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学生“四个点” 激活中职语文课

2009-01-29 06:07邹国伟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9年7期
关键词:课文语文课堂教学

传统的语文教学过分强调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一根粉笔一张嘴,老师从头讲到尾,将语文课上成“一言堂”“独角戏”,结果教师自我陶醉,学生昏昏欲睡。笔者以为,要想让学生学好中职语文,让学生爱上中职语文,就要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充分挖掘自已的潜能,释放自己的激情。我们语文教师就要在教学过程中真正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营造宽松、民主、自由、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调动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合作共进。而我们教师不但要改变传统的知识传授者的形象,更要将自己放到一个与学生平等,理解、和谐、民主、宽松、自由的氛围中进行教学活动,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知识研究的参与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结合实际,笔者认为,要激活语文课堂教学,就要给学生“四个点”。

1.给学生一个盲点,让他们在探究中增长知识

贫乏,是语文能力的致命伤。古人一直强调多读,他们认为,只有多读,才能善写。他们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他们不主张狭窄,主张广博,要求学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我们上语文课时,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合作的能力。

为此,在每一节新课上,我们可以首先给出阅读提示,组织学生先进行阅读,在个人阅读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同伴合作,强调学生之间的相互倾听,自由结合,这是以自主学习为主的课堂模式的重要策略。这一阶段,学生个人难以解答的问题和在阅读中发现的新问题是相互讨论的主要内容,在讨论中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相互切磋,纠错改误,既增加了学习兴趣,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培养了团结协作攻关的精神。这是一个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最佳时机。在自主与合作中学生掌握了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讨论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质疑、释疑阶段是学生与教师信息交流、师生平等民主讨论的过程,教师可根据反馈信息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讲解,把学生阅读阶段得到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不断拓宽思路。这样,在学生掌握了基础的语文知识的同时,更感受到课文中那“渔舟唱晚”的恬静,“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凄柔,“飞流直下三千尺”的豪迈,“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无怨无悔,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旷达,“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气魄与美丽,让语文课堂成为一个丰富多彩的舞台。

2.给学生一个指点,让他们在创造中增长知识

语文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1]。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之处。对于知识,他们会有不同的诠释和表达方式。我们要给他们创造一个机会,让他们尽情地展示自己的才华,抒发对知识的理解,这利于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利于他们学习方式的转变。如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都可用来让学生动手操作,进行语文实践。教师可以凭借教学内容,尝试着让学生自己读课文,动动手,动动脑,通过调动各方面的感官,达到最佳效果。例如《冬天之美》一课,主要介绍了法国乡下的冬天的风光,笔者尝试着让学生先自由读课文,然后根据课文描述,并结合自己的想象,把自己所理解的内容用简笔画形式来表达,最后请学生出示自己的作品进行集体评述……大家都兴致勃勃地描绘着自己了解的、想象中的法国乡下,一幅幅美丽的法国乡村风光图,表现了学生们惊人的想象力和对课文内容的独特理解。此外,还可在课堂上开展自编自演“屈原跳江前的沉吟”“林黛玉葬花”等片段,开展“我心中的哈姆雷特的画像”“模仿王曦之书法手抄报比赛”“李白诗接龙比赛”等活动。

3.给学生一个观点,让他们在辩论中增长知识

(1)师生互诘。先秦时期,就出现了诸子百家争鸣的盛况,从教育的角度考虑,教育家孔子说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主张“学而思”;他说过“启予者,商也”。古人说的“教学相长”,就是提倡学生和老师互相“问难”。我们可根据语文课本内容进行师生互诘、探讨,如“我看《项链》中主人公形象”“怎样的感恩方式最好”等等,甚至可以同唱一首《鲁冰花》感谢父母的爱。

(2)学生辩论。“必须贯彻注重基础、强化能力、突出重点、学以致用的原则,使学生在掌握必要的语文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提高语文应用能力”[2],面对语文学习和社会生活,我们要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敢于独抒己见,敢想,敢问,敢做,敢创。如结合议论文的课堂教学,笔者曾组织学生分别就“近朱者赤”和“近朱者未必赤”、“异想天开”和“异想天未必开”、“逆境出人才”和“逆境未必出人才”等论题举行辩论赛。每次讨论前,把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两大组,要求每个人都按题意写成小论文或辩论稿。一场场辩论赛,均由学生自己组织自己筹划自己演练自己主持自己评判。学生的热情高,下得功夫深,因为每队的四名辩手均是以小组为单位筛选出来的,分别代表了各自小组的集体智慧,而各队又分别代表了全体的男生和女生,所以集体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又使他们团结协作鼎力相助密切配合。每场辩论赛都十分精彩,气氛热烈,思维敏捷,妙语联珠,攻势凌厉,论据充分,论辩犀利,令人叹为观止。这些辩论的结果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在于整个过程给学生带来了什么。在争论中他们开始懂得用事实说活,初步学会全面地看待评价一些人物和事件或观点。解决传统课堂教学”一言堂”的不足。

4.给学生一个支点,让他们在拓展中增长知识

叶圣陶有一句名言:“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这种语文教学的最优化,是要使学生达到“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辩,斗争能自奋,高精能自揉”的境界。要想真正达到这一境界,仅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还要靠课外教学。笔者曾经布置“探寻惠州地方历史名人——苏东坡、王朝云”的综合探究性学习题目,且指导学生到网上或图书馆去搜寻相关材料,结果,口头表达能力强的学生,讲述了如皋才子苏东坡与王朝云凄美的爱情故事;文字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写出自己所了解到的苏东坡与王朝云,以及自己对他们爱情的认识与评价;喜爱表演的同学用小话剧的形式,演绎了一段苏东坡与王朝云的故事,等等。此外,我们结合教材内容,可让学生去收集、整理、寻找《社戏》中有关戏剧的特点、流派、脸谱、唱段、唱脸谱等知识,《竹影》中竹子的种类、中国画中竹子为什么成为四君子画,为深刻体会《沁园春·长沙》(毛泽东)中对秋景描绘的独到之处,让学生去收集历代文人墨客描写“秋”的诗文并作对比,设立专题如“李清照专题”“杜甫专题”“诗歌表现手法专题”“对联趣谈”“生活中的错别字专题”……,如条件允许,可鼓励学生以课件、手抄报或壁报形式展出。

这样,我们语文课堂上出现的不再是“教”,而是“学”的场景,是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互教互学的生机勃勃的学习场面,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着是美丽的”,教师自己也真正体会到“工作着也是美丽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试行)[S].2000.

(邹国伟 广东省惠州卫生学校 516002)

猜你喜欢
课文语文课堂教学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