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

2009-02-05 03:56赵米青
新课程研究·上旬 2009年1期
关键词:创新意识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

赵米青

[摘要]本文针对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和要求,分析了素质教育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影响。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素质教育 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

自古以来教育就是攸关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改革开放和进入新世纪以来的中国教育,在推进人类文明,促进社会发展,推动科技进步,特别是在加快人才培养,提高人才素质和参与市场竞争等方面,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基础功能和人才素质效应。然而,尽管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教育取得了一些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却依然被一些僵化的计划经济的教育体制和滞后的教育理念所束缚,依然被一些陈旧的教材内容和呆板的教学程序所左右,依然被一些单一的教学方法和落后的教学手段所支配。这些问题极大地制约着当代素质教育的发展和进步,羁绊着人才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如何打破这种僵化落后的教育思想,树立新的素质教育的理念;如何改革应试教育的机制和体制,创建素质教育的新机制;如何摒弃陈旧呆板的教材内容和方法,构建新的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开创素质教育的新局面,已成为新世纪中国当代教育改革、发展和进步的必然抉择和崭新课题。

罗马俱乐部的组织者和思想家为自己书写了一个思想自传,书名就叫《人的素质》,其主题是:发展必须依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提高人的素质……当代人的重要任务就是要用一切可能的方法提高人的素质。而中国当代素质教育的核心目标和根本任务就是必须不断地“用一切可能的方法”全面充分地发展和提高人的素质。

经过四十余年的教育改革探索和顺境逆境的考验,八十年代末期,中国教育提出了“素质教育的理论”,经过几年的实践实验,全国上下对加强素质教育的问题基本上形成了较为统一的认识。

1993年2月《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了“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的要求。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又明确提出了“调整和改革我国的课程设置与教育体制”的要求。2001年6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进一步提出了“加快构建符合素质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任务。同年6月,教育部正式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正式浮出水面。2001年7月,《中国义务教育各学科的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布。从此,中国教育战线上一个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指向、以尊重学生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为目的,以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和人格为特征的当代教育,正式拉开了序幕。

如何实施新课程改革,并大力推进中国当代素质教育,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研究,深刻思考和切实解决的问题。为此,笔者认为:

一、实施新课程改革必须树立当代素质教育理念

新课程改革与当代素质教育是一个既相互渗透、又相互依存,既相辅相承、又相互和谐,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发展的整体。与现代社会要求相适应的中国当代教育,要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必须改革僵化的教育体制,以适应新世纪高科技挑战和发展的需要;必须改革滞后的教学理念,以适应社会不断进步、不断协调发展的需要;必须改革陈旧落后的教材内容,以适应“三个面向”对人才培养需求和发展的需要;必须改变呆板的教学程序和单一的教学方法,以适应当代教育不断培养和提高人才素质的需要;必须改变无理的教学评估,以适应有效地促进学生素质成长和发展的需要。总之一句话,必须牢固地树立中国当代教育的素质理念,完成“三个面向”的思想转变,加快“四有”人才培养的步伐。不断提高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是实施新课程改革,推动素质教育发展的当务之急和责无旁贷的重要责任。

1.必须树立“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理念。中国社会已跨入一个新的世纪,知识经济悄然兴起,科技文化不断进步,时代赋予教育一个鲜明的特征,集中表现为“素质教育”,中国教育赋予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围绕提高民族的整体素质这一中心,促进全体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的发展;新时期的教育、教学观和课程观赋予当代教育和新课程改革一个根本要求,就是必须把素质教育作为中国当代教育的根本指向,使每个学生的素质都得到发展,而不是只注重一些人素质的发展,更不是只注重少数人素质的发展。当代教育赋予素质教育的一个核心目标就是要求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发展,而不是个别学生的个性发展。这些特征、使命、目标和要求在体现当代教育是一种理想教育、一种价值教育、一种境界教育的基本理念的同时,也明确地体现了当代教育是一种民主的、开放的、创新的教育,也是每个学生应该享受和应该获得的基本权力。

2.必须树立以“全体学生的素质发展为目标”的素质目标理念。素质教育作为一种价值,要求新课程改革和当代素质教育必须以“全体学生的素质发展为目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充分发展和富有个性的发展。这是因为,人本身就蕴含着多方面素质发展的潜能,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充分和富有个性的发展,也是学生实现自身潜能发展的根本要求。同时,高速发展的社会生活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要求的个别性和差异性,科技信息技术不断更新发展的迅速性和普及性等,无不要求每一个人都必须全面的、充分的和具有个性的发展。社会发展的程度和水平越高,对人才素质全面发展的要求也越高。因此,中国当代教育必须根据人才素质的要求,竭尽全力做好新课程改革;必须尽一切可能快速地实现人才素质发展这一个根本目标。

3.必须树立“学生是学习和发展主体”的教育主体理念。以素质教育为根本指向的新课程改革和中国当代教育要求,必须牢固地树立“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教育理念。因为,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各自独立,而又具有不同个性差异和特点的个体,并有其自身发展和张扬的个性,自身认知社会和体会人生发展的特征,自身实现自我价值的兴趣爱好和欲望要求以及自身创造创新的潜能和自身成长发展的规律。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改变观念,确立现代意识,尊重学生意愿,维护学生主体权益。树立教育的主体理念,必须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既是现代社会民主平等思想的体现,也是人类自身发展规律的反映,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因此,学生必须从教学的“边缘”进入教学的“中心”,那些无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人格,不重视学生多元差异个性,不承认学生个性学习的观念和行为,都有是极其错误的。为此,以学生的自身发展为本位,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本位,以学生的可发展性为本位,铸造既千差万别又有独特个性的高品味学生,应成为新课程改革和中国当代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新课程改革和教育教学工作中,不仅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技能和可接受性教育,更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可发展性教育;不仅要注重对学生进行书本知识学习和积累的教育,更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现代生活能力培养和发展的教育;不仅要注重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可接受性学习的教育,更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独立自主意识、独立实践意识、独立创新意识和独立人格的养成性教育。

4.必须树立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现代教育理念。邓小平同志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强调的是现代化建设对教育的依存关系,教育必须主动的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面向世界”要求教育改革和发展不仅要着眼于中国,还要放眼于世界;教育要“面向未来”强调了教育是为未来打基础、作准备的神圣事业,必须从未来经济、科技和社会的发展需要出发,统筹中国当代教育的发展和改革。用邓小平“三个面向”的思想为指导,看当代中国的素质教育改革,不仅是十分必要的,而且是极其重要的。

面对世界的变化,未来的挑战和改革开放的需求,要求教育培养出能了解世界、参与市场和国际竞争、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高素质人才,这是时代的召唤,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也是当代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所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为此,中国当代素质教育,必须把“三个面向”作为一种理想境界,塑造学生好学、爱学和乐学精神,提升广大教师喜教、爱教和乐教的高尚情怀。以良好的学风和教风,促进良好的班风和校风,使学生养成一种心胸宽广、自强不息、乐观向上的品质,形成一种自尊、自强、自谦、自持的精神,塑造一种关心他人、关心生活、关心自然的情怀,提升一种充实致远、质朴高雅、开拓进取、创新创造的品位。

5.必须树立教育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教育中心理念。教育中心理念要求中国当代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必须紧紧围绕学生发展这一中心搞好改革,做好服务。努力改革课堂教学的弊端,使课堂教学不再成为学生学习的唯一渠道,而把整个社会、生活和实践等“大课堂”,作为学生学习和求知的“大课堂”。这一中心理念,要求广大教师必须成为智慧的教育者,而不再是学生学习的“主宰者”。广大教师必须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促进者,而不再是单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传授器”,教师必须努力改变“满堂灌”、“填鸭式”等落后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成为真正能够当家作主,主宰课堂,主宰自己,并享有学习主动权的学习的主人。使学生能够自主、自由学习,启迪学生的心智,调动学习的自主意识,发挥学生的主观潜能,把课堂变成既充满活力又充满生命张力的课堂,成为一种既是动态的又是开放的课堂,一种既是多元的又是共同参与的课堂,为学生学习和发展提供开阔的知识视野、广袤的认知空间、自主的学习环境、多元的发展契机。

二、大力营造素质教育的浓郁氛围

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学说为我们阐述了人的发展条件,未来人才培养和发展方向:作为社会的人既是一个具有多层次、多品位的个体,又是一个具有丰富感性认识的实体。而所谓人的发展就是利用这些条件有效地促进人的个性特点、情趣爱好和欲望道德等各个层面的张扬与展开、进步与提高、发展与成长。新的素质教育发展纲要明确地提出,“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作,必须大力加强”,新时期的学校教育必须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因此,中国当代教育必须大力营造素质教育的浓郁氛围。

1.大力营造素质教育的浓郁氛围,为“四化”培养“四有”人才。邓小平同志曾根据中国教育和学生素质的基本国情,站在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高度,提出了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人才的要求,这是当代中国素质教育人才培养的根本指向和终极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以新课程改革为内容的中国当代教育,必须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反映当代学生发展的共同要求,选择最佳的教育行为方式,大力营造促进素质教育发展的浓郁氛围,以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个性素质的大力提高,有利于学生人格道德品位的养成,使新时期的素质教育获得极大的、自由的、充分的发展,使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素质得到充分的培养和发掘,使学生在优化的素质教育的氛围中,构建“四有”人才展示人生的大舞台,陶冶情操,提高素质,张扬个性,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存,学会创造。

2.大力营造素质教育的浓郁氛围,促进教育事业和谐发展。《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明确提出了“教育观要复原,同时又要革新”的双重任务。依照这种双重任务的要求,为学生素质成长创造一种既传递文化又创造文化、既激荡人生又和谐发展、既稳定社会又改造社会的广阔空间和浓郁氛围,把学生培养成既具有走向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又具有接受社会、改造社会、创新社会的真正创造精神的人才。另外,要促进素质教育和谐发展,还必须对来自多层次、多渠道的社会文化进行选择和过滤,使学生在承递社会文化精华、摒弃社会文化糟粕的氛围中,选择和接受适应社会和时代发展进步的新思想、新信息、新事物、新知识和新成果,为学生的进步成长,迸发激情,孕育活力,积蓄力量,促进学生素质和谐健康成长。

3.大力营造学生“学会生活,勇于实践”的浓郁氛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现代素质教育明确地提出了教育要“生活化、实践化和活动化“的新要求。为贯彻落实“三化”精神,广大教师必须以“三化”为内容组织教育教学活动,学生必须以“学会生活,勇于实践”为根本。因为生活和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知、真理和才干的标准,同时也是出真知、出素质、出人才的源泉。实践资源和令学生提高素质、成长成才的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教师必须按照生活观、实践观的要求,把学生的学习生活与实践和当代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把学生的学习实践和生活引导向广阔的、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实践之中,以贴近生活的话题、灵活的实践形式、丰富的活动内容引导和鼓励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生活、走向社会,从而在学习生活实践的浓郁氛围中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人生,锻炼自己,增强素质。

4.大力营造“活跃学生学习”的浓郁氛围。新课程改革和当代素质教育的实践观、教学观要求中国当代素质教育必须以促进和活跃学生学习为手段,构建活跃学生学习的浓郁氛围,以研究性、开放性、综合性、探究性等多种活跃学习的形式,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并利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关系,将知识与经验、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社区与社会等有机结合起来,以宽松自由的,真实可感的文化环境氛围,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综合素质能力和谐与统一、发展与提高。

三、大力创造创新现代素质教育

创造创新是人类的本质。人类本身具有无限发展的创造力,人类在永不停息的创造中改造自然、改造社会、改造自身、创新自我,在建构自己美好未来的同时,推动历史的发展以及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可以说,没有创造创新,就没有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昨天、今天和明天。邓小平曾明确指出:“要善于学习,更要善于创新”。江泽民也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国力竞争刻不容缓,日趋激烈,新的时代呼唤创新人才,新的形势,新的发展亟需高素质创新人才。而培养创新人才,必须创新教育,特别是必须创新素质教育。”

法国教育家斯普朗格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这是素质教育的真正目的。而国家教育部也曾明确指出:21世纪中国素质教育实施的核心是“创新教育”,创造创新应是现代人的基本品质。

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老教育家刘佛年说过:“任何事业的复苏和发展都是从观念的变革开始的”。那么,如何创新中国当代素质教育呢?首先,必须彻底转变陈旧的教育思想和落后的教育理念以及一些不合时宜的人才素质观念和质量观念。这是创新当代中国素质教育的前提;其次,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因为,要使面向21世纪的现代教育能够适应高科技和现代化高速发展所必须具有的素质,就必须变革观念,培养创新意识,这是人才事业成功的先导和根本。当代教育如果抓不住这一根本,那么,创新素质教育的目标任务是无法完成的。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的要求,美国著名社会活动家英克尔斯在《人的现代化》一书是指出:要实现社会的现代化,首先要实现人的现代化。而人的现代化最重要的体现,就是人的主体人格素质和创新意识,即主动地乐于接受新知,乐于变化和独立思考创新,乐于挑战和敢负责任的素质。更重要的是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学会创造创新,这是学生人格素质的本质和核心。澳大利亚来来委员会主席利雅德博士提出迈向新世纪的人才必须持有的“三张护照”,其中最重要的护照“就是事业心和开拓创新精神”,这一护照要求的创新精神正是新世纪人才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最可宝贵的主体创新素质。

2.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充分发掘学生的素质潜能。培养创新能力素质是当代素质教育的核心任务。因为创新素质教育是全面启迪学生心智,开发学生智慧品质的教育,而创新能力则是一种极其复杂的高层次的智慧活动,既需要多种思维能力共同参与,协调配合,相互作用,又需要奔腾的想象力、热情的认知力、开拓的进取力、拼搏的意志力。教师必须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修养等素质方面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创新发展,从而极大地开发学生的智力,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创造性地发现新事物,揭示新规律、创造新方法,创新新理论,解决新问题,创造新成果。

3.创新素质教育,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创新精神。长期以来的中国教育,由于受封建社会思想的影响,一直缺失民主意识,不论学生还是教师很少获得作为“人”的完全独立的主体地位和享受尊严尊重的主体性权利。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教育的主体性地位、主体性权利以及主体意识等主体教育理念,才逐渐流行并被人接受和尊重。

创新素质教育必须尊重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创新精神,这是当代中国素质教育的又一基本特征。因为学生是自身生活、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只有承认学生作为学习主人的主体性地位,才能调动学生的创造创新精神;只有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功能,即独立性功能、主动性功能和创造性功能,才能培养高素质人才,开启学生的创造创新潜能。同时只有充分调动和发挥教师和学生“双向联合”合作的功能,才能把学生养成善于求新、求异、求变、求优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探索,扬长避短,发展个性;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实践,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开创当代中国素质教育的新局面。

猜你喜欢
创新意识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
不忘初心,落实素质教育
在素质教育中树立文化自信
浅析我国的素质教育政策
新课改下高中英语课外阅读活动组织研究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浅析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素质教育背景下音乐欣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研究
也谈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