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语文学习目标的确立和实现

2009-01-29 06:07李淑芹李永红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9年7期
关键词:理想目标语文

李淑芹 李永红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对语文缺乏兴趣;已经是初中生了,可是错字连篇;写文章三言两语,言之无物;说话不大胆,不能当众确切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字迹潦草,难以辨认,更谈不上书法的美感了。这些现象,都是因为没有好的学习习惯,没有确立合适的阶段学习目标并实现目标的缘故。

在所有的学科中,语文是最不能通过“恶补”在短时间内提高成绩和素养的,语文的学习是长期积累熏陶的过程,正如泰戈尔所说,“不是锤的击打,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使河中的鹅卵石至于圆熟”,这个“水的载歌载舞的过程”怎么会一蹴而就呢?但是听起来很美妙的一个比喻,实际操作起来却是一个学习的艰苦恒久的过程。有些文学成就极强的人对语文有着近乎无师自通的艺术禀赋,对语言文学像海绵泡在水里,有着自然的强大的吸收能力。但是一般的人则需要走一个从“有法到无法”的过程,就是一步步确立并实现学习目标,以便打下一个学好语文用好语文的坚实基础。

学习目标的确立应该是双线的。一条线是给自己放在心中想着的,是一个看得见的目标和理想。如长远目标(也可以称之为人生目标)是做一个余秋雨那样的学者,中期目标,要像身边的某同学写的字那样好,读书那样多,文章写得那样漂亮。有这样一个理想的“范本”放在那里,一想起来就有方向感,是一种精神上的原动力。

但光想光看实现不了理想,这就需要另一条线,是具体操作的,也是决定目标实现的根本因素。确立了具体目标,就是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架起了一级一级的梯子,只有一步步攀登上去,才是实实在在的进步。

目标的确立依据当然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这是语文教与学的原则。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初中阶段按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分别作了要求。如在“(一)识字写字”中,第二条是“在使用硬笔熟练的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在“(二)阅读”中,第三条是“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扩展自己的视野”,第八条是“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但是在现实中,初中生真正能写一手规范的正楷字的也不是很多,因为多年的应试教育,书法教学基本上是荒废的,要求并指导学生写字规范也不是每个教师都能做到。“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的启示”是带有前瞻性的,也是宽泛的,如何变成实实在在的落实呢?这就需要教师在实施的时候,要把握住新课标精神,然后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具体目标。

如一个语文成绩普通的学生,三年目标,识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具体为每册错字少于10个,每单元少于2个;三年目标为写一手规范的正楷字,具体为每日10分钟,练写50字;阅读,三年目标,课内总量不少于260万,每学年阅读2-3部名著。具体为每学期1-2部名著,书目为《红楼梦》《鲁宾逊漂流记》,8-12月读完《红楼梦》,每晚30分钟,读完3页。每周写一篇读书笔记,提取主要信息缩写。写出自己的内心感受(兼顾写作目标);综合性学习方面,在学期班级办报活动中,中稿一篇。在小组讨论中,两次做中心发言人。较好的学生可以在此基础上提高梯次。

目标确立后,需要做的是马上落实,不要“明日复明日”,更不能将计划挂之高墙作装饰。“兴趣不能使你成功,决定成功才能成功!”

任何美好的事物成功之前没有不艰苦的,要教育学生懂得这个道理,但语文是蕴涵趣味最浓郁的课程,因为在阅读中,我们感受到审美情趣和心灵愉悦的满足,我们的灵魂在文化的长河中畅游,这样兴趣就被调动起来了。完成目标的过程中,要督促学生习惯于每天衡量进度,检查成果,对照目标,找出完不成的原因,是目标定得太高了,脱离了自己的实际,还是自我懈怠,没有搞好落实?如果是自身不努力的原因,就必须督促自己最短时间内补上,如果目标不恰当,则要进行调整,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因为这个目标是针对每个同学自身情况制定的,所以教师在督促的同时要着重培养学生“慎独”的能力,以提高自我学习自我评价的水平。阶段性目标达成之后,学生的心中会产生甜美的成就感和自我认同感。

综上所述,正如德国一位教育家说的“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帮助学生确立和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正是通过激励和鼓舞将学生带上成功之路的重要手段。

(李淑芹 山东省章丘市水寨镇中心中学 250200;李永红 山东省章丘市水寨学校250200)

猜你喜欢
理想目标语文
理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2021款理想ONE
理想
你是我的理想型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