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阅读与写作的桥梁

2009-01-29 06:07张震霄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9年7期
关键词:作文学生

苏州留园里有一副对联,上联曰:“读书取正,读易取变,读骚取幽,读庄取达,读汉文取坚,最有味卷中岁月。”下联曰:“与菊同野,与梅同疏,与莲同洁,与兰同芳,与海棠同韵,定自称花里神仙。”这副对联道出了阅读与赏花的微妙联系,二者密不可分。高中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教学就好比对联那样,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阅读是内化的吸收,是以理解为核心的语文训练;作文是外化的表达,是以运用为核心的语文训练。没有吸收,就无法表达;吸收多了,表达才有选择的余地。从这个意义上说,阅读是作文的基础。

一、提高阅读水平,为写作能力的提升打下坚实基础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作者)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使每一个学生对作品都有独特的情感体验,产生无尽的审美愉悦。高中学生在小学、初中阶段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到了高中阶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选择一些适合高中生的阅读水平,对语文素养提高有帮助的作品,作为阅读的材料,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学习。

1.学会把握主题

一般说来,写文章需要明确的主题,而阅读文章也需要分析其中的主题思想。在我们手头所用的苏教版教材中,每个单元都有鲜明的主题,尽管有些单元选择了不同体裁的文本,有的是文言文传记,有的是抒情散文,但通过有步骤、有计划的教学,学生对一篇文章的主题把握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在接下来的写作环节中,学生的审题能力也就得到了充分的锻炼。“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文章中的人和事物总是饱蘸着作者的思想和感情。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设法让学生进入读物的特定情境,把阅读感知的形象和记忆中的表象衔接起来,进行沟通、变化和组合,从而创造出新形象。 除了要用好教材,在适当的时候给学生补充一些课外阅读文本,能起到拓展阅读量的作用。例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一文通过写紫藤萝花开生机勃勃的景象,赞美了生命的顽强和美好。学完后,让学生学习本文借物抒情、托物寓意的写法,写其他事物。学生情绪激动,似有所悟,写了《那一片芳草地》《心中的野菊花》《青松赞》等作文。文章虽然稚嫩,但从中可见,学生已学会挖掘日常事物的深刻内涵,懂得采用借物抒情的写法。

2.学习表达技巧

从教材中挖掘语言训练范例读一读,通过读,体会语言的韵律美,体会语言的气势美,体会语言的蕴含美;品一品,用心去体会,用心去感悟,用心去品味;背一背,留下更深的印象,产生更美的画面,加深对语言的理解。例如,《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都是鲁迅先生在现代中国社会最黑暗的年月,为“记念”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的爱国青年而写的文章。教师可指导学生从语言表达方式、叙议和抒情结合使用、文章的思路、结构等方面进行写作训练。再如:我国晋代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与法国女作家乔治·桑的《冬天之美》都是歌颂田园风光的美文。这两篇文章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教师可从写景、抒情、言志三方面指导学生对它们的异同作对比分析评价。

3.构建想象空间

利用一切有益于学生想象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想象。舒缓优美的音乐,生动逼真的教学软件,活灵活现的课本剧,都能激发学生的情感,牵动其对文章人和物的关心,从而张开想象的翅膀。

例如《琵琶行》一文,用了通感的手法,将听觉上的声音与各种感觉沟通起来,生动地表现了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艺。为了让学生体会文中一系列比喻的精妙,可以用典型的《春江花月夜》琵琶曲作为导入环节。这样学生在接触到像“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等语句时,让学生展开充分的想象,体会音乐的优美,想象当时诗人的情景。再如欣赏了笛子曲《姑苏行》之后,笔者让学生说说听了乐曲自己想到了什么。学生陶醉于悠扬美妙的乐声中,并产生了一系列联想,有的学生这样描述:清晨,薄雾笼罩着苏州城。来到苏州园林,推开古朴的园门,美丽的景色如一幅画,展现在面前:亭台轩榭、假山怪石、碧波荡漾、花香四溢……真令人心旷神怡!一群孩子在园中嬉戏,时而在草地上翻滚,时而在水边嬉 戏,时而在怪石旁曲径上捉迷藏……学生通过学习文本,感受文本的意境,再为学生营造相似的情境时,他们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展开想象。

二、训练写作技巧,有助于深化阅读成果

1.巧妙补写

在文中某个地方补写出相应的内容,为课文添光加彩。可以为议论文补出合适的论据,如名言、事例。可以为记叙文补写合理的情节或者细致的描写。可以给叙述性的段落补上议论性的起始句或终结句。可以在两层内容之间补上过渡句。可以把概括性叙述补写成具体的描述。例如,作文课上要介绍一篇范文《第一次约会》供学生模仿。一开始教师可以抛出一连串疑问,请学生谈谈人生中第一次的经历,接着又自然而然引入学生时代敏感的情感问题,请学生发表对第一次约会的看法,将学生的探究热情点燃。看到学生表现出超乎寻常的兴趣,于是切入主题,投影一篇描述一个高中生第一次约会的作文,可以不必像往常投影范文那样,给出完整的结构,而是将结尾部分先隐去,留给学生一定的想象空间,让学生试着从自己的角度给这篇文章续上尾巴。学生有了相互间讨论、交流的机会,特别是一些闪光的思维火花。这种形式比起单调地朗读范文效果显著得多,学生全身心参与,既理解了文章的主题,又能对自己的写作有帮助。

2.佳句仿写

每篇课文中都有一些句式优美、结构整齐的句子或段落,对照这些典型的句、段进行仿写,学会如何灵巧地用句组段,对写作很有好处。可以仿照文中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句子去写,可以仿照先总后分、正反对比、由果及因等段落去写,总之,就是学会借别人的瓶子装自己的酒。课内,教师要分析文中词语运用的准确、生动、形象,学习文中修辞的运用;课后,要求学生在积累的基础上运用所学到的成语、名言、修辞等。例如王蒙的《在声音的世界里》这一课,运用大量的比喻写自己欣赏音乐的感受,笔者让学生摘抄这些句子,分析语句的表达效果,并进行仿句练习;《秋魂》一课用了大量排比句和排比段,也让学生进行仿写,体会这种句式的妙处。

3.抓住契机写随感

教材中有许多课文,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学习、思想实际,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肯定会与之产生许多共鸣,碰撞出耀眼的思想火花。这是相当有价值的契机,写一些随感,这样既有效地提高了写作水平,而且也自然而然地提高了思想认识水平。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将优美的意境用质朴的话语道出,学生深受启发。在课余,可以鼓励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捕捉身边小事,及时转化为写作的素材,将自己的所思所感诉诸笔端。

4.利用网络平台,辅助阅读和作文教学

90后的学生喜爱在课余上网,热衷于上网查找资料,熟悉网络的各种操作。语文组的老师利用校园网的便利,开辟出一块名为“校园文学之家”的平台。学生可以随时将自己的得意之作发送到网站的论坛上,接受其他同学、老师的阅读、点评,而同时可以阅读大量老师推荐的佳作,对好的文章发表自己的意见。这个活动从高一开始创办,到如今已经有三年的时间,期间,学生踊跃参与,论坛上一直呈现热火朝天的讨论景象。一有时间,我们也会筛选出一些精品作文,放于精华栏中,给学生提供一些范文,既拓宽了他们阅读的视野,了解别人的行文风格,也对自己的写作起到一定的帮助。最近,当学生拿到结集出版的优秀作文选时,看着自己的文字变成铅字,永久保留着,试想着等到若干年后回味当年的况味,对作文的兴趣比先前浓厚了起来,真正感受到写作的乐趣所在。而那些散发着油墨清香的纸页,又成了学生不可多得的阅读模本,使学生有了新的阅读素材。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以阅读为基础进行各种作文训练,犹如架设了一道沟通读与写的桥梁。不仅使学生通过写的训练深化了对读的理解,而且使学生的写处于一种有型可学、有题可说、有感可发的状态,写不再神秘,而是那么贴近学生的心坎。更重要的是,通过多种形式的作文训练,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张震霄 苏州市第三中学215001)

猜你喜欢
作文学生
快把我哥带走
《李学生》定档8月28日
学生写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