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感悟能力

2009-01-29 06:07丁田海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9年7期
关键词:生活语文老师

在语文教师的口中经常能听到这么一句感慨之言:“好学生不是教出来的。”作为语文老师,为什么说好学生不是教出来的呢?其实这句话是说明语文成绩好的学生他们的语文感悟能力比较强,课堂上,老师稍微点拨一下,他们马上就能领会感悟到,这部分学生对语文学科一般又都比较感兴趣,所以学起语文来就显得相对轻松,不用老师费力而语文成绩都相当稳定。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感悟能力对学生来说是相当重要的。

那么,什么是感悟?在我们语文教学中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这种感悟能力呢?

感悟就是人们对自然与社会中的人、事、物、景的内蕴产生的一种顿悟性认识。感悟能力是学生的一种基本素质,“心有灵犀一点通”所指的其实也就是感悟能力。感悟能力的高低与一个人的智商与知识层次及外界启发都有一定关系。一个人的感悟能力并非天生的,是后天可以培养的。学生阶段是一个人综合能力(包括感悟能力)形成与提高的关键时期。那么,作为语文老师应从哪些途径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呢?

一、在阅读中培养感悟能力

关于阅读,叶圣陶先生有过这么一段精彩的比喻:“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么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这道桥梁,读者才能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1]作家和诗人常常通过语言文字符号,借助所刻画的人物,所叙述的事情,所描绘的景物,所抒发的情感等艺术地表现他们对客观世界的感悟。而我们的阅读,就是要将自己有限的人生体验参与文章的解读,以对文章的思想内容有所感触和领悟。因此,我们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就要以课文为例,引导学生剖析这种感悟,以达到训练和培养感悟能力的目的。

在具体的教学引导中,我们可以按“读、思、评、品、悟”五个步骤进行。前四步是基础,只要我们对这几步工作做扎实了,学生自然就能对作品有所悟,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积极参与到作品中,形成自己独到的理解、领悟。这个过程不仅是学生准确客观地再现作者的创作本意,而且是通过自己积极的思维活动,创造性地发现作品中的种种意义,并结合自己的思想、感悟、生活阅历、文化素养,吐故纳新,形成新的价值取向,从而完成在阅读过程中对感悟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例如阅读《紫藤萝瀑布》一文,通过老师对创作背景的介绍,通过学生的阅读实践,对关键词句的讨论、分析品味,学生很容易得到“花和人一样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生命的长河是永无止境的”这样的感悟。这是作者的创作本意,而通过学生自己对文本的把握,有的同学还得出了“越是在艰难的环境中,越需要努力地开花”这样独特的感悟。笔者认为这就超出了作者的创作本意,形成了学生自己的价值取向。如果我们老师在平时的阅读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这种能力的训练,何愁他们的感悟能力提不高呢?何愁激发不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

二、在生活实践和写作实践中培养感悟能力

“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2]叶圣陶先生的这句话说明生动鲜活的社会生活不仅是学生解读课文的黏合剂,而且是学生作文的推动剂,是学生创作之源。同时,生活也是培养学生感悟能力的一块沃土。但如何从每个人每天都面对的生活中获得独特的感悟呢?这就要平时引导学生“留心”于生活,“善于用情感、意识、思考去触摸事物的品质,没心的人是另一种盲人,什么也发现不了”。所以在平时我们除了教育学生养成写日记、周记、读书笔记这些好习惯外,还要告诉他们,他所记的那许多现象,许多事情往往是很有哲理的,如果我们仔细观察,用心体悟,反复琢磨,便会慧眼独具,从中悟出值得阐述的并能给人启迪的哲理。这一点对于目前比较流行的话题作文尤为重要。比如,面对滔滔江水,孔子有了“逝者如斯”的感喟;朱自清看到了父亲的背影,领会到了“父亲对儿子的真挚感情”;华兹华斯从收割姑娘孤独的背影和美妙的歌声中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作者的这些感悟都来源于他们对生活的用“心”观察。我们也要引导学生学会用心观察生活,也就是说不要满足于纯客观地搜集材料,而应亲身加以体验,融入自己的感受。有了这样的情感体验,就能使我们从微小平凡的事物中感受不平凡甚至是伟大的那一面。经过长时间的训练,他们的感悟能力就会大大提高,也才可能写出感动自己乃至感动别人的文章,这样的文章自然才会有深度。

三、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该是语文实践。”[3]语文教育中所一直提倡的大语文教育观也指明了这一点,可见语文学习不能只局限于课堂上而应树立大语文教育观,通过课外阅读、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等来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例如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安排的语文实践活动“我爱文学”,组织得好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而且对于引导他们通过文学作品来感悟生活有很大帮助。下册第四单元的“保护野生动物的一次活动”既可以增强同学们的动物保护意识,也可以使他们进一步感悟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也指出:“应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4]这也就指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对语文学习的作用,这里自然也就包括对于培养学生感悟能力所达到的作用。所以我们语文教师应该进一步解放思想,认真设计、精心组织每一次的语文综合实践课,让学生有机会在活动中逐步训练提高自己的语文感悟能力。

当然,语文感悟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我们语文老师进行长期的、细致的、积极地引导和训练,以上提到的仅仅是我们平时接触较频繁的,只要在这些方面寻找规律多下功夫,学生感悟能力的提高就不会是一句空话,到时候我们也就会自豪地说“好学生也是咱教出来的”了。

参考文献:

[1][2]董菊初.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概论[M].北京:开明出版社,1998.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丁田海 浙江省绍兴县职业教育中心312030)

猜你喜欢
生活语文老师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六·一放假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