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活”起来

2009-01-29 06:07荣晓燕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9年7期
关键词:笔者诗歌文章

语文老师不止一次地感慨学生不爱学语文,语文界不止一次地呼吁要重视母语的学习,社会各界也不止一次地责问:语文到底怎么了。作为一名语文老师笔者也一次次地问自己:为什么这样一门充满人间至情至爱的学科学生会觉得索然无味?为什么这样一门教人以真善美、培养人以浪漫情怀的学科学生会置之不理?是教材编写的不够丰富、不够精彩还是……困惑中笔者反复地研究了于漪老师和魏书生老师的课,发现在他们的课上,学生充满了求知欲,个个兴趣盎然。除去他们个人的博学与魅力,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他们的课不是在完成已备好的教案,他们是带着学生让学生去挖掘生活中的美,让学生去感受文中的情、文中的意。他们的课堂是活的,是生动有趣的,是充满生命体验的课堂。他们的课堂是真正体现教师、学生、文本的沟通和对话的课堂,这样的课堂绝对不会出现雪融化了变成春天就判为零分的现象。

让语文课“活”起来,这也是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新课程把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让“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显然,这样的要求在一个死的课堂中是无法实现的。很多时候,我们的教师误以为学生是一张白纸,总是以自己的教代替学生的学,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将生动活泼的语文教学变成知识的单向灌输,变成了枯燥的技术训练。缺少了心灵沟通和生命体验的课堂必然会滋长学生对语文的轻视和厌学。让语文“活”起来,让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互动起来,共同去感受挖掘文质兼美的好文章,共同去体味探究人生的况味和意义,是改变目前语文尴尬处境的重要途径。笔者在诗歌教学和作文教学的尝试中深刻地感受到“活”的课堂带给语文教学的活力。

中国古典诗歌的学习历来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而高考的诗歌鉴赏也历来是高考复习的重中之重。如何提高学生对诗歌学习的兴趣,如何培养学生高雅的文化素养,显然仅靠第三册和第五册中所选的古诗是远远不够的。鉴赏的前提是必须有大量的阅读。为此,笔者从2006年高一新生入学不久,就在自己所带的两个班级,开展了每日一首品读古诗的活动。利用的是每天早读时间或课前的10分钟。由一名同学为大家抄写并讲解分析一首古诗词,内容由讲解的同学自己来定,诗词曲不限,人人都讲。每次讲完之后,由老师做点评和补充分析,然后同学熟读并尽可能背会。最初开始的时候,全班同学共同用的只有一本《小学生背诵诗篇》,选择讲解的诗的内容非常狭窄,涉及到的诗人也非常有限,而且不知道该怎么讲,仅仅就是对诗句的翻译。经过一个多月的指导和训练,同学们手头的古诗词赏析书多了,也会从诗的情感、艺术特色和诗人的经历方面来鉴赏诗,对诗的领悟和欣赏渐渐好了起来,两年下来,古诗词的学习由最初的一头雾水,到渐渐领悟,到有一定的鉴赏能力,到对古诗词有较浓厚的兴趣,这个结果正是笔者所期待的。这一个由学生主讲、学生背诵的教学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很大兴趣,学生的学习是主动的,学生的欣赏是积极的,期间老师既是点拨者也是欣赏者。两年下来,笔者的学生先后主讲了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白居易的《长恨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还有曹雪芹的《葬花吟》等等长诗,学生讲解时图文并茂,加以配乐朗诵,整个课堂激情盎然,讲者与听者都如醉如痴。这样很有质量的分析课,很难想象是高中学生自己上的课。笔者发现学生爱上这样的课,两年多下来,学生提高的不仅仅是诗词鉴赏题的准确率,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文化素养,思想境界。而且,心理素质和口头表达能力也有了较大的提高。

学生在谈感受时这样写道:两年前的我,不懂诗,尽管仔细品味,依然一片茫然,诗歌鉴赏对我来说,仿佛是不可跨越的一道鸿沟。两年的诗歌品读和讲解,让我一步步走进了诗歌的殿堂,品味诗歌,不仅扩展了知识面,了解了不同时代文人墨客,仁人志士的情感、志向,而且在思想上也得到了升华。我没有想到我也可以像老师一样把诗分析得那样好。发出这样的感慨不仅是学生,作为老师的笔者,也有很多的感受:首先,扩大了阅读诗的范围,因为有些学生选的诗,笔者没有见过,涉及到的诗人,笔者也不熟悉。学生每天对诗的讲解,无疑扩充了笔者的知识。其次,由于学生用的是专家的赏析,因而笔者每天都能品尝到一顿文学大餐,这真是一种精神的享受,笔者对诗的感悟能力也有了新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在教学上有了新的感受,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什么是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民主教育,怎样做才是尊重学生的心灵,让学生畅所欲言,与学生互动,对话,共享,真正的让课堂“活”起来。

作文教学无疑是最费力不讨好的,老师们普遍感到花的时间最多,但收效最少。这样一个问题也让笔者困惑了好久。诗歌教学的尝试成功,或者说教学理念的转变,使笔者在作文教学中也做了改革,认识到了要坚决改变过去老师一个人点评的课堂,要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于是在每周限定时间完成作文后,笔者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同学们互评:评观点、评论据、评条理、评文采、评感情、评卷面。小组中的同学每个人都能看到五到六篇文章,然后推出这个小组中大家公认的好文章或是有争议的文章,其余的要至少找出一个亮点,或开头或结尾或条理或论据甚至卷面,哪怕是一句有哲理的话也行。其目的既是给每个同学以信心,也是给每个同学发现学习优点的一个很好的机会。之后再利用一节课让各小组长用实物投影在全班做讲评,笔者在适当时候做指导。每个小组长在展示完习作后,指出其优点和不足,然后让全班同学发表看法。同学们有时赞同有时反对,作文点评课常常交锋不断。在不断的交锋中,同学们很快就明白了原来没有观点的文章就像没有灵魂的躯壳,没有条理的文章犹如一锅大杂烩,而论据不典型不充分的文章好似根基不牢的大厦,而缺少文采没有感情的文章又如同一杯白开水。自己写时浑然不觉,而评同学文章时感觉到了,而且是深刻感觉到了。其实这些作文要领我们老师不知讲了多少遍,可就是不如同学们自己评完之后悟得深刻。一学期下来,同学们点评作文的水平提高了,而且作文也写得规范了。更重要的是每一次的讲评课,在笔者对话题和同学作文的适当点评中,同学们渐渐地体味到了作文要“以我手写我心”,作文就是在写自己对人生对社会的感悟。他们对好文章的标准由过去的语言的华丽、文采的漂亮推及到能给人以启迪,能打动人情感,而这也便成了他们努力的方向。让同学们大唱主角的作文课给笔者的感受是多方面的。只有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才是活的课堂,而活的课堂才是有生命力的课堂,才是受学生喜欢的课堂。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教师,是平等中对话的“首席”,而“指导”“引导”就是这个“首席”的必须承担的责任和必须履行的义务,否则就是失职!在过去以老师为中心的课堂中,笔者的理解非常有限,在把课堂上一定的时间真正交给学生之后,笔者发现学生是那么的出色,很多时候是我们低估了学生,学生的思维和创造精神,是我们给一点一点的扼杀掉的。我们没有起到引导的责任,反而埋怨学生领悟能力差,这是多么的失职。“我们应该努力追求的是,既不因‘引导而取消‘对话,也不因‘对话而放弃‘引导;既不因‘引导而扼杀学生的思想自由,也不因‘平等而放弃教师的教育职责。即使在高扬个性旗帜的今天,我们也不应该忘记:真正的教育是个性健康发展的条件。”(李镇西)两年多来,笔者欣喜地感到这个尝试是多么的有必要。笔者将继续在语文教学方面做探索,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爱上语文课,让语文课成为展示学生个性,激发学生思维潜能,鼓起学生艺术风帆的课。

(荣晓燕 内蒙古包头市第六中学014010)

猜你喜欢
笔者诗歌文章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诗歌岛·八面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