述。

★作者简介:吕全忠,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六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论语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漫画欣赏《论语》
点点读《论语》
点点读《论语》
点点读《论语》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点点读《论语》
点点读《论语》
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