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反思

2009-01-29 06:07崔恒山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9年7期
关键词:新课程文本语文

许多教学改革专家认为高中语文教学改革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突出课堂教学的价值。对此,笔者以为,在新形势下,我们必须聚焦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求生存、求发展、求实效。切实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是我们在新课程实施中急需研究、解决的问题。

一、朗读:注重技巧更要注重解读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反复指导学生哪里标注重音,哪里划分节奏,哪里声音高低缓急,看似指导细致到位,但是学生读得无味,只限于机械化的模仿。语文课堂上虽有琅琅书声,但声中无情,声中无意。虽然教师一再要学生带着感情朗读,但是现实往往不尽如人意。教师试图通过朗读增进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无奈学生总在文本的外缘徘徊。可见,我们不可能奢望注重朗读技巧的指点来达成语文教学的目标。

钱梦龙指出,一些教师将“有感情地朗读”理解为大声地读,慷慨激昂地读,这就使学生形成一种很难克服的“固定声腔”,即不看文本、对象、场合,用统一化的声音形式表达所有的文本。还有一些教师,用机械的声音高低、轻重、缓急的形式“有感情地朗读”,没有将学生导入文本的情境中,这很难达到朗读的目的。要让学生有感情朗读,如果仅仅停留在技巧上,学生很难突破朗读模仿的“瓶颈”。于漪教学艺术的显著特色是“声情并茂,兼之以导”。她“把文章中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我之口,如出我之心”。

朗读是基于理解的一种声音表达形式。朗读要注重技巧指点,更要注重对文本内容的深入解读。指导学生的朗读,可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更应注重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传达出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倾向,能体验人物的命运遭遇和内心世界,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引导学生恰当地表达出自己对文本阅读体验的感受,品味作品的语言魅力。前辈们对朗读教学的思想和范例,给我们当今的语文教学实践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借鉴作用。

二、讨论:注重合作更要注重效率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下,课堂缺少活力,教师、文本、学生之间缺乏互动。“讨论”引入课堂,无疑为沉闷的课堂注入了活水。可是有的教师为了追求课堂表面的热热闹闹,便轰轰烈烈地组织了合作讨论。学生往往在组内只“合”不“作”,只“议”不“思”,只“说”不“听”。我们一定要在“有效”上下功夫。选择有益于合作讨论的内容,把握适宜合作讨论的契机,不要为合作而合作。教师应当根据自己对文本的解读,抛出话题,学生围绕话题展开讨论,让学生切切实实地动起来,不仅是动“嘴”,还要动“脑”。

钱梦龙指导学生讨论的艺术突出地表现在“曲问”上。所谓“曲问”,就是运用“迂回战术”,变换提问的角度,让思路“拐一个弯”,从问题侧翼寻找思维的切入口。这种从问题的侧翼寻找思维切入口的“曲问”,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提升了讨论的品质和效率。

从价值角度考虑追求花样翻新,讨论的话题本身要有助于核心问题的理解。于漪指出,问题不在于选用何种教学模式,而是要紧扣课文的特点,从学生知识和身心需要的实际水平出发,当用则用;用得恰当,学生深受其益。离开了实际,追求花样翻新,那就偏离语文教学目标,成为泡沫,成为多余之物。只有教师提高教育机制、教育艺术,学生的课堂讨论才会发挥应有的作用。课堂中的讨论非常必要,教师不仅要注重合作讨论的形式,更要注重合作讨论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切实提高合作讨论的效率。

三、训练:注重形式更要注重内涵

在新课程改革实施伊始,有的老师一谈“训练”便唯恐避之不及,在比赛课中也开始回避“训练”,甚至开始弱化作业的布置。在课堂教学中常看到这样的现象,今天的作业是:回去阅读某某书籍,回家上网查查某某资料。似乎只有这样,才能体现新课改精神。实则不然,从“训练”的语素构成看,“训”是指教师的指导,“练”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实践。在教学中教师的“训”和学生的“练”其实就是一个师生互动、合作的过程。可见,语文教学中“训练”的教师指导、学生实践、师生互动合作这三个“要件”缺一不可。缺少了科学有序、数量合理的训练,缺少了对学生训练的有效监控,形式繁多的上网浏览、自主阅读,对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并无裨益。

钱梦龙曾呼吁:“训练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形态……‘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也只有在训练过程中才能实现……请在语文课程‘新体系中给‘训练留个位置吧。”于漪也谈到,语文教学的核心是从学生实际出发,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宁鸿彬首创了“卡片辅助教学法”,陆继椿倡导“一课有一得,得得相联系”的教学思想,程汉杰致力于速度研究,都有效地提高了语文教学效率。

语文训练,既要注重内涵,又要追求“训练”的效度。字要规规矩矩地写,词语要一个一个地积累,句子要一句一句地理解,课文要正确流畅地读,话要清楚连贯地说,作文要通通顺顺地写,该背诵的诗文要老老实实地背诵。课堂上讲和练既要重视眼前的课文,又要不为课文内容所限而思其他,认真地审慎地选择几个知识点或训练点纵横延伸。前辈们在课堂教学艺术许多方面的探索,给我们今天的教学实践以很好的启发。

总之,在新课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在探索新课程的先进教学理念的同时,更应以“发展创新”的理念深入地挖掘前辈们在语文教学中所积累的广为传颂的教学经验,以此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崔恒山 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226600)

猜你喜欢
新课程文本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高中体育新课程实施“碰壁点拔”式教学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