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陌生化,文章亮丽法

2009-01-27 03:18董华翱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09年12期
关键词:陌生化美感陌生

【摘 要】作文要有亮点,要出彩,这早已是中高考作文中的一项基本准则。对此,教师和学生也是殚精竭虑,不断探求摸索,但效果却难遂人愿。其实,作文出彩的角度有很多,而语言的亮丽多姿是其中最有效的方面。语言要出彩,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语言陌生化,一是语言哲理化。如果一篇作文既能做到语言陌生化,又能做到语言哲理化,那它一定是一篇饱含哲理与诗情的美文。

【关键词】陌生化语言 语言陌生化

一、语言陌生化的理论与实践

“陌生化”是由俄国维克托·什克洛夫斯基在上世纪初提出来的。他说:“艺术的目的是要人感觉到事物,而不是仅仅知道事物。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词语的复活》)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王安忆对“陌生化”有更为具体地阐述:“所谓陌生化,就是对常规常识的偏离,造成语言理解与感受上的陌生感。在指称上,要使那些现实生活中为人们习以为常的东西化为一种具有新的意义、新的生命力的语言感觉;在语言结构上,要使那些日常语言中为人们司空见惯的语法规则化为一种具有新的形态、新的审美价值的语言艺术。”(《漂泊的语言》)王安忆所说的“陌生化”,其实就是语言陌生化。

所谓“陌生化”,通俗地讲,就是“换一种说法”,以陌生表现熟悉。我们在叙写或陈说我们习见的事物或道理时,不用大多数人习惯采用的说法,而采用一种与众不同的独特的表现语言——一张“陌生的面孔”,会给文章带来一道亮丽的色彩。语言的陌生化强调一个“新”字,在事物指称和语言结构上除旧布新,这样就可以使习用性、惯常性语言具有新的生命力、新的审美价值,从而使文章亮丽多姿。有这样两句话:“春天来了”,“被细雨淋湿的鸟鸣跌落在河面上,江水微涨。微风拂来,夹岸的柳枝被风剪成丝缕,舞成一片婀娜”(董华翱《守望春天》)两句话表达了同一个意思,就是春天来了,这我们都能读懂,但似乎后者更容易抓住读者的心,因为它更容易引发我们诗意的联想和想象,获得一种美的感受。这种美感的获得就是靠语言的陌生化。后者综合运用了诸如通感、移用以及新奇的比喻与拟人等修辞手段,使语言含蓄、新奇、形象,富有“侵略性”,自然会给读者一个全新的印象与感受,大大增强文章的表现力与感染力。

事实上,古往今来,许多文学家为我们树立了语言陌生化的榜样,这种例子信手拈来。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题都城南庄》)

“我就这样从早晨里穿过,现在正走进了下午的尾声,而且看到了黄昏的头发。”(余华《十八岁出门远行》)

“收罢秋,山痩,河肥,村子在涨起来,巷道却窄下去。”(贾平凹《古堡》)

“我们就这样站着/温柔地呼唤风/像呼唤姑娘们/使大地上所有的小树都涨满绿色的帆。”(苏教版必修一,江河《让我们一起奔腾吧》)

“黄昏蹒跚在苍茫的原野上,最后看见它好像醉汉似地颓然倒下,消失在黑夜里了。”(苏教版必修三,黄药眠《祖国山河颂》)

“我是你河边的老水车/千百年来纺织着疲惫的歌。”(苏教版必修三,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这些句子,语言变异组合,虽然超越了经验事实的限制,却因此传递出新的审美信息,让人从中品味到含蓄蕴藉的诗意,获得充分的审美满足。

二、语言陌生化的途径与方法

分析这些句子,不难发现它们具有两个共同特征:从途径上说,就是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把熟悉的事物陌生化;从方法上说,就是综合运用诸如移用、通感、新奇的比喻与拟人等修辞手法。通过熟练运用这些方法,化腐朽为神奇,变习见为新异,从而使读者获得意想不到的美感体验。

比喻是最常见的修辞之一,它的主要作用就是化抽象为具体。新奇的比喻也可把寻常的事物陌生化,增加人和事物间的距离感,从而获得美感。如上文的句子,“黄昏的头发”的意思我们是明白的,就是下午即将过去,黄昏即将来临。“黄昏”是夜之“头”,“头发”乃人之“头”,二者形成比喻关系,较为新奇。

“这些美丽的山茶,迈过季节的门槛,飘零在我灵魂的旷野。”(林玲《季节无痕》)山茶经过门槛一样的季节,走进我旷野般的灵魂,比喻新颖别致。

“黄昏/绕过风景中的池畔/荷塘里浮动的/是朵朵鲜绿的诗词。”(王媺《等待》)把一首首诗词比喻成一朵朵荷花,清新典雅,含蓄蕴藉。

比拟有拟人拟物之分,也是常用修辞之一,它通过把物人化和把人物化或者把甲物乙物化,达到新颖别致、亲切动人的艺术效果。如“半死的月光”,“山痩”,“河肥”,“蹒跚的黄昏”,“疲惫的歌”,“笑春风”,“醒来的烟”,“迈过门槛的山茶”,“绕过池畔的黄昏”等,就明显地运用比拟的手法,给山、河等事物以可感的形象、人为的特征。在这里,人與物、物与人、物与物之间特性互通,摆脱了就事说事,就物说物的苍白、枯燥,给人鲜明的印象,具有丰富的美感。再如:

“女人坐在小院子当中,手指缠绕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孙犁《荷花淀》)苇眉子也会“跳跃”,比拟手法化静为动,十分传神。

通感(移觉)其实是一种特殊的比喻,它是不同感觉之间的互通,可以用听觉写视觉,也可以用视觉写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都可以相互为用,进而使语言陌生化,收到新奇而意味深长的审美效果。如:

“海在我们脚下沉吟着,诗人一般。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低低的,轻轻的,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在水上。”(鲁彦《听潮》)听觉、视觉、嗅觉交互使用,美不胜收。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以听觉写嗅觉。

移用(移就)应该是语言陌生化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手段。所谓移用,就是甲、乙两种事物相关联,就把本是用来修饰甲事物的词语移来用作修饰乙事物的修辞方式。它实际上是一种词语的活用方法,经常把形容人的修饰语移用到物上。这种用法表面上看似乎有些用词不当,但却能产生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前述各例句中,大部分都采用了移用的手法,使这些句子意味深长。如:

“蛙鼓在故乡的田野里长势良好,金黄的稻穗害起了浓烈的相思。”(黎云智《蛙声》)乡思之情如此表达,不能不叫人拍案叫绝。

“潮湿的鸟啼还沾在睫毛上,她的思念早已展羽远飞。”(易如《采莲子》)写落泪的思念,也非常耐人寻味。

可以使语言陌生化的修辞还有夸张、双关等。

“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睛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鲁迅《药》)“两把刀”“缩小了一半”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了康大叔的蛮横暴虐和华老栓的老实胆小。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晴”、“情”谐音双关,韵味无穷。诸如此类,兹不赘述。

当然,使语言陌生化的各种修辞不是孤立的,往往是各种修辞综合运用,甚至在修辞之间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互现象,使得整个句子仪态万方、摇曳多姿,仔细把玩,方觉情味隽永。

“粗野的山风爬进古老的夜,传说围着火塘繁衍。三峡的情感在鼎罐里沸腾。女人的爱情如瞿塘高悬的太阳,惊心动魄地升,惊心动魄地落。和尚倒挂着,滴出一江清泪。祖先沉默于凝重的悬棺里。青铜剑锈迹斑斑。”(徐志茂《三峡风景》)“粗野”、“山风”、“爬进”、“夜”,拟物、移用兼有;“传说”、“围着”、“繁衍”,拟人、移用并存;“感情”、“沸腾”是移用,“一江清泪”是借喻,“祖先”、“沉默”用婉曲,简直就是修辞手法大聚会,而恰是这些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把三峡风情形象而别致地说出,给人以无限的美感。

三、语言陌生化的原则与标准

恰当地运用各种修辞手段无疑可以实现语言陌生化,增强语言表现力,让人耳目一新,并在进一步的联想想象中,获得美感。但不恰当地使用,甚至滥用修辞手法,则非但于增强文章美感无益,反而会极大地损坏其美感。也就是说,语言陌生化必须有个“度”,应有其相应的原则与标准。这个“度”至少有两个:一是频度,二是陌生度。对于前者,主要是强调不可通篇使用陌生化语言,这个道理不难理解。另一个问题是,通篇都用,很容易导致词语的堆砌,给人无病呻吟、矫揉造作之感,从而以华丽的形式损害了内容的深刻与丰富。什么时候用呢?笔者以为应该在那些人们最习以为常的诸如“春天来了”,“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的表达上使用语言陌生化,给人不一般的感觉,缓解那种因太寻常而引起的所谓审美疲劳。

陌生度是说不能为“陌生”而“陌生”,换句话说,不是越陌生越好。语言的陌生化要服务于内容表达的需要,要以人们熟知的事物和语汇为基础,加以适当的变形和改造。熟悉的表达和陌生的表达间一定要有关联,有让人们可以联想起来的关联,也就是让人能够看懂。距离确实可以产生美感,但距离太远可能产生的更多是厌烦与无奈。我们来看个例子,来自当代著名流行歌曲词作者方文山的《青花瓷》:

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冉冉檀香透过窗心事我了然,宣纸上走笔至此搁一半。

釉色渲染仕女图韵味被私藏,而你嫣然的一笑如含苞待放。你的美一缕飘散,去到我去不了的地方。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在瓶底书汉隶仿前朝的飘逸,就当我为遇见你伏笔。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月色被打捞起,晕开了结局。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你眼带笑意。

色白花青的锦鲤跃然于碗底,临摹宋体落款时却惦记着你。你隐藏在窑烧里千年的秘密,极细腻犹如绣花针落地。

帘外芭蕉惹骤雨门环惹铜绿,而我路过那江南小镇惹了你。在泼墨山水画里,你从墨色深处被隐去。

这段歌词非常有名,引来了是是非非的诸多争论。有人(如马未都)指出其中的知识错误,也有人(如裴光辉)则为其平反;有人(如清华大学)挑出其中病句让考生辨析,也有人(大多数年轻人)为其击节叫好,随口就可以吐露几句。在这里我们只从语言陌生化的角度做一些较为客观的分析。

首先,歌词通篇都用陌生化手法,新奇的比喻、出其不意的比拟、通感、移用、倒装、夸饰,俨然一场修辞的擂台赛,争先恐后、热闹非凡。但我们明显感到有矫揉造作、故作高深的嫌疑。整篇读来,即便是读多遍,还是云里雾里,很难明白其意向旨归。换句话说,《青花瓷》通篇语言陌生化,以华丽的语言形式削弱了真正的歌词内涵,让人水中观月、雾里看花,失去了理解歌词的起码依据。

其次,歌词里的某些词句也值得商榷。“天青色等烟雨”,这话实在令人费解,“天青色”和“烟雨”之间缺乏人们习见的关联。虽然无限想象可以增加美感,但让人冥思苦想而不得其果,则肯定会让人大失所望。跨度大了点,距离远了些,说白了,陌生化已超过了“度”,过犹不及。“晕开了结局”也存在同样的问题,水中捞月、水破月散,涟漪阵阵,这跟“结局”的關联实在牵强。有人解释说,结局就是幻灭,即便真是这样,这跟歌词主题又有什么关系呢?其实,陌生化与熟悉是相对而言的,先有熟悉,后有陌生;换言之,没有熟悉,就没有陌生。陌生和熟悉之间一定要有人们较为熟悉的关联,让人能进行相关联想,否则,这种陌生化就成了无根之木,无水之源了。

结果,这篇歌词营造了一种朦胧迷离的意境,在烟雨江南的背景里若隐若现地等待,确实别有一番美的情趣,只不过因整体意思的不明不白和一些字句的牵强无理,损害了其朦胧的诗意。

所以说,我们在强调语言陌生化给语言表达带来极大好处的同时,也应该注意语言陌生化的“度”,只有适时地、恰如其分地运用语言陌生化才能给语言带来巨大张力,才能使文章亮丽无比。

★作者简介:董华翱,浙江省龙游县第二高中教师。

猜你喜欢
陌生化美感陌生
悲剧:最有力量的陌生化
流泪的羊
借助陌生化策略有效开展阅读教学
几何映射
秋冬的暗黑浪漫
教学新思维
什么?仅仅十年,你开玩笑,我的主!
不一样的地面美感 地砖扮靓空间
从陌生化角度浅析《藻海无边》
自然美感的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