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贫困生问题及对策思考

2009-01-29 07:53赵婵娟
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2009年6期
关键词:助学贫困生资助

王 丹 赵婵娟

[摘要]当前,高校贫困生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学校发展的难点。必须深刻认识贫困生产生的原因,认真分析贫困生的现状,准确把握国家政策,全方位、有针对性地做好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对策

[中图分类号]G4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09)06—0147—03

[作者简介]王丹,赵婵娟,吉林化工学院(吉林吉林132022)

当前,高校“贫困生”现象及其所衍生的贫困生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学校发展的难点,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积极关注和研究贫困生现象,并结合不断变化的新情况新问题,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情况,提出有效措施和解决办法,为贫困生解决实际问题。

一、贫困生问题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一)高校贫困生现状及特点

在我国,高校贫困生是一个庞大的群体。按教育部数据统计,贫困家庭学生约占在校生总数的20%,总人数在377万人左右。经济特别困难学生占5~10%,人数在94~188万之间。综合各高校情况看,目前高校贫困生现象呈现以下一些特点:一是困难生比例在逐年加大。据统计,我国高校贫困生比例已由1993年的5%上升至2005年的20%以上,并且这一比例还在逐年扩大。二是城乡差别正在缩小。以前贫困生中农村生源占较大比例,但现在城镇居民的子女贫困生比例相对有所上升。以吉林化工学院为例,贫困生当中农村家庭比例占60%,城镇家庭也占了40%。三是来自中西部地区家庭的贫困生比例较大。综合数据表明,高校中来自中西部的贫困生已占了70—75%。四是理工科专业学生中困难生比例高于文科专业。因为理工科专业就业相对容易,农林地矿专业相对收费较低,师范生国家出台了免费政策,这些专业都是贫困生比较集中的地方。五是低年级困难生比例高于高年级。随着年级的增高,大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可以赚取学习费用,缓解自己的学业压力,而低年级学生还不具备这方面的能力。六是贫困生欠费较多。有数据显示,高校贫困生欠费多达30%以上,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正常运转。七是贫困导致贫困生精神和心理上承受了很大负担。部分贫困生表现出焦虑、无助、压抑和甚至绝望的情绪,大部分贫困生需要参加勤工俭学、当家教、做社会兼职工作赚取生活费,往往会影响学习。他们必须忍受因经济原因所带来的各种困难,要比其他人付出更多的努力来挣钱、学习,调整心态,处理与同学的关系等,因而承受着更多更大的压力与挑战。

(二)贫困生产生原因

贫困生现象的产生,既有其历史原因,也是新时代的产物。主要有:一是高校招生并轨后收费提高是最主要原因。据统计,目前高校学费平均是4 500元左右。这个标准对于部分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尤其是广大农村、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应该说负担还是很重的。再加上1200元的住宿费,数目不菲的生活费、学习用品费等,一个学生一年的支出要超过1万元。高校学费10年期间虽然上涨了20余倍,但我国老百姓的家庭收入增长幅度却十分有限,有的还呈现下降水平。2008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 761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 781元。照此计算,大学收取的学费已占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8.5%以上,更占农村人均纯收入的94.5%;上学总费用已占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3.4%,更占农村人均收入的210%。偏高的高校收费和较低的家庭收入增加了家庭困难学生的经济负担,这是贫困生产生的最主要原因。二是随着企业改制的不断深化,城市出现大批下岗职工,又得不到妥善再就业安置,家庭经济收入没有稳定来源和基本保障。部分家庭借贷无门,更无力供养学生上大学。三是一些农村家庭耕地少、人口多,经济负担重,上学费用没有保障。四是一些家庭成员或者学生本人遇到意外的灾害性事故、发生重大疾患,无力支付昂贵的医疗等费用。五是一些学生来自老少边穷地区,或者来自弱势家庭(单亲或者无亲家庭),他们的经济支付能力非常有限。六是高校目前资助规模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生问题,高校仅能为困难生提供最基本的生活学习保障,而不能帮助其家庭彻底摆脱贫困。七是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不够,高校的有限经费主要用于教学条件的改善和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对于贫困生的资助就显得力不从心。八是社会对高校贫困生的关注不够,社会力量捐赠助学的力度不强。

三、贫困生问题对策思考

(一)国家层面:加强制度建设,加大资助力度

1加强贫困生资助的相关法律和制度建设。要把贫困生工作作为关系民生的重要问题来抓,把救助贫困生的政策和体系纳入法制建设轨道,使各级政府有法可依,严格落实和执行。

2提高资助力度。中央财政从2007年起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设立国家奖助学金,但3%比例的国家励志奖学金、20%比例的国家助学金,相对于全国近30%的贫困生,相对于贫困生每年1万元的学费、生活费支出还是显得太少,应逐步提高对贫困生的资助力度,提高受助学生比例。

3适当调整收费政策。不同学校、不同专业应采取分类的标准收取学费,对于一些低成本、低投入的学校或专业,应降低收费标准;对一些特殊专业和艰苦行业,如农林、地矿等实行免收或者少收学费,鼓励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报考这些专业。应该迅速将免费师范生制度,从教育部直属的6所高校扩大到省属高校,扩大到面向艰苦行业的高校和专业,鼓励贫困生报考,缓解贫困生和高校的经济压力。

4加大对高校办学经费的投入。随着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必然增加高校的经济、培养成本等负担,国家应对高校(尤其是普通高校)加大办学经费投入,用于改善办学条件和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并用部分资金资助贫困学生。

5应将高校贫困生纳入国家社会保障体系。尤其在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方面,应为贫困生提供救助。

6加大扶贫工作力度。高校目前资助规模仅能为困难生提供最基本的生活学习保障,而不能帮助其家庭彻底摆脱贫困。只有让贫困地区、贫困家庭尽快脱贫致富,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生问题。

(二)金融层面:发挥银行资助作用,完善个人信用机制

1提高贷款学生比例。各级财政部门要与教育部门、金融部门和有关商业银行密切沟通,加强协作,尽最大可能满足贫困生贷款需求,做到“应贷尽贷”。

2大力支持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在身份认定、信用约束等方面优势突出,减少了高校进行贫困认定、担保等程序,对违约学生具有更大的约束力,是一种非常好的助贷模式。但目前国家仅在江苏、湖北等省开展了生源地贷款,应逐渐尽快扩大到所有省份。

3贷款种类和还款方式应该灵活多样。参照国外的做法,应该建立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学校贷款和商业贷款为辅的多元贷款模式,从多种类、多渠道满足贫困生对助

学贷款的需求。制定包括标准还款计划、延期还款计划、渐增还款计划、按收入比例还款计划等多种还款方式,减轻贫困生因贷款带来的精神及生活压力。

4逐步完善个人信用系统,增加社会制约机制。银行可会同学校制定还息提醒制度、欠息欠款追讨制度、违约学生曝光制度等多项制度,把违约、欠息的学生信息输入个人信用系统,以增强学生的信用意识。要加大对拖欠贷款者惩罚的力度,包括失去债务免除的资格、信用评价受到损害、影响以后贷款、缴纳滞纳金、承担追讨费用、承担法律责任等,以减少银行的损失。

5减少高校助贷风险补偿金比例。目前我国国家助学贷款采取的是财政、学校各承担7%风险补偿金的“河南模式”。这对学校来说是一笔很高的费用,相当于学费收入的8%,等于各高校承担了贷款银行的风险。只要高校把贷款违约额控制在风险补偿金的14%以下,贷款银行不仅能按期收回本息,而且不用承担任何风险。本着“平等互利、风险共担”的原则,贷款银行应向高校支付一定的业务费用,或者适当减少学校风险补偿金的比例。

6获得国家助学贷款的高校毕业生一般要到艰苦地区和艰苦行业工作,而且限制在中央部门所属高校。应该逐步把这个代偿范围扩大到所有高校。

(三)社会层面:营造良好助学氛围,借助社会力量助学

1建立高校募捐制度。要开拓社会捐赠渠道,如成立校友会、教育基金会等学校机构,接受校友、国内外企业、社会各界人士的慈善捐赠和捐资助学。

2推广各种扶持助学模式。比如一些地方实施的“鼓励一个家庭、一个党支部、一个工会小组、一个企业对口帮助一个或几个贫困大学生”的做法,形式简单,收效却很大,既为个人和组织提供了献爱心的机会,也给受助学生以更多的鼓励和支持。

3进一步开辟社会捐资助学渠道。应鼓励企业和社会人士设立各种助学兴教基金和奖学金,给贫困生提供无偿资助,帮助贫困生完成学业。鼓励企业为贫困生设立勤工助学岗位,既解决贫困学生的学费问题,又为企业接收人才、大学生就业提供一份选择。

4要努力消除社会救助在学校之间、地区之间存在的差异现象。一些知名度不高、名气很小的学校,其奖、助学金经费来源单一,没有或很少有社会资助资金;而一些知名院校来源于社会资助的奖助学金名目众多、受益面广。同时,各地区由于经济水平和观念差异,又造成了学校之间社会救助力度的差距。建议政府主管部门应该对社会救助进行合理的干预、统筹分配和有效引导。要广泛宣传社会上捐资助学的先进典型,让社会各界充分理解贫困生资助工作。

(四)学校层面:创设良好环境,实施全方位救助

1加强对助学工作的领导。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事关学校和社会和谐稳定。学校要建立一套科学、规范、高效的助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成立专门的学生资助管理机构,完善资助制度建设,加强对助学工作的监督和管理,确保资助体系的贯彻与落实。

2加强银校合作。国家助学贷款的审发和管理成本高、工作量大、麻烦多,且审批时间长。在后续管理上,也确实存在很多问题。高校要主动配合银行部门的工作,银校之间应通过加强沟通,加深双方的理解,共同做好贫困生的助学贷款工作。

3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为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创造条件。应该实行在保留学籍的情况下允许贫困生休学从事勤工俭学的制度,这样既可以节省国家对贫困生的资助经费,还有助于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

4科学界定贫困生。要加强调查研究,采取定量(家庭收入、学生奖助收入等)和定性(调查、证明、实际认定等)相结合,区分长期贫困与短期贫困的界定手段,准确科学认定经济困难学生,并建立动态贫困生档案,采取长期资助与短期临时性救助相结合的资助方式,确保资助实效。

5确保学校的助学经费投入。教育部、财政部明确规定高校要确保拿出学费的10%比例资助困难生,但这一规定在相当一部分高校很难落实。各级政府要加强监督查处力度,坚决保证专款专用。同时要严格规范学校收费行为,坚决制止乱收费,要加大对服务性收费和代收费的监督力度,切实减轻学生及家长负担。

6多渠道开展勤工助学工作,实现由“输血”型资助为主向“造血”型资助方式转变。既要注意发挥贫困生专业知识优势,同时也要结合贫困生心理上的特点,把培养自立、自强、自助的精神融入到勤工助学工作中;既积极创造校内助学岗位,也要立足校内走向社会,引导学生通过校内勤工助学走向社会市场。

7改革奖学金评选方式。很多高校奖学金多为学生干部所得,贫困生反而很少或者根本得不到奖学金。要鼓励更多的校外人士和企业在高校设立专项奖学金,让更多的贫困生有机会有条件得到种类多、辐射面广的奖学金。同时,要加强对贫困生的关怀向贫困生及其家庭充分宣传国家、政府、社会力量和学校对困难生的资助政策,与贫困生家长取得经常联系,共同做好贫困生资助工作。

(五)学生层面:勇于面对困难,自强、自立、成才

1鼓励贫困生勇敢面对困难。贫困生要自觉树立艰苦奋斗意识,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消费观,鼓励他们继承中华民族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传统美德,在困难、挫折中健康成长。

2鼓励贫困生心存感恩之情。要鼓励他们识大体、顾大局,正确对待集体和他人,学会关心他人,主动回报社会。

3鼓励贫困生讲诚信、讲道德。要鼓励他们树立现代信贷观念,遵守承诺,认真履行借贷协议,做一名诚信的大学生。

4鼓励贫困生积极开展自我心理调适。贫困生要正视贫困,把贫困当做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充满信心地面对生活的挑战。

5鼓励贫困生树立自立、自强、自尊、自爱意识。要发挥贫困生自身的智力和知识优势,通过勤工助学等各种渠道经济摆脱困境,主动寻求一些与专业相关的校内外助学岗位,通过勤工俭学顺利完成学业,并通过就业实现彻底脱贫。

猜你喜欢
助学贫困生资助
贫困生的隐私与尊严亦当细心呵护
内黄县举办第四届 “村干部爱心助学,圆学子梦”金秋助学活动
上海大幅修订《专利资助办法》
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关于开展专利申请相关政策专项督查的通知》
高校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对策
巧设新授课助学单激活学生的深度学习
黑龙江省启动2017年专利资助资金申报工作
教育部发布《2016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
五环节助学教学设计案例
大学用话费查“装穷”贫困生月超150元取消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