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后园

2009-01-27 03:18孙兴文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09年12期

【摘 要】中原大地是文化的前沿,也是文化的战场,而江南因其恬静闲散而成为文化的后花园,江南是中华民族灵魂的乡关,精神的家园。

【关键词】中原文化 江南文化 文化的后园

中原大地到处都可以看到文化的碰撞、交织、撕裂、融合,它毫无宁静与安闲。春秋智慧,战国谋略,大汉天声,魏晋风骨,以及盛唐的华贵,两宋的清灈,元明的气度,大清的铁骑。它们接踵而至,纷至踏來,气势汹汹,哗哗啦啦地交织在一块,在中原大地上演绎着文明与文化的层累。它让人屏住呼吸,也让人瞠目结舌,在慌乱之中,它饥渴地吞食文化的盛宴,随口吐出的文化残渣也能让世人为之震惊,更何况在这一场场文化盛宴当中,有那么一批批气度不凡的文化泰斗和思想巨擘。四合院与高墙大院永远都在众目睽睽之下,反叛的言论与行动无法隐藏,无法躲避。一种文化的产生会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传播开来,一种文化也可能在最短的时间被阉割。

中国文化的主体是汉文化,汉文化的主体是中原文化。中原文化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缩影,反映了中华文明发展的轨迹,折射着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

中原文化博大精深,浩如烟海,它永远不会低下强硬高贵的文化头颅,永远趾高气扬飞扬跋扈。一方面,这是中原文化的骄傲,另一方面,也是中原文化的缺憾,这种文化缺少宁静与安闲,缺少芳香与自然。不过,当中原文化血脉喷张地行走在文化大道时,最放肆的言论、最大逆不道的行为也能找到落脚之处,一沟壑一深山,一荒草一幽径都能将忤逆的脚印掩埋消磨,何况江南细腻的山水文化也会滋润着它,并让它放慢行进的脚步,更显成熟稳重。

如果说,几千年来,江南永远是荒凉闭塞的,永远是野蛮落后的,一点也不过分。但正是荒凉与闭塞,才保持了文化的淳朴与自然;也正是野蛮与落后,才让大气的又焦躁不安的中原文化找到了栖息徜徉的天地。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这闲情的一笔,勾勒出江南优美的的文化环境。“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是刘禹锡在金陵的徘徊;“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是杜牧在扬州的畅游;“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是苏轼在西湖的泛舟;“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是韦庄对江南的赞叹。杏花春雨的江南是这般绮丽,激发了文人无限的想象空间;而文人的妙笔生花,又使江南的自然风光更添姿色。无怪乎金主完颜亮读到柳永的“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后,便欲兴师南下,“立马吴山”了。在这样文化的后院里到处有文治武功的君王,名位隆显的重臣,落魄江湖的世族,孤独寂寞的太子,长歌当哭的后主,历经世变的遗民,告老还乡的罢相,钻营仕途的考生,寄情青楼的名士,息影林泉的隐士,怀古伤今的吟者的身影。每个人都以其特有的灵性,在江南尽情挥洒不羁的才华,同时也在浩如烟海的文字中,留下江南的丽影,留下自身的生命烙印。

江南沉默、宁静。江南的山山水水对文化思想具有消炎止痛的神奇效果,无论江南的村庄还是古宅躲藏着多少诡秘和狡诈,也无论江南的小径还是山洞充斥着多少阴谋与神秘,只要面对山水的时间一长,所有的不安与躁动都将被镇压下去。白居易在躁动与不安之余吟出了:“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看来江南的确是文化的歇息之地。这片诗意的土地,接纳了无数疲惫的灵魂让他们安息调养。这里永远不可能有大规模的文化冲突与文化骚动,即使会发生,但也不可能长时间持续下去。江南,即使是一个宗族式的荒村古寨,即使是一座幽静的深宅大院,任何秘密都可以躲藏,而不需要刻意的掩盖。“一姓言”、“一家言”是保守秘密的最好形式。所有的人都可以相安无事,所有的文化形式都可以和睦共处,偶有的文化摩擦不会扩大,不会持久。江南的山水会及时产生镇定效应,将文化阵痛产生的冲击化解在初始阶段,化解在山水之中。所以,这里永远沉默,永远宁静,永远适合文化栖息。因此,在静默的山水中产生的文化与思想就显得深邃、悠长,而当江南文化融入到中原文化之中时,中国文化就更具有耐人寻味的古朴与绵长,碰撞了千年的中原文化终于找到了粘合剂,有了江南纯净的文化血液,中原文化也就更具有了不断发展的活力。

中原拥挤吵闹,江南恬静闲散。文化的发展可以在中原形成强大的规模,形成笼罩天下的气候,一旦强悍的中原文化逻辑思维无法坚持下去的时候,江南恬静闲散的文化气息就会被眷顾、吸收、纳入,这时,中原文化就得到了疗养与滋润,并很快地恢复它的强悍,又开始了它的文化统领。中原文化属于男性的强硬文化,江南文化属于女性的柔美文化,二者相得益彰。中原使《诗经》厚实,江南使《诗经》灵气;中原使屈原现实,江南使《离骚》浪漫;中原使《史记》深刻,江南使《史记》细腻……如果说中原是文化的胎盘和摇篮的话,那么江南就是文化的妻子和情人。毕竟,文化在雷厉风行之余,需要停下极速的脚步在后院中歇息。江南,义不容辞地担当起了这个任务,扮起亲近文化、抚慰文化的角色。江南无疑是中华民族灵魂的乡关,精神的家园,文化的后园。

★作者简介:孙兴文,贵州省兴义市第四中学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