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旧“三唯”到新“三维”的跨越

2009-01-29 06:07马素君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9年7期
关键词:课程标准课文教材

一、当今语文教学的症结

“语文天生重要”,语文为人生奠定文化基础,让人明白做人的道理;为人生奠定使用语言文字工具的基础;为人生奠定思维发展和创新意识的基础;为人生奠定学会学习使其能够终生学习发展的基础。

然而我国语文教学的现状是“少、费、慢、差”,语文教育界的专家老师们辛勤耕耘,语文教材变了一种又一种,语文教改搞了一轮又一轮,教学模式层出不穷,遗憾的是,语文教学质量仍然走不出不尽人意的阴影,受到的非议与责难也不少,甚至还背上了“误尽苍生是语文”的罪名。确实旧社会读了几年私塾,就能写出一手好字,写得一手好文章的大有人在。而我们十几二十年的教育,很多大学毕业的学生连文通字顺都达不到,甚至不如外国留学生。

我们可以随意在网上选取一些教学设计来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几乎没有一个设计不是就一篇课文设计了二三十个问题的。课堂上充斥着我们的提问声以及分析标准答案的声音,偶尔是学生回答问题的声音。

这样的教学设计,这样的课堂我们再熟悉不过了,我们每天都这么上着课,而且也并不觉得有什么问题。

这种教法很大程度上是由旧的课程标准以及旧的考试模式所决定的,每年的中考必会从190篇的基本篇目中选考其中一篇。于是教师为了追求高分,追求升学率把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放在课本的“基本篇目”上精讲,从头到尾地串讲串问, 唯恐有所遗漏。而课后还得反复练习,死记硬背标准答案。结果是初中三年宝贵的课堂时间就在老师们滔滔不绝的讲中渡过了,学生的阅读量则是少得可怜。而且即便是重点讲的基本篇目,因为把大量的时间花在分析上,学生真正读文本的时间不多,结果是上完了,也许对课文的印象还是模糊的,更不要说语文素养的培养了。这样教出来的学生即便高分也只会是高分低能的。不少观点把问题归咎于学校老师的应试教育上。然而谁能洒脱到置成绩、前途于不顾呢?所以笔者认为问题的症结在起着指挥棒作用的课程标准上及由此衍生的考试模式上。

二、改变现状的时机已成熟

1.新课程标准的提出

解决问题的关键首先在于搞清楚语文教学的目标是什么。经过对过去几十年的语文教学的反思,新的课程标准终于在2001年7月出台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在表,是信息的凭借和依托物;人文性在里,是语言的内容和灵魂,是信息生命之所在;工具性在文,人文性在道,文道统一,体现了语文的特性。但无论是从工具性的角度还是从人文性的角度看,学生的语文素养只能通过学生自身的阅读才能实现。我们知道,字词的掌握,靠读;语意的理解、主题的把握,靠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的培养靠读;领悟文章中的思想道理观点,内化为自身的品格修养更靠读。而绝不是对仅仅两百篇的基本篇目来个掘地三尺的深挖深讲。打一个比方:语文学习最像学游泳,单听旁人讲方法而不下水游是永远学不会游泳的。只有讲而没有读的阅读教学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读,是我们中国语文传统的教法,也是学生最佳的传统学法。语文学习需要积累,厚积才能薄发。读的过程既是感悟的过程,又是性情陶冶的过程。凡是教学成绩突出的专家、教师,无不是强调学生的读。复旦大学附中黄玉峰老师说过:“靠自己看书,靠自己领悟,靠自己修炼;让学生自己看书,和古人对话,和外国人对话,自己升华。”韩军老师也说过:“我曾对学生说,你的语文能力强,素养高,不是我教得好,而是你学得好。”这里可能有谦虚的成分,但一语中的,道出了事实。张志公先生说:“语文这个工具掌握得好,运用得好,首先必须手中握有丰富的材料,贫乏是语文能力的致命伤。古人一直强调多读,他们认为只有多读,才能善写。他们不主张狭窄,主张广博。”既然这样,我们就应该尽量少讲一些,多让学生读悟。

新课程标准还首次确立了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三维课程目标。虽然这是一个新提法,但我们大可不必把它复杂化。如果把“语文课程目标”比作一个“球体”的话,那么,球体的“经线”包括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这是隐性目标;球体的“纬线”包括识字与写字、阅读、写话与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这是显性目标;而“球心”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1]。语文课程目标的这种设计,经纬分明,隐性目标与显性目标融为一体,但都是服务于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过程和方法是语文教育的重点。语文教育是过程和结果的统一,是外化和内化的统一,因而语文教育不只是最终的结果,还应当把它看作一个过程。如果语文教育离开了语言的活动和交往、语言的运用和实践的过程,显然难以使语文知识内化为语文能力,难以养成良好的语文行为习惯,更难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学习方法则是语文素质教育的基点,因为探索知识的方法,比掌握知识更重要,比获得现成的知识更有价值。可以说语文素质教育的基础就是语文学习方法的教育,语文素质教育的内容就是语文实践活动的过程。所以不能局限于教材,课文只是例子。要教会学生举一反三,学会迁移阅读;至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是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形成的,而且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由此看来,“三维”目标的提出无非让师生们从过去的“三唯”:唯教材、唯教参、唯教案中解放出来,回归到语文教育“读”的本质中,强调学生的自主阅读以及广泛的阅读积累。

2.考试题型的悄然改变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起着指挥棒作用的考试题型已悄然改变,今后更会朝以下的几个方向发展:

(1)坚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而不是教材,适当考虑教材,要显示灵活多样,且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2)重视测试学生的阅读积累,注重学生学习的全程性和方法的迁移运用。

(3)重在测试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使用本国语言工具的能力,突出语言的工具性以及学习的应用性。

(4)答案多元的开放性试题必须占一定比例[2]。

(5)在时代性上求创新,结合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引导学生关注国家、社会、人类命运,突出语言的人文性。

这些变化显示出命题者力图把师生从对课文的机械记忆中解放出来,更多的是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课堂教学改革方向——精讲

新课程标准已为我们纠正了方向,考试模式也已随之改变,我们的课堂教学具备了抛弃一直以来唯教材、唯教参、唯教案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然而现在的问题是几年过去了,我们这些在学生时代接受满堂讲教法,从教后又习惯了这种教法的老师们绝大多数并未改变教法。我们总以为少讲发挥不出老师的水平和作用,不把课文讲透心里就不塌实。于是老师越是认真负责,讲得越多越发无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课堂40分钟是个常数,结果是老师讲得多,分析得越多,留给学生的读书时间就越少了。时不我待,我们必须舍得舍弃,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教法,在课堂上精讲,保证在我们自己的课堂上留出更多的时间给学生阅读。唯如此才能实现培养学生全面语文素养的目标,唯如此才能适应新的考试题型,才能为提高国民素质,为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尽我们神圣的职责。

那我们该如何精讲呢?

(一)用好课文这个“例子”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课文不外乎是个例子”,这在语言教育界其实早已达成共识[3]。但我们仍存在教学内容教条化的倾向,具体表现在“三唯”:唯教材、唯教参、唯教案。魏书生老师很早就说过,一本教材中抽出十篇经典文章,不讲行不行?答案是肯定的。连经典文章都可不讲,我们还有什么课文是不能舍弃的?用好 “例子”可理解为三个层面的内涵:一是我们在一篇文章中可以精讲某个段落,“授之以渔”,其余部分由学生讨论解决或师生合作解决。如余光中的《乡愁》;二是在一个单元中,我们精讲一篇,“牵一发而动全身”,如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戏剧单元就完全可以只教《威尼斯商人》一篇,其余三篇就自读完成。三是以一套教材的能力训练为主线,传授阅读方法,用其他文本来丰富它的内容。一言以蔽之,教材课文无非是例子,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才是我们的目标。

(二)长文短教

长文短教让我们的学生赢得了更多的时间走出教材,走进丰富的阅读世界,走进生活;给了学生更多的自由,去关注更多的社会问题;更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长文短教的具体操作如下:

1.备课思考要简洁。 简单备课方法是,先不看任何的教参材料,先把课文认认真真仔仔细细读一遍,只读一遍,不读第二遍,但是读得非常认真,非常仔细,读完了以后把书合起来,思考。首先考虑这篇文章的整体内容。它要表达什么?如果读好几遍才思考,文章的枝枝叶叶和一些细节心里都明白了,再去思考它的整体思想反而不太好把握,所以要先整体思考,通过这一思考把握住课文的整体。因为语文是整体性很强的一门功课,所以应先把握住它的整体。接下来考虑这一篇课文在读了一遍的情况下,脑子里留下了一些什么印象?印象最深的是哪些东西?因为如果只读一遍就在你脑子里留下印象的东西,一般来说,都是作者浓墨重笔写成的,就是作者着力要表现的事物,一般来说就是文章的重点了。这两个思考,就把文章的整体和重点思考清楚了。

2.教学目的要简化。一篇课文即使很简单,能够教给学生的东西也是很多的。如果能教的都教,这课将是大杂烩,简单不了,所以也要简单确定教学目标,根据自己班的实际情况,选定一两个目标,重点来抓。一课一得已提倡很多年了。舍弃一些东西,重点突出一些东西。而这课舍弃的东西可能在别的课中突出体现,做到课课有重点,最后实现全面丰收。当然要实现这一点,我们就得对六册教材,对整个初中阶段的能力要求胸有成竹,作通盘考虑。

3.提问设计要精简。一篇课文用尽可能少的问题串起来。问题少了,涵盖面大了,容易使学生产生独特的体验。(独特的不一定是正确的,所以要注意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给与学生大的空间,简单的就能求倍。如《“阿长”与山海经》可以只问两个问题就已包含两个教学目标:1.作者对阿长是什么感情?2.依据是什么?又如《变色龙》一课,我们一上课就可以抛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文章为什么以变色龙为题?”要求学生尽可能具体全面地思考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其实包含了好几个细问题:什么是变色龙?奥楚蔑洛夫在处理狗咬人事件上是如何反复变化的?他为什么会反复变化?说明他是一个怎样的人?以变色龙为题有什么好处?问题的涵盖面大了,学生的阅读视角就会拓宽,甚至会把注释也认真阅读了,同时思考就会更深入,阅读钻研文本的时间就长了。学生能在一个简单的问题中深入思考,增加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分量。

4.板书设计要简明。记忆的规律是字节越少,越容易记住,记得越牢固,所以我们的板书力求简单,把最重要的内容用最简洁的文字表达出来。而且学生抄笔记的时间少了,才能腾出更多阅读的时间。此举可谓一箭双雕。

我们提倡精讲,其中有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教学目标简化了,教学步骤简化了,教学内容简单了,实际上就是给了学生更大的空间,活动就更多了。简单是老师简单了,学生得益了。

(三)基本甚至完全不讲

有些文章比较长,但文质兼美,如九年级下册的《热爱生命》《地下森林断想》《人生》等文章。我们可以采取放录音朗读的教学方式,学生边听边划有文采的或有哲理的语句,需要的话就用三五分钟点拨一下。因为文章本身出彩,学生往往听得很投入,经常有学生会追问笔者什么时候有录音听。而且因为听时,学生得逐字逐句听,对于文章的遣词造句,文章的思想感情把握得仔细,更容易内化为自己的东西,从而更好地培养自身的语文素养。

(四)先学后教

由重课后操练转化为课前预习、课堂反馈。素质教育主张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广泛地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亲自实践。学后教重视课前预习,课堂反馈,这样,能够真正让学生阅读文本,形成良好的学习阅读习惯。 学后教模式强调的是学生自主学习,从时间序列上对学、教、练作了规定:以“学”作“教”的基础和前提,以“教”作为“学”的发展和深化,以“练”作为“学”的巩固和提高。在“学”“教”“练”三者关系中,“学”为主轴,“教”和“练”都围绕“学”这主轴展开。因为是先学后教,教时当然就可精讲,从而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五)洗净课堂上的浮华,多一点“实”,少一点 “虚”

1.目前,多媒体和各学科的课程整合问题是人们研究和讨论的热点,但我们好像又步入了一个误区:不用多媒体就是理念不先进,教学手段落后。如讲《斑羚飞渡》一课,课堂上使用大量的多媒体,把斑羚飞渡的全过程,如老少斑羚起跳的顺序,空中对接,老斑羚的笔直坠落等都用多媒体展示。学生如同看动画片一样,很认真,可是学生对课文中的斑羚飞渡这一段精彩动作描写及文中的重点语句的学习和理解都被忽略了。本可以用边读课文边进行思考的方法,想象这惊心动魄的全过程,用心去感受伤心崖上那惨烈的一幕,用心去领略老斑羚为种族生存而甘愿牺牲的悲壮美。此时却被多媒体画面所取代,课文都没仔细认真阅读,更谈不上思维训练。每一年全国性的语文课堂教学大赛,不少老师没有使用多媒体,照样把课上得很精彩。使用多媒体,关键要使用得当,因为它毕竟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如果课堂一味围着多媒体转,学生连看文本的时间都不够充分,这样的课堂绝对是本末倒置,与教学目标是南辕北辙。我们更应该注重教学的实效性,只有注重实效的理念才是先进的。

2.当今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了什么,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获取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据此我们又要防止步入另一个误区:为显示自主、合作、探究,便让学生漫无边际地随意讨论,看似发挥了语文人文性的功能,实则只是一种表面漂亮、热闹的教学形式,失去了语文的本色,是以牺牲语文工具性为代价来张扬所谓的人文性。还是那句话:多一点“实”,少一点“虚”。

当今社会青少年阅读低幼化,动漫化现象严重 ,不少大学生是依靠动漫了解《三国演义》《水浒传》《悲惨世界》的,原本就阅读量贫乏。身为祖国语言文化教育者如果不敢舍弃多年以来一直运用的这种抛开文本,一味提问、分析的高耗低效的阅读教学方式,如果仍不敢采用精讲的阅读教学方式,让学生有广泛的阅读,那么高效的语文教学将遥遥无期,学生全面的语文素养将无从培养。

参考文献:

[1]罗瑞宁.语文教育评价的三个维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2]姚守梅.新课改中的命题原则[J].中学语文教学,2003,(2).

[3]贾琦.阅读,为人生而奠基——试析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与考试[J].贵州教育,2007,(22).

(马素君 广州市西关培英中学510407)

猜你喜欢
课程标准课文教材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背课文的小偷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