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课堂提问之我见

2009-01-29 06:07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9年7期
关键词:韩愈大学语文笔者

幸 萍

与所有课程一样,大学语文课也应重视对学生的课堂提问,常言说得好:“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问”不仅是学生要问(请教)老师,同时老师也要经常提问学生,因为在课堂教学中,提问是必要的,下面从提问的必要性方面来谈谈笔者的体会。

一、通过提问,可以了解大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以及在课堂上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情况,从而在教学上做到有的放矢,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一般情况下,笔者每接一个新的班级,在第一次课上都会有目的、有意识地准备好一些问题,借以了解学生对本学科的兴趣和对以往知识掌握的情况:片面还是全面?肤浅还是深刻?对文学知识了解多少?兴趣如何?等等。笔者首先会提问:大学生还有必要学习语文这一课程吗?结果同学们都发表了不同的观点和见解,整理后大约有三种:第一种观点认为没必要再学习语文,把专业知识学好便可以了,小学、初中、高中已经学得够多了;第二种观点认为学习语文可以了解中华民族五千年辉煌灿烂的文明,增加民族自豪感,可以锻炼口才,提高公关和交际能力,还可以妙笔生花,提高写作能力,更重要的是还可以传播文化、传承文明,促进世界文化交流,值得终身学习;第三种观点却认为,大学生要以专业课为主、文化课为辅,语文课可设为选修课,有兴趣可以自学为主,无兴趣则“绕道”。一时间课堂里热闹非凡,众说纷纭,大家各抒己见,在三种观点中,虽然持第二种观点的同学还是占了主流,但反思一下,为什么有些学生竟然不愿意再上语文课呢?“语文课”怎么啦?这无疑也给大学语文教师先上了一堂课:为什么学生不愿意学习语文?这是承载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祖国语言文字啊!这时,作为大学语文教师,应该就学生的观点发表一下个人的看法和见解,指出学习语文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抑或是有利无弊?指出学习语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及其意义所在。通过具体分析,让学生明确语文是必不可少的一个课程,从而端正学习态度。此外,笔者会趁此先提问一些简单的文学知识,比如:中国四大古典名著的作者姓甚名谁及所处朝代?“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床”作何解释?“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的评论是谁提出的?……然后再提问:你了解先秦的诗歌和散文吗?秦汉文、汉魏诗、汉赋以及六朝的诗文你又了解多少?读通了多少?通过这一系列问题的提问,一方面可令学生明白自己究竟掌握了多少语文知识,让学生明白学习语文要“活到老,学到老”的道理;另一方面教师亦可从中了解到学生掌握语文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了解其对文学的兴趣,从而在教学上做到有的放矢,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促使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更全面、更深入、更牢固。

二、通过提问,可以进一步了解大学生平时的学习状况,了解他们有无在课后做到“温故而知新”

由于大部分大学生都形成了这么一个“共识”:重视专业课,轻视文化课,对于专业课,他们在课后会花时间去复习,会做练习,对于疑难问题,他们会比较主动地请教老师和同学;但对于大学语文、数学、政治等文化课,他们从心底里压根儿就不重视,往往是在上课时听一听,看一看,写一写,下课后便把课本束之高阁、置之不理,到了考试时则“眉毛胡子一把抓”,又或者“临时抱佛脚”,要求老师划出复习题,然后便疲于奔命、夜以继日地“开夜车”,搞“突击战”,以求得“60分万岁”!试想,这样的学习态度,怎能把《大学语文》学好?怎能牢固地掌握知识?鉴于大学生的这种现状,大学语文教师要积极想办法。笔者认为,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便是要对学生多提问,每一次课前都要把上一节课所学的重点内容设计成各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提问,然后实施一些奖惩措施,回答正确者加分,错误者扣分,因为学生比较重视分数,好分数可起到鼓励作用,差分可起到督促作用,同时,提问后要给学生的回答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不能简单评价为对或不对,对回答不出来的同学切忌挖苦讽刺,损伤学生自尊心,而应该耐心地解疑释惑,直到学生弄清楚为止。所以,提问可以促使学生在课后做到“温故而知新”,不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更好地掌握和巩固知识。

三、提问有利于促进良好的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对大学语文的学习兴趣,激发其潜能,启迪其思维,并训练其口头表达能力

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枯燥、沉闷、单调、冷漠的课堂气氛,会压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抑制其智力活动,影响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使其被动地接受知识,从而影响教学效果,所以,教学过程中的适时提问,便可化解以上矛盾,并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在讲授先秦诗歌《小雅·采薇》时,笔者便把课文内容先设计成一系列的问题逐一提问学生:①本诗的写作时间和背景如何?②本诗的主人公是谁?什么身份?③诗中叙述了戍边战士怎样的凄凉状况?④诗中有无描写将士们出征时的精神风貌和爱国热情?⑤哪几句体现了“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⑥全诗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这些问题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开动其思维,启迪其心智,学生们认真听课之余,踊跃回答,畅所欲言,解决了这些问题,学生也就领会了课文的主旨,把握了课文内容,明白了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和心绪,在提问过程中,师生合作,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兴趣和热情,启迪了他们的思维,并锻炼了他们的胆量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提问可作为课堂导入的方式,承上启下,使学生自然而然地由旧课导入新课,有利于教学的顺利开展

大学语文课一般每周只安排两节课时,所以两次课时间隔时间太长,为了让学生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使其顺利地由上一次课转入下一次课,教师不妨在课堂导入中用提问的方式使其尽快进入角色。记得在讲授韩愈的《送孟东野序》时,笔者决定从作者入手,首先提问:大家了解韩愈这个人吗?很多同学都回答:“他是唐代著名的诗人、散文家。”仅此而已,笔者再次发问:“大家知道韩愈的身世吗?了解他的文学成就和为官之道吗?韩愈为什么被贬潮洲?潮洲人民为什么世世代代纪念韩愈?”很多同学便哑然了,结果,在笔者充满感情的讲述中,大家全面了解了韩愈幼年时遭遇双亲亡故的凄凉以及他自小便勤奋好学、刻苦自励最后终于成为一代大文豪的成长过程,还有他性格的刚直不阿、为官的清正廉明、仕途的坎坷曲折,百姓对他的热烈拥戴以及他的千秋功业。关于韩愈的点点滴滴,引发了同学们的一片唏嘘声和感叹声,笔者趁机便对同学们谆谆善诱:现在大家拥有那么好的学习条件,比起韩愈,简直是生活在蜜糖中,有什么理由不好好读书呢?看见大家都进入状态了,笔者便自然而然地导入正题,介绍了文章的写作背景,并结合提问,对课文内容进行翻译评析。

五、提问可以发现和纠正大学生知识上的一些简单错误,同时亦可暴露教师本身在教学上的弱点和不足

教学实践证明,提问可以发现和纠正部分大学生知识上的欠缺和失误。在一次作文总结课上,鉴于部分同学把“再接再厉”写成“再接再励”,笔者便提问其中一位学生:“再接再厉”怎么写?学生再次写错,当笔者指出其中的错误时,一部分同学表示疑问甚至不服,并振振有词地说:他们从小学开始一直以来都是写成“再接再励”,怎么会错呢?他们的班主任在评语中也经常写成“再接再励”,有时候中央台的字幕也这样打出来!看来,“再接再励”已经在学生头脑中根深蒂固了,回想报章杂志媒体甚至一些单位的标语上也时有写错的情况,笔者决定花点时间让学生辨别真伪,于是,笔者便把“厉和励”写在黑板上,解释两字不同的意义和用法:“励”是“劝勉、奋勉”之意,可组词如下:“励志、奖励、勉励、励精图治”等,而“厉”也有几种意义:①可解释为“严格、切实”之意,如“厉行节约、厉禁”;②亦可解释为“严厉、严肃”,如“正言厉色”;③也可与“砺”字相通,解释为“磨(动词)”,如“秣马厉兵、再接再厉”,然后再从成语的来源,来具体解释“再接再厉”:此词出自唐朝韩愈、孟郊的《斗鸡联句》中孟郊的诗句,指公鸡相斗,每次交锋前要先磨一下嘴,后用此词比喻继续努力,再加一把劲,此番解释使学生茅塞顿开、心悦诚服,这样,不但帮学生改正了一个错了十几年的错别字,又使其进一步学习了新的知识,所以,教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可使学生受益良多,反之,则会误人子弟。有一次上课,笔者在介绍汉代史学家司马迁时,把司马迁的《史记》共526500字写成52650字,在提问学生时受到质疑,这时笔者才发现由于自己的疏忽和粗心,写少了一个“0”,可见多一个数字与少一个数字,那真是天壤之别!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是也。又有一次,讲到老子时,笔者提问学生回答老子的原名,学生回答对了,但笔者却愣在那里,因为李聃的“聃”字一时间竟然想不起来了,当时好不尴尬,恨不能有个地洞钻进去!类似的错误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但作为一个教师是不容许在课堂上出现这样的错误的,轻则惹人笑话,重则误人子弟,也有损师道尊严,影响形象。所以,作为一个严于律己、高度负责的大学语文老师,要时时刻刻不忘“充电”,要不断学习新知识,巩固旧知识,吐故纳新,与时俱进,这样,讲课时才能避免出现差错,才能做到胸有成竹,得心应手,更好地将所学传授给学生。

以上观点主要是从课堂提问的必要性来进行阐述的,课堂提问也要注意提问的技巧、方式,还要选择恰当的内容,而且在不同的课程中提问的方式和内容也应有所不同,但不管如何,课堂提问过程就是设疑解惑的过程,设疑的目的是为了培养、教育大学生敏捷、灵活地思维,使大学生在解疑释惑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课堂提问是启发大学生积极思维,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提高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手段。

(幸萍 广东省嘉应学院医学院514021)

猜你喜欢
韩愈大学语文笔者
晚春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大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