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解读文本,张扬个性的基石

2009-01-29 06:07张金保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9年7期
关键词:智力个性化语文

阅读,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从本质上说,阅读是主体主动地认识世界的实践活动,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育。阅读只能是学生的阅读,也就是说学生应该是阅读的主体。接受美学理论表明“作品”的价值只有经读者阅读才能体现出来。认知心理学家雷斯尼克对阅读所下的定义是:“阅读是一种构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读者的推断能力与他原来的知识起关键性作用。”阅读本来就是一种个性鲜明的行为,不同个体的认知水平、年龄、身份、阅历各不相同,对作品的理解自然深浅不一,有的甚至会大相径庭,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即使是同一个人,不同的生活阶段对同一部作品的理解也不可能前后一致。因此,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第一次旗帜鲜明地把学生主体放在首位。“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此类见解在“标准”中随处可见,概括起来,就是倡导个性化解读文本。个性化解读,就是还学生自主解读文本的自由,使语文教学恢复从学科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本来面目,其实质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

自古以来,成功的语文教学,无不闪现着个性的光彩,一部《论语》可以说是个性化教育的典型实录,孔子就大力提倡“因材施教”,鼓励不同个性的学生独立思考,发表各自的见解。孔子对于学生的个性绝对尊重且有精当评价。战国时诸子学说百家争鸣,几乎每一种学说既是思想之大成,又是个性之张扬。然而目前的阅读教学,过分强调“同一性”,忽视学生群体中常态分布的差异现象,表现在课堂中要求班级所有学生按照教师自己的意愿进行交流,并主观地期望达到教师心中的同一目标。所有问题皆有标准答案,不符合的便被无情地否定,尤其是一些农村中学,教师“就是心太好”,说什么都不肯放手,以教师分析代替学生的感悟,阅读课姓“讲”不姓“读”,造成阅读主体的颠倒,严重钝化了学生的个性,阻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个性的缺失,必然是学生身心受束缚、创造性思维被遏制,这也是应试教育广受批评的根本原因之一。

张扬学生的个性,语文教学条件独天独厚,阅读教学更是重中之重,个性化解读文本,是张扬个性的基石。本文拟就个性化解读文本问题谈一点个人的尝试和思考。

一、激疑释疑,是培养学生个性思维的有效途径

要真正实现个性化解读,有许多问题要解决,最重要的,是要鼓励引导学生对文本质疑。质疑是求新求异的开端。“既学且思,思而生疑,学贵有疑。”学生在学习中有了疑问才能产生兴趣,产生积极探求解决问题的热切愿望;有了疑问,思维的源头就会永远激荡着求索、求新、求异的活水。读书能疑,则说明思维在分析、比较、引申、联想,入于书又出于书,高于书而不拘泥于书。“疑者,觉悟之机也。”“小疑小进,大疑则大进”(秦宪章语)。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大胆质疑。高一语文第一课《沁园春·长沙》把“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一句解释为“同学们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教学时有同学大胆提出自己的疑问:“书生意气”实际是一个倒装句,当为“意气风发之书生”,书上的解释前后不连贯,让人莫名其妙。此句应当解释为“同学们的青春朝气和革命气概(当时)正蓬勃旺盛”。这位同学一开头,“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其他同学对以往所学课文内容、注释、预习提示等方面的质疑,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由此慢慢养成了质疑书本的习惯。

“尽信书,不如无书”。个性化解读,就要摈弃灌输式教学,给学生阅读的时空,让学生畅所欲言,大胆挑战书本或是权威。创立“落体速度与重量成正比”的伽利略,就是不盲从权威大胆质疑试验否定亚里斯多德的结果。学习梁衡的《夏》(苏教版初中语文第一册),有同学大胆站起来提出自己的疑问:“开头‘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种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一句,其中‘紧张、热烈、急促语序应为‘热烈、紧张、急促,因为第2段、第3段主要写夏的热烈,第4段主要写夏的紧张、急促,改后与下文一一对应。同时,‘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原处的山,天上的云,拍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一句宜改为‘扑打着天上的云,原处的山,拍打着公路上的车,改后语序由高到低排列更合理,同时‘汽车改为‘车音节更和谐,何况马路上行的恐怕也不止是汽车。”经他一提,马上有同学接着发言:“我觉得在‘原处的山之前要加上‘拍打着三个字,这样三个句子构成排比句,语势更加的强烈。”话音刚落,又一个同学站了起来:“我要提醒大家,‘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一句的主语是‘被麦浪拍打的车,与前面的‘云和‘山无关,因此,要在这一名的前面加上几个字,变成‘路上的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放手自主研读课文之后,就迸发出了朵朵思想的火花。书既然是人写的,出错也是自然的,你能说同学说的没有道理吗?敢于质疑是学习的第一步,也许他们现在说得还不到位,但必须给他们一个平台,然后教师再相机而“导”,切不可棒喝乃至扼杀这宝贵的幼芽。我在教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绿》时,有学生质疑:“老师不是说过第一次把鲜花比作少女是天才,第二次是庸才,第三次是蠢材,朱自清老是用女性来作比,是不是庸俗或是没词了呢?”一语惊人,且居然与台湾作家余光中《论朱自清散文》中的观点“英雄所见略同”。学生的观点未免偏急,但如果迷信书本,不细心观察思考是提不出这个问题的。我没有急于否定他,而是因势利导,首先肯定了他大胆质疑书本的精神,激励全班同学课余多读一点朱自清的散文。为了把大自然中特有的风光景色更形象、更生动、更淋漓地传达给读者,朱自清散文中常常联想到女性,有时以女姓作比,然而,其散文中描写的女性是有严格选择的,是“艺术的女人”,不是庸俗或是词汇狭窄。当然,此问题不宜当时叉开去,使课堂“横生枝节”,可安排另外的活动课引发同学进行深入的讨论。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就应该引导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千万不要把成年人的心志强加给青年学生,或是随意地否定学生的见解,要肯定学生理解中的合理因素,恰当的鼓励培植,逐渐使其根深叶茂,长成参天大树。正如IT行业首席科学家顾钧所说,“从本质上说,每个学生都是人才,都有极大的潜能,就看你如何去挖掘和培养。永远不要对学生说‘你不行,永远不要挫伤他的自信心,永远不要让他产生失败感。”

二、学生的优势智力,是开展个性化学习的最佳切入点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面对着个性各不相同的学生,语文教学要取得好的效果,就必须“因材施教”,根据多元智力理论,以优势智力为切入点,开展个性化学习。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根据学生中存在的几种主要智力倾向,将教学目标和过程作个性化处理,细化为多个具有不同智力特征和难度层次的任务,由学生自主选择;接着,学生以个人学习、小组讨论等形式完成任务;最后在全班对话、交流,展示学习成果,形成对知识更丰富、全面的理解。

例如在《鸿门宴》一课的教学中,可以发挥有美术专长学生的优势智力,设计以下学习任务:阅读课文后,为故事绘制一幅插图,要求能够准确体现主要情节及人物形象。这一任务看似与语言文字的学习没有关系,然而选择这项任务的学生为了绘制好插图,会认真阅读课文、揣摩文字、查找相关资料。因此当插图完成时,许多学生对课文就已经有了深刻的了解。另外,由于这一任务能够发挥学生的特长,大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会兴趣大增,表现出往常所罕见的自信心和学习内驱力。

像《雷雨》、《茶馆》的教学,则可设计为课本剧演出。在排练课本剧过程中,各小组成员充分沟通、互相协作。课本剧由排练到演出,学生的人际交往智力、语言能力、身体动作能力这一优势组合会得到充分的展现,学生对戏剧的理解也会超过理论讲解所能达到的高度。

在个性化教学中,一方面要致力于帮助每位学生充分发现、运用、展示优势智力,另一方面,也要适时地引导学生将其从事优势领域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智力特点和意志品格迁移到弱势领域中去,从而促使学生的弱势领域也能得到尽可能的发展。通过以优势智力为切入点的语文个性化教学掌握知识的学生,他们会善于从多渠道搜集资料,善于从多角度认识问题,阅读更广泛,思考更深入,同时,面对学习困难会有更大的勇气去克服它,最终学习品质会普遍得到提高。

三、课文特点,是开展个性化教学活动的丰富资源

个性化的语文教学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它能够根据教学内容及教者和学习者的不同状况,采取最优化的处理结构,拒绝单一的模式化,丰富和发展众多的教学模式,形成自身特色。同是文本,风格有别,功能不一,教学时就要因文而异,因生而化。有的铺陈扬厉,就把重点放在感受“文气”并训练学生的辞句藻饰上,以加强文采;有的精巧婉约,就让学生细心揣摩品味,以陶冶性情;有的平白如话,就放手让学生圈点勾画,以体会朴质平实;有的逻辑严谨,就让学生感受思想的庄严,思考的力量;还有的因学生积淀不足难以自得,教师不妨怡然“自赏”,让学生忘情地听悟、浮想,亦不失出彩之一笔。至于活动课、训练课等其它内容,也不妨因课赋形。对于学生来说,重要的是依据他们的认知水平,个性差异,巧作准备,精心构思,以唤起他们对语文课高倍的情感期待;于教师自身,则要扬长避短,工笔写意,率性挥洒,发挥出自己的专业特长,以“个性化教学”培养“个性化学生”。语文是一支歌,是一首诗,是一幅画。语文就该是诗意的、灵动的。语文应该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大胆抒写个人的性灵,放得开,收得拢。教师要敢于放手,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把自尊、自信、自爱、自强交给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在一个宽松、融洽、和谐、民主、自由、愉悦的环境中自觉主动地去寻找、发现、质疑、讨论、交流,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到生命的涌动和澎湃,在和谐中享受到温馨和自然,个性得到充分释放与彰显。只有根据课文特点进行开放式的、不拘一格的个性化教学,语文课才能真正“活”起来,才会凸显语文的魅力,语文的力量。

四、变革评价机制,是实现个性化解读的有效保证

要实现“课标”“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阅读教学”是抓手,要使学生真正从阅读中汲取养料,传统的“满堂灌”、“一言堂”的状况必须得到根治。然而我们也须清醒认识到,高考阅读试题的标准答案常常嘲弄“个性解读”,连刘国正、余秋雨、孙绍振这样的专家教授都在高考试题面前败下阵来,谁还敢跟“终极审判者”较量?一考定终身的残酷,会让“个性解读”乖乖回到文件面去。凡是与高考题型有关的内容,就会在课堂上被无限地放大、强化,而所谓与高考题型无关的“个性化阅读”,就会草草收场,甚至被偷梁换柱。“题海战术”会使教师、学生深感“苦海无边”。这是生硬的现实。要真正意义上实现新课标要求的个性解读,首要的是改革语文高考形式与内容,这有待于评价机制的彻底变革,但它是实现个性化解读的有效保证。新课标专条列出“评价建议”,明确指出“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因而量化和客观化不能成为语文课程评价的主要手段”,“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为我们今后的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也使我们看到了希望。历史上所有的改革都是艰难的,我们一方面要清醒估计到改革的艰难,同时也要充分认识改革的迫切,“大势”不允许我们却步,惟其艰难,才能彰显出我们的价值。

总之,语文学科的个性化学习对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造型人才有着积极作用,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大胆探索,积极实践,把握得当,就一定能形成个性化学习的新路子,为创新型人才培养奠定基石。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杨雁斌.创新思维法[M].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4]白月桥.课程变革论[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张金保江苏省句容市教育局教研室212400)

猜你喜欢
智力个性化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新闻的个性化写作
智力闯关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
满足群众的个性化需求
欢乐智力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