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审题意识 提高答题能力

2009-01-27 03:18李文勤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09年12期
关键词:下联答题审题

【摘 要】审题意识淡弱是制约学生得分的一个重要因素,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提出学生在审题时应注意的四个方面,以期提高学生解题的能力。

【关键词】审题 意识 答题能力

审准题是做对题的前提,许多同学之所以答题答不到位、得分不高,一个很主要的原因就是审题意识不强。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尤其是讲解试题、分析试卷时,必须加大审题方面的引导力度,逐渐强化学生审题意识,提高学生答题水平。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认为,学生审题时应重点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特别注意题目关于答题形式上的限定,避免形式不符合答题要求

例如:做现代文阅读《绝唱》时,有这样一个题目:通读全文,概括出圆明园的残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请分别用二字词语加以概括)这道题如果去掉括号中限定条件,80%以上的同学的答案都能得满分。可实际情况是将近45%的学生得了0分,原因就是他们的答案不是用二字词语概括的。虽然这些学生的答案中也包含了得分点,但形式明显不符合答题要求,因此不能得分。诸如“答案必须在多少字以内”、“用排比句作答”等要求,都属此类现象。当然,这些都是形式上做了显形要求的,容易引起答题人的重视。还有一些题目,题型就隐含着答题形式上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更要重视。如根据提供的材料给某一事物下定义,这种题型隐含着答题形式上的限定,即答案应采用判断单句的形式,其格式多为“×××(种概念)是×××的×××(属概念)”,如果答案不符合这一格式,就不能得分。因此,学生审题时一定要注意,答案从形式上必须严格按答题的要求组织,避免造成不必要的失分。

二、多注意一些重要条件的关键词,切忌偷换概念

再如:请为《影响孩子一生的60个好习惯》写一段宣传语。紧扣书的主要内容,语言简炼,50字左右。有的学生回答:习惯可以决定人的命运,好习惯是人一生的资本,拥有了好习惯,你就可以拥有一个精彩的人生。也有的学生回答道:想知道什么是让人受益终身的好习惯吗?《影响孩子一生的60个好习惯》是你解读这一问题的一把金钥匙。乍一看,答案还不错,似乎能得满分。仔细推敲,就有了问题。答题人把《影响孩子一生的60个好习惯》中的“孩子”偷换成了“人”,宣传语针对而言“一切人”的,并非只针对孩子。严格说来,这样的答案不太符合要求,至少应扣掉一半分。因此,学生做类似题目时,必须仔细读题,注意题目中关键条件,尤其是一些限定性较强的词语,千万不可放过。严格按题目要求作答,这样才能得高分。

三、注意题前给出的材料,千万不可忽略不计

例如:從“一人一天”到“两人五天”,神州六号载人航天飞机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在探索太空的伟大征程中又取得了重大进展,举国同庆。某网站BBS为此推出“对联祝福神六”活动,以下是一幅贺联的上联,请发帖子为其补足下联。

上联 神州飞天又酬民族壮志

有的学生对了这样的下联:

科技兴教再书辉煌篇章/工业调产再显中华神威

上下联仅从对联要求看,非常对仗,符合要求,但不能得分。原因是没有考虑题目前面的限定材料,不是围绕“祝福神六”这一主题拟的。答题人无形中把题目范围扩大了,变成了只给上联、对出下联的题目了。很明显,这些下联不符合答题要求,不能得分。题目前的材料对题目来说,就是在某些方面进行限定,我们在答题的时候一定要考虑进去。

四、注意同一材料、不同要求的细微差别,不可混为一谈

例如:读《别等》这首小诗,读后有什么感受,写一篇文章。

别等太阳已高挂天空,才进入今天

别等花已凋谢,才来珍惜

别等机会远去,才来心痛

别等已经失败,才来懊悔

等,只会等白我们的少年头

等,只会让我们错过播种和收获的季节

有的同学写了一篇题为《此情可待》的文章,大谈特谈“等待”的魅力。显然,这位同学没有注意到这是一篇材料作文,观点必须从材料中来,文章立意只能是“不可等待”,而这位同学以“等待”为话题的作文。当然只能打入“跑题”行列了。因此,我们拿到材料后,千万不可根据习惯思维去答题,必须仔细看要求,严格按题目要求答题。

一道题目放在我们面前,其中的任何一个小信息都不可放过,题目中的有些话是从答题内容范围上限定,有些是从答题形式上做具体要求。忽略了其中任何一小部分都可能造成答案的针对性不强、不全面甚至错误,从而影响其得分。审题是答题的重中之重,题审准了,答案才有可能准确无误。不可否认,学生审题能力与其长期以来的知识积累和综合认识水平是分不开的。但教师的强化训练和引导也是很有必要的,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地去强化、点拨、引导,学生的审题意识就会有所增强,解题能力就会有所提高。

★作者简介:李文勤,山西省翼城县翼城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下联答题审题
精审题,明立意,读懂童话
准确审题正确列式精确验证
七分审题三分做
小试身手
再三审题,由表及里
羊年春联
意外怀孕,怎么办?
乱字组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