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大学走学术“地方化”与“职业化”道路的探讨

2009-01-29 07:53马冲宇韩春子
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2009年6期
关键词:学术性职业性职业化

马冲宇 韩春子

[捅要]目前,国内大学分层分类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显,主要体现为三类:一是走学术型道路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一是走职业型道路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还有一类即是“地方大学”。本文尝试从学术性与职业性的角度对地方大学发展的价值取向进行阐释,并提出了地方大学应走“学术地方化”和“学术职业化”发展道路的观点。

[关键词]地方大学学术地方化学术职业化

[中图分类号]G64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09)06—0103—02

[作者简介]马冲宇,河北大学外国语学院俄语系主任、博士;韩春子,河北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河北保定071000)

一、对“学术性”与“职业性”关系的厘清

“学术性”与“职业性”实际是高等教育的两种价值倾向。所谓“学术性”,是指高等院校在高等教育中对理性、学术与知识等目标追求的一种倾向,他们特别看重理论水平的提高、知识的创新,满足的是社会对高科技专门人才的需求;而“职业性”则与“学术性”相对,是指高等院校对高等教育职业功能的偏好及倾向,其价值取向在于为满足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着重培养学生掌握职业知识与技术、从事专业实际工作的能力,满足的是社会各行各业对专门人才的需求。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人们将“学术性”与“职业性”过于绝对化,因而发现两者在实践中往往处于矛盾对立的状态,选择其一必定影响另一方。而事实上,如果我们将“学术”与“职业”视为科学发展的一个完整周期的话,两者的融合却是必然的。因为学术的目的是为了促进科学的发展,而科学的发展最终需要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成为新的职业技术;反之,当职业技术应用到一定时期或某一程度时,必然会产生新的问题和矛盾,从而推动学术新一轮的发展和演进。也即是说,高等教育的“学术性”与“职业性”既有对立,又有统一。对立是相对的,而统一则是绝对的,两者在对立统一的过程中实现螺旋式的上升和发展。因而,任何一所类型的高等学校都不可能完全排斥“学术性”或“职业性”,只是在价值的取向上侧重点不同而已。

二、地方大学在办学定位方面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所谓地方大学,包括两层涵义:一是管理权归属地方,并以地方财政拨款作为办学经费主要来源的院校;一是这类大学以立足地方、服务地方为办学宗旨。本文中提到的“地方大学”限定在以培养本科人才为主的普通本科院校,不涉及地方“211”大学和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对于这一点的强调是很有必要的,目前不少文献中对“地方大学”的界定实际上较为笼统,把所有类型、层次的地方大学放在一起讨论,并不能产生非常明显的理论指导效果。

从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我国整个高等教育体系结构和布局的调整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进展,两类高等教育院校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定位明确、发展迅猛。一类即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诸如“211”、“985工程”学校。这类学校一般都拥有国内最强的学科、学术队伍和科研水平,以培养研究高深学问、开发高端技术、具有高级管理能力的精尖人才为己任。再加上国家强有力的政策导向和相应的财政支持,走“学术性”的路线是这类院校发展的明确定位和主要特征。另一类即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当前,这种类型学校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且摆脱了过去变相的学历教育,真正以各行各业实用性职业技术为主,以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专门人才为目标,大大满足了市场的现实需要,走“职业性”的道路是这类院校发展的明确定位和主要特征。可以预见,两类院校在国家宏观调控的不断完善下,在自身发展的逐步调整和适应中会有越来越宽阔的发展前景。

相形之下,地方大学的处境颇为尴尬,发展陷入瓶颈。有学者将其称为地方大学“内在功能的缺失”,即地方大学没有发挥其应有的内部功能,反而受外部客观环境所左右,出现较为严重的“缺位”和“越位”现象,从而造成高等教育系统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的雷同化。究其根源,还是在于地方大学没有明确自身的价值倾向。鉴于此,本文认为,地方大学究竟走“学术性”道路抑或走“职业性”道路,或存在其他道路的选择,这急需进行深入的探讨和明确的梳理。

三、地方大学应走“学术地方化、职业化”的道路

当前,“学”与“术”的统一是大学发展的总趋势,“学”与“术”统一于一所学校,统一于这所学校的所有社会职能中。基于这一认识,本文认为,地方大学可以尝试走“学术地方化、职业化”的路线。其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强调“学术性”仍是大学发展的前提,但学术是有层次和类别之分的;二是“学术地方化”即指地方大学的发展必须与地方的实际密切联系,并尽可能生成地方化的学术成果为地方的发展提供直接的或间接的服务;三是“学术职业化”指地方大学承担地方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必须为地方就业市场培养并输送所需的专门人才。

1坚持地方大学的“学术性”,明确地方大学的“学术”定位

地方大学是否具有“学术性”?答案是肯定的。事实上,传统意义上的“学术性”与今天所提到的“学术性”在内涵和外延上已经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正如美国卡内基促进教学基金会前主席欧内斯特·波依尔在1990年发表的《学术水平反思》报告中所指出的:“我们现在对学术水平的看法已有很大的局限性,把它局限在某功能的等级上,基础研究成为首要的和最基本的学术活动,其它功能则从中派生来。”在他看来,“知识并不都是以这线性方式发展的”。据此,他提出要拓展对学术水平的理解,认为学术水平包括“发现的学术水平;综合的学术水平;运用的学术水平和教学的学术水平”。基于上述观点,对于地方大学来说,其重点不是是否应该具有“学术性”,而在于其“学术”水平的定位,即地方大学应关注、倾向或致力于哪一个层次类别和水平的学术研究。如采用波依尔的观点,地方大学应倾向于“运用的学术水平和教学的学术水平”。原因在于:地方大学的宗旨在于立足地方、服务地方,是为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提供直接或间接的服务,因而学术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应更多结合地方的实际状况和问题,这类研究通常属于应用性的。同时,从全国地方大学普遍的办学实力、学术水平来看,绝大部分地方大学均属于教学研究型或教学型大学。过去人们似乎不倾向于将教学视为学术水平的一种体现,但依照波依尔的观点,教学并不意味着知识的简单传承,教学的过程实际也需要知识的更新与创造,因而教学的好坏与专业、学科的学术水平实际是密不可分的,教学也应视为“学术水平”的一种体现。据此,地方大学的学术水平定位应更倾向于“应用与教学”的层次。

2地方大学的“学术地方化”

所谓“学术地方化”,即地方大学应切实“立足地方,服务地方”,为地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提供直接的服务。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地方大学应主要针对地方的实际问题和重大难题,进行深入的科学研究,并应用科学研究的成果为地方发展提供最为直接的服务;二是地方的发展不能完全依附外部力量,诸如综合研究型大学或科研单位的部分学术研究成果必须经过地方的“二次转换”才能变为现实的生产力,这个转换的过程需要地方大学进行积极的参与;三是“学术地方化”是实现“学术职业化”的基础和前提,学术的地方化有助于地方大学明确自身人才培养的定位、模式以及相应的专业、学科乃至课程的设置,是地方大学培养适应地方所需人才的基本前提和有效途径。

3地方大学的“学术职业化”

地方大学的“学术职业化”,指地方大学的人才培养相对综合研究型大学或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人才培养是有层次差异的,因而其主要的任务在于实现“人才培养的链接”。综合研究型大学主要培养高层次、综合型的研发型人才,这类人才主要从事基础理论研究和高新技术的开发,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主要培养的是应用型、工艺型人才,这类人才是“为生产第一线和工作现场服务的人才”;而地方大学所培养的“职业性”人才则主要是工程型人才和高级技术人才,这类人才主要从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有关事业的设计、规划、决策工作,这类工作的技术含量相对较高,对学历也有一定要求。鉴于此,地方大学的人才培养不能忽视其“职业性”,“职业性”是地方对各类层次技术人才的切实需求,也是地方大学为地方服务的直接体现。但同时,地方大学又不能走纯职业性路线,其人才培养的规格和层次必须带有一定程度的“学术性”。失去“学术性”,就等于失去了人才培养的特色和方向,将无异于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其职业性发展也必然会受到局限,在低水平的技术层面上徘徊。

猜你喜欢
学术性职业性职业化
我国大学出版学术性和商业性失衡问题研究
《职业实用体育》篮球模块教学方法改革初探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职业性的缺失与对策研究
育儿必读的宝典
用“问题化学习”模式改革教育硕士教学的行动研究
哲学百科全书的经典之作
加速职业化
职业化铸就卓越企业
经理人要走向职业化
当心职业性接触化学品后神经精神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