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语文教育中的口语交际教学

2009-01-29 06:07刘宝坤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9年7期
关键词:书面语口语交际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人们之间的交往更为频繁,人们交流信息、表达思想、沟通感情的愿望更为强烈,口语交际的地位和作用也愈显重要,口语交际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语文教育中,口语交际的地位也越来越突出。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全面探讨语文教育中的口语交际教学。

一、口语交际概述

1.口语和书面语

口语,是指以语音为载体诉诸听觉,并借助其他手段来表情达意的人类有声语言。《现代汉语词典》对口语的释义比较简明,“谈话时使用的语言”;《辞源》认为“口语就是言语,也就是口语的使用过程”;《辞海》上的解释:口语是“口头上实际使用的语言。与书面语相对”。因此,有人就把口语看成是说出来的言语,把书面语看成是写出来的言语,这种看法是不对的。口语与书面语虽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它们是两种不同的语体,又各有特点。(1)口语和书面语的联系:口语、书面语是人类最基本的语言形式。口语是人类最早使用的语言,当这种口耳相传的语言形式无法满足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时,便产生了以文字符号为载体的书面语。书面语是在口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某些语言材料的运用上往往有交叉现象。例如:口头语体用短句,书面语体也并不都用长句;某些科学术语常见于科技语体,也常见于从事该专业的人的口头上。(2)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别:书面语对所有的语言材料加工的程度比口语深,力求规范,排斥多余部分和不必要的重复部分。那么,口语相对书面语的特点就表现在:首先,简短性。口语相比较书面语来说,句子要短小得多,结构要简单得多,这主要是人的生理特性决定的。一方面,说话者不可能一口气说出一个很长的句子来。另一方面,由于口语具有即逝性,而听话者的听力也是受生理特性制约的,一个很长的句子也很难接受、很难领会。所以,口语从语法上来说,句子比较短小,结构比较简单。其次,省略性。口语往往用于一个特定的语言环境,特定的语言环境对口语的运用有多种影响因素,如对象、时间、空间、心理等等,又有许多辅助性的语言因素,如表情、手势等体态语因素,而这些总会提供和补充许多交流所需要的信息,所以口语往往不需要表达得非常完全,可以省略许多句子成分。第三,含混性。口语往往不会精心雕琢,反复推敲,说话者总是边想边说或边说边想,也就是说,说话和思维总是有一定的距离。所以,口语当中经常会出现一些赘语,如“这个”“那个”“啊”“嗯”等等。这样,口语传达的信息有时会不如书面语那样清楚明白,往往会有许多含混模糊的信息。

2.交际和口语交际的特点

交际,顾名思义,是人与人之间的往来接触、交往,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流信息和情感的过程。最早从交际的角度来讨论语言学的语言学家是海姆斯,1972年,海姆斯研究并修正了乔姆斯基著名的转换生成语法,认为仅仅依靠内化语言规则不足以保证人对语言的运用。在他看来,乔姆斯基所说的语言能力实际上是语法能力,而这种能力是独立于社会文化之外,是自然而然地获得的;真实的语言运用,除了受人的内在心理因素影响,还受外在的社会文化内容的制约,人总是在一定的语言用途、一定的交际环境支配下使用着语言。因此,研究语言更应该从语用的角度,从语言作为交流的工具这样一个角度来对语言进行研究。

什么是口语交际呢?不同的论者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不同的定义:“口语交际是交际者为了达到某个交际目的,运用有声语言交流信息、思想和感情的一种社会交往活动。”“口语交际是人们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根据题旨情境,运用有声语言,借助副语言进行人际沟通的过程。”前一个定义更多的是强调口语交际的目的性,后一个定义则更强调口语交际手段的多样性。而综合上述两种定义,我们可以明白口语交际必须包括这样的三个要素:交际主体、交际客体、特定的交际环境。口语交际作为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它有两个不同的层面:一是纯语言学的研究,一般是把书面语与口语进行比较,揭示汉语口语的特点;二是语言学交叉学科的研究,言语交际学、公关语言学、人际关系语言学、语用学、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等诸多学科或多或少涉及口语交际。但大多停留在口语交际的表层。对于口语交际这样一个涉及多学科的交叉课题,其研究视野应该是多维的,它涉及到诸多交叉学科。

我们在这里讨论口语交际的特点主要是把口语交际和书面语交际作对比来探讨的,口语交际的特点主要包括:(1)交际环境的现场性,主要指口语交际双方总是在同一个现时的特定的交际环境中。这个特定的交际环境包括交际对象、交际时空、交际情境等。(2)交际发生的突然性,口语交际往往是在双方没有充分预料的情况下发生的。这里所说的“没有充分预料”,指的是三个方面:时间上(很多口语交际发生的时间,双方是没有准备、没有想到的)、对象上(很多情形下,口语交际的对象是事先没有确定和想到的)、内容上(口语交际的内容是无法充分事先预料的)。(3)交际内容的即逝性,口语交际是以声波为载体来传递信息的,而声波是稍纵即逝的。所以,口语交际的内容能清晰、完整地保留下来的时间也很短暂。(4)表达形式的简散性,在口语交际中,说话者是通过现想现说来完成信息发送的,不可能像写作者那样对语言表达形式进行字斟句酌,精细加工,它更表现出语义上的简略(是指在语言意义的表述上用语比较简明扼要)和语形上的松散(指在语言形式的结构上比较灵活和随意)。

二、语文教育中的口语交际教学

1.口语交际教学发展的历史

(1)“语文”定名以前

1902年,《钦定小学堂章程》中在“作文”部分有“教以口语四五句使联属之”“授以口语七八句使联属之”的论述,首次使用了“口语”。但是此处所说的口语和我们现在所讨论的“口语交际”中的“口语”并不是同一内涵上的概念。1904年,《奏定高等小学堂章程》中在“中国文学”科下面有“习官话”这一项教学内容,这是听说进入语文课程的开端。1923年,《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小学国语课程纲要》中就有对学生毕业听说能力的最低要求,如初级小学“能听国语的故事演讲,能用国语作简单的谈话”,高级小学“能听国语的通俗演讲,能用国语演讲”等规定。到了1929年《小学课程暂行标准小学国语》中就对说话的教学方法给予了指导,如“学习的程序要先用耳多听,后用口多说”、“说话要生动而有情景”、“语料要用自然的口语”等等。到了1941年《小学国语科课程标准》又对小学阶段的口语训练的方式给予了详细的分类,如第五学年的说话项目就包括“日常的会话,故事的演讲,普通的演说,简单的辩论”,第六学年的说话项目就在第五学年的基础上加上了“话剧”。通过以上语文教育的纲领性文件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随着语文教育的发展,“听话说话”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不断地被强调、教学方法不断被优化、教学方式不断地丰富起来。这也为“语文”定名后“说话听话”教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语文”定名以后

“什么叫语文?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是语文。”这是叶圣陶对语文的经典定义。从“语文”定名以后,这更加明确了“口头语言”(当时通行的说法是“听话、说话”)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但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和传统语文教育观念的制约,语文教学重读写轻听说仍根深蒂固,听说教学并没有真正被纳入当时的语文教学体系。

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教育喜逢“三个面向”的新形式,语文教育也进入了历史性的转折期。针对以前的只重读写、不顾听说的传统理念,1986年颁布的《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和《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把听说能力和读写能力摆在了同样重要的位置,如在小学语文教学目的中写到“培养学生的识字、听话、说话、阅读、作文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中学语文教学目的的表述是“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这一时期不仅仅是对听说能力有这样总体性的规定,且对每个学段也有详细的要求:如初中一年级听说能力的要求就是:“(1)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2)听人说话能集中注意力,听清楚意思。回答问题,态度大方,声音清晰,内容清楚……”从语文教育纲领性文件的规定中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听说能力被提到了和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同样的高度,在每个学段听说能力也作了具体的要求,但是并没有规定应该如何去达到这样的目标,采取什么样的内容和形式来达到这样的目标。而且这个阶段的听说能力的要求与我们现在所要研究的口语交际还有着很大的距离,这主要表现在此时的课堂教学中更注重的是听说技巧的训练,这样就不可避免地把语文教学的内涵窄化了。这样的状况在2000年的语文教育大纲中得到了有效的解决。

2000年教育部出台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三个大纲中,把以前的“听说能力”改成了“口语交际能力”。这一改变有着重大的意义,把“口语交际”作为语文教育中的一个独立部分被提出。那么我们的研究视角就应该发生变化,不仅仅只能停留在以前的听说技能的传授上,而应该考虑学生在“交际”中的言语能力是怎么提高的,我们在口语交际的教学中应该教给学生的是什么等等。

2.口语交际教学

(1)自然习得的口语交际能力和教学习得的口语交际能力

如果从教育学的角度来对口语交际进行分类,那么口语交际能力又可以分为自然习得的口语交际能力和教学习得的口语交际能力,每个人对母语的口语能力都是与生俱来的,但是每个人利用母语进行口语交际的能力又是各不相同的,分析为什么会有差距,我们就必须明确自然习得的口语交际能力和教学习得的口语交际能力之间的区别。这二者之间的主要区别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完整性和片面性。学校教育就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如果口语交际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项内容,那么学校就有义务为学生提供全面完整的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比如《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当中,就完整地阐述了各个学段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应该达到的标准,与之相适应的交际内容都是有选择性地组成的。那么这样经过教学习得的口语交际能力就一定是有体系和完整的能力,而我们在运用母语自然习得的口语交际能力方面可能有时候只能注意到其中的一个方面,那么,一个方面的能力可能非常的特出,而没有意识到的那个方面,可能就会有很大的缺陷。

其次,反思性和模糊性。学校习的口语交际能力是建立在学校给学生提供大量的口语交际实践之后,且对这些交际实践进行总结和归纳,比如相关的知识、技能、策略和态度等等。通过对这些知识、技能、策略和态度的总结,让学生在以后的实践中对其加以练习,且最终达到熟练的程度,这些都是教学口语交际可以做到的,因为它是建立在大量的口语实践之后的反思和总结之上。而日常口语交际过程中,就不会有这样的总结。也许日常口语交际之后,交际的主体也会对交际的过程进行反思,但是他的反思不会有学校教学过程的那样完整的知识体系作为支撑。所以我们说学校的教学习得的口语交际有很强的反思性,而日常口语交际则带有更大的模糊性。

(2)口语交际教学的内容

在明确了口语交际教学可以区分为:自然习得的口语交际和学校教学习得的口语交际之后,我们要在口语交际的教学中教给学生什么样的内容呢?或者说,我们现在口语交际教学的内容应该包括哪些方面呢?下面就以“辩论”来看看现行中学课本对于口语交际内容的安排并做一个简单的分析。

在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级下学期课本(试用)当中,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部分安排的是关于辩论的内容,教材的安排是先给出三个辩论的题目,在每个题目之下都有正反两方面的材料陈述。最后就是对学生的建议,要求学生参与辩论时要注意:首先,辩论前要做充分的资料准备,不仅要准备能够证明自己一方观点的材料,还要设想对方可能陈述的事实、资料,力求做到心中有数,知己知彼,方能有备无患。其次,辩论时要听清对方的观点,把握重点,有理有据,切中要害,语言得体。不要有意曲解对方的观点,这样才能实事求是,以理服人。

只是通过三个例证,二点注意就能解决我们在辩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吗?退一步说,这两点确实是在辩论过程中学生最应该注意的问题,但是作为教材的编撰者用这样的呈现方式来解决,也许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只是组织了一场或两场辩论赛之后,把这样的要点要求学生记住,甚至是背下来。这样就真的能提高学生在辩论中的水平吗?就真的能让学生明确辩论的作用和意义吗?或者,可以换一种问法,这是一种最好的或者是最有效的解决方式吗?笔者认为对于现行的口语交际教学的内容应该包括哪些内容,以及这些内容在教材中应该如何呈现才能让学生更有效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都有待于我们作更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课程教材研究所.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语文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孙汝建.口语交际理论与技巧[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3]刘晓明.口语交际的理论与技巧[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李明洁编.高中口语交际新视点[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王志凯.口语交际教例剖析与教案研制[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

[6]田良臣.艰难的言说—汉语口语教学百年历程述评[J].课程·教材·教法,2005,(3).

[7]李明洁.口语交际的理论背景和课程取向[J].语文学习,2005,(8).

(刘宝坤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200234)

猜你喜欢
书面语口语交际
情景交际
“口语和书面语转换”备考指导
关于初中学生书面语感的思考与提升策略
汉语书面语与口语的特征
提高口语Level 让你语出惊人
口语对对碰
从语法范畴视角解释日本学生英语书面语错误
BUM-A-RIDE GUIDE 自助游必备搭车口语
交际失败的认知语用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