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山水游记应对策略摭谈

2009-01-27 03:18吴晓梅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09年12期
关键词:关系策略

【摘 要】近年来各地高考语文文言选文试题中绘山写水的游记作品多次出现,笔者试从山水游记类作品的分类、特质、阅读方法三个方面特点提出解答这类试题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山水游记 关系 策略

纵观近几年的各地高考语文试题,我们不难发现,在文言选文中,人物传记一枝独秀的局面已被突破了,其中绘山写水的游记作品已有强势登陆之势。面对这种文言文选材变化的趋势,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千万不可掉以轻心,而是要认真准备,积极应对。

俗话说“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因此,考生首先要把握山水游记这类作品的分类、物质以及阅读方法才能有针对性的答对题。

一、山水游记的分类

1.激情类。这类作品常常因水记山,因山记景,因景记人,较多客观地描绘大自然旖旎风光,较少主动地抒发主观感情。如《水经注》,作者善于抓住客观事物特征,运笔富于变化,奇山异水如置眼前,读者恍如身临其境,自然而然能够激起热爱大好河山的朴素感情,清新自然。

2.寄情类。这类作者以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等失意文人为代表。他们常在贬居之地,徜徉于奇山异水之间,寄情于景,托物寓志,他们在物我交融之境中得到暂时的解脱与审美。如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的牢骚,欧阳修《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感慨。在他们的笔下,自然与社会、景物与我一起消融,因含蓄而凄美,因寄情更动人。

3.融情类。有些文人用一颗赤子之心、一双澄澈之眼,去感悟湖光山色,把身心融入其间,天人合一,物我两忘。因而记游更注重对大自然的客观描写,也揭示出他们心甘情愿地游山玩水的愉悦心情。虽也难免有作者激愤的微光,但与以往的只注重寄托理念的游记写法完全不同。对于他们来说,游山玩水不是一种无奈,反倒是一种发现和获得,是一种解脱和消融,是身心的放松和归宿,是生之欢乐和逸趣,乃至不由人不沉湎。

4.其他类。有些山水游记渗透了民俗风情,还有的旨在抒情言志,如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的旨在议论说理,如苏轼《石钟山记》,经一番实地考察乃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批评那种“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的肤浅作风等。

二、山水游记的特质

就山水游记来说,至少有三方面特质:1.对游历途中的山川景物作了具体而真实的描绘。2.有游踪的记述。3.往往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山水游记作品的阅读方法

1.把握写景、抒情和议论的关系。山水游记因体裁本身的特点,写景状物是必不可少的。但无论哪篇山水游记,都不是纯粹地停留在写景上。作者游览山川景物、名胜古迹,往往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审美趣味寄寓其中。“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与抒情在山水游记作品中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全文有80余字,写景的只有“月色入户”、“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几句,在此基础上,作者发出“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的感慨。而“闲人”一词即表达了作者被贬黄州仕途失意的伤感,慨叹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复杂感情。

因为寄托作者的政治抱负或借景说理,是山水游记作品的一个重要特点。所以这些作品中的议论句也是我们在阅读、分析时应着重理解的句子。山水游记中的议论往往起到画龙点睛,揭示主题或深化主题的作用,也可用来抒发感情。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在极力描写岳阳楼胜景的基础上,用一段议论句揭示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这也是《岳阳楼记》所要表达的主题。再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最后一段的议论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山水游记作品中,景、情、议是有机统一的。景与情往往融合在一起,情有时也通过议来抒发。景与议的关系则是:先写景后议论(较多见);先议论后写景;夹叙夹议。当然,有些山水游记作品也完全不用议论。如郦道元的《三峡》、柳宗元的《小石潭记》。

2.把握写实与写虚的关系。记叙的真实性、具体性是山水游记的基本特色。它所记叙和描写的名胜古迹、山川大泽、人情风物基本上可以考证。人们在阅读这些作品时,会留下真实、可信和深刻的印象。如《三峡》所描写的长江三峡沿岸的景色就具体可感,其山密、水急、景清、猿啼凄凉的特色引人入胜,使人如临其境。

但学生在阅读古代山水游记作品时,除了理解其写实特色的一面,还应把握其写虚的一面。无论作家如何忠实于现实的自然,只要他的作品还能称为文学作品,就会或多或少的含有写虚的一面。游记作品也不例外地运用想象来写虚景。《醉翁亭记》中写道:“环滁皆山也”,但实际上滁州周围并没有那么多山。《岳阳楼记》中的“虎啸猿啼”也非实写,岳阳楼周围自古就没有发现过虎。这些写景的佳句都是经过作者的集中概括和创造,实中有虚、虚实相生。

山水游记中的“景”既是现实之景,又是作者心中之景,是作者创造的艺术之景。阅读时,惟有充分展開想象,对作品中所绘之景,所叙之事,所状之物进行再补充、再创造,才能使这些作品常读常新、获得裨益。

3.把握品味与训练的关系。对山水游记的阅读,处于复习阶段的学生在品味古人徜徉山水、感悟人生的情趣和情感,感受文章所传达的自然美的同时,还要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这类作品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因为扫清语言文字障碍,考生读懂、读通文章,仍然是阅读鉴赏的基础。广大考生在复习中一定要避免两个极端:一是不进行语言方面的强化训练,文章没有读通就去进行“分析鉴赏”,甚至进行探究性学习;二是仅仅满足于对语言文字的疏通,未能在反复品味语言、品味情意、分析形式的基础上得到情感的满足,受到美的熏陶,实现认知和情感的升华。因为2007年的一些高考试卷已开始在考查考生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上设置考点,这就要求考生能有一个较高的鉴赏评价能力。

四、山水游记试题的应对策略

当前正处于复习阶段的高三学生,如何应对山水游记选文的考查,笔者在此提出如下建议:

1.把握规律,增强信心

一些学生对山水游记作品的阅读心存恐惧,总在想自己能不能读懂这种选文,能不能答对这类试题。其实这种担心根本不必要的。考生应做的是:首先必须掌握山水游记作品的分类、特质和阅读方法,其次还要对近两年的高考中出现山水游记作品的试题进行归纳、研究与分析,找出其考查的规律。这两年高考所选的山水游记作品多是有代表性的古文,既使文本有的地方涉及名物或生僻词语,高考试卷中也都会给出一定的注释。另外,这类文本的内容大都是写作者徜徉山水之中,或对人生的感悟,或对宇宙的思索,或对官场的淡漠。因此,阅读与理解的难度应该不会大。文言文阅读的考查说到底还是考察浅易的文言文,内容不会很陌生,语言上的难度一般不会超过高中课本上的文言文的难度,只要我们增强信心,调整好临场发挥的心态,就一定会取得好的成绩。

2.重视课本,夯实基础

课本文言文是文言知识的载体,高考文言文的知识点一般都是课本知识的直接或间接迁移,甚至还会援引课本上的文句。因此对课本上山水游记作品的内容一定要认真复习,做到消化吸收,唯有“得法于课内”,才能“得益于课外”。考生不妨从两方面入手:(1)要知人论世,就是学生要适当地了解柳宗元等人的身世经历,了解他们主要作品的背景资料,这有助于品味情意、把握主旨的考查。(2)将课本上所选的山水游记作品集中起来加以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之处,同时从中选取词语、句式比较典型且涉及文言文知识面较广的文章进行复习,得出普通规律。如从苏轼的《赤壁赋》一文中,不仅可以掌握“既、属、曾、适”等多义词的用法,将五册选修教材中富有代表性的常用义项都归纳整理,还可以掌握“这样的”、“何为……也”这样的固定句式,再联系其他课文中与之相同或不同的句式,集中归纳整理。学生这样通过几篇山水游记课文的学习就可以复习这类作品常用的实词、虚词、句式、文学常识、文化知识等诸多方面的内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强化练习,提升技能

俗话说“熟能生巧,勤能补拙”,考生首先要将近几年高考中所出现山水游记作品试题独立完成,这样不仅可以找出其命题、答题等规律,还可以为以后的复习提供方向。其次考生要在老师的指导下,有针对性地对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等人的山水作品进行筛选,然后让他们互相出题,互相做题,这样经过强化练习,考生便会对这类作品形成很凸的语感,那么考试时,如果遇到同类作品,考生就会不慌不忙,从容答题。

另外,考生还要掌握一些应试技能。在仔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考生或者按照作者游历山水的踪迹分层,或者按照文章的表达方式分层……这样考生使文章的主要内容在自己的大脑中形成顺序化、网络化,答题时便会有助于准确答题。考生还要利用一切能利用的、或显或隐的信息:应注意选文的出处、尾注甚至背景介绍,当然也包括命题者在本题中所提供的大部分正确信息;还要调动大脑中所储存的有关作者、有关那个时代、有关文学知识等方面的知识进行解读,力求读懂、读透。

★作者简介:吴晓梅,江苏省海安县曲塘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关系策略
我的手机在哪?
高考数列复习策略之二
Passage Four
保加利亚媒体:饭局是中国搞定“关系”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