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未成年学生“习得性无助感”的归因、预防与矫正

2009-02-13 05:32汤金洪
天津教育 2009年1期
关键词:习得性归因挫折

汤金洪

一、什么是“习得性无助感”

在帮助、教育、转化学生的过程中,教师经常感到无奈和头痛的是:一些学生的自我认可程度很低,对自己的未来完全丧失信心,自暴自弃甚至“破罐子破摔”。常听到有的学生这样说:“我再怎么努力也就这样了,好不到哪儿去,不如就听天由命吧!”也常看到一些学生表现得悲观失望、意志消沉,整天怨天尤人、得过且过,什么活动也不想参与,从不参加各种学科竞赛或文体比赛,甚至有学生连事关自身前途命运的中考、高考也马马虎虎地应付了事。教师往往责怪这些学生不求上进、不思进取、不懂得自尊自爱。其实这些学生并非“天性如此”,他们往往是由于从前有过种种挫折与失败的经历,从而表现出了一种极端失望、无助乃至自我放弃的心理和行为。这种“异常”的心理和行为反映状态,在心理学上称为“习得性无助感”。

从理论上讲,“习得性无助感”是指个体经历了挫折和失败后,再度面临各种问题时所产生的一种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与行为表现,也称“习得性自弃感”或“习得性绝望感”。

在漫长的人生岁月中,人难免会经历各种挫折与失败,甚至会遭遇不幸。如:先天残疾、意外伤害、失意打击、经济拮据、生活困难、人际排斥、考试失利、工作失误、体弱多病、朋友稀少、亲情淡薄、无辜受罚、遭受处分、财物损失等,这些挫折与不幸的经历会使人产生“习得性无助感”,导致一些人遇事束手无策、无能为力甚至悲观失望、斗志丧失、精神崩溃、厌世轻生。对于未成年学生来说,面对挫折时,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处理问题能力更为欠缺,因此更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一些学生由于身患疾病、生活困难、人际关系紧张、学习成绩差、留级、失学、早恋、失恋、父母离异等原因而产生了“习得性无助感”,在巨大的心理压力下,在难以抑制的心理失控状态中,有的学生选择了离家出走甚至自杀。这样的极端案例,不管在小学、中学还是大学,都曾发生过。

“习得性无助感”的产生,会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极端不利的影响。首先,它会严重影响人的情绪。其次,它会严重削弱人的行为动机,使人变得不思进取,放弃学习、放弃工作、放弃拼搏、放弃对成功的渴望。再次,它会严重降低和削弱人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使人产生退缩行为,甚至使人丧失理智,走向极端,如对他人实施暴力或采取自残行为等。

“习得性无助感”是严重威胁学生身心健康的无形“杀手”。因此,“习得性无助感”的归因、预防和矫正,必须引起广大教师、学生及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二、学生“习得性无助感”归因

引发学生产生“习得性无助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遭遇突发事件、家庭关系不良等外部因素外,就学生本身而言,引发其产生“习得性无助感”的主要因素有以下三个方面。

1.过多的失败经历。失败对于人的成长而言,并不全是坏事。但是,如果一个人经历了过多的失败,就会产生“失助感”(较低的自我效能感和失去心理依靠、悲观无助的情绪感觉),从而丧失自我认同感。尤其是未成年学生,他们经历简单,头脑单纯,情感脆弱,对挫折和失败的承受力差,一旦过度地遭受挫折和失败,就会一蹶不振,对自己彻底失去信心。有的学生厌学情绪严重,在心理上怕上学、怕教师、怕考试、怕公布成绩,产生逃学、离家出走等“问题行为”。诱发这类心理和行为的重要原因,就是他们经历了太多的失败,却很少体验到成功,这使他们感到“失助”而无望。

2.消极的失败归因。遭遇挫折和失败后,人是如何进行归因分析的呢?不同的归因对人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著名心理学家韦纳对此作了专门研究,并提出了归因理论。他认为: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是人们对成功和失败进行归因时常用的四项指标,他将这四项指标分为控制点、稳定性、可控性三个维度。根据控制点维度,可将成败的原因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根据稳定性维度,可将成败的原因分为稳定因素和不稳定因素;根据可控性维度,可将成败的原因分为可控因素和不可控因素。总体而言,将失败归因于内部、稳定、不可控因素时,人最容易产生“习得性无助感”。由此可见,不同的归因方式,对人产生的心理影响是截然不同的。积极的归因能使人感到振奋,消极的归因则会诱发或加剧人的“习得性无助感”。根据韦纳的理论,教师应指导学生从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这四项指标去全面分析和客观看待成功与失败。

3.严重的自信缺失。“习得性无助感”较强的学生,通常自我效能感极低,严重缺乏自信心,容易对自己的学习能力、生活能力和处事能力持怀疑态度,不管做什么事,他们想得更多的是可能遭遇失败,因而将心理资源主要投注于活动中可能出现的失误上。遇到困难时,他们往往没有信心,缺乏克服困难的决心和勇气,甚至不做任何努力就轻言放弃。久而久之,“自信缺失”和“习得性无助感”就会互为因果,恶性循环,越是缺乏自信,“习得性无助感”就越是顽固而强烈。

三、学生“习得性无助感”的预防和矫正策略

学生“习得性无助感”的产生,是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教育工作者,特别是班主任,应根据“习得性无助感”形成的心理规律,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营造健康和谐的外部环境和心理环境,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为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帮助学生调整心态,预防和矫正“习得性无助感”。

1.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培养其自我效能感,赋予其成功感。克服“习得性无助感”的最好武器是自信。自信是前进的动力,是通往成功的桥梁。人有了自信,就能调动全部的身心潜能,并将这些潜能发挥到极致,直到取得成功。因此,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假如学生缺乏自信,就要设法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假如学生失去自信,就要千方百计地帮助学生找回自信。要培养学生永不言败、坚持不懈的精神。在这方面,有一个耳熟能详的故事能给我们启迪:大发明家爱迪生为了研制灯丝,试验了1600多种材料;他研制蓄电池也整整花了9年时间,试验了近9000种材料,失败了不下500万次,连他最好的助手都坚持不下去了。面对无数次的失败,爱迪生毫不动摇,最后,他终于取得了成功。这个故事并不新鲜,但它正是指导学生克服“习得性无助感”的最佳案例。

2.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归因。经历挫折、遭遇失败,是人生中的常事,关键在于如何正确地对待挫折和失败。同时,人是有思想的,具有主观能动性,一旦遇到挫折和失败,总会对客观环境和主观因素进行分析,对挫折和失败进行归因。韦纳的归因理论告诉我们,当一个人将挫折和失败完全归因于内部(即自身原因)、稳定、不可控的因素时,一种无助和抑郁的心理状态就会出现,自我评价值就会降低,行为动机也会减弱到最低水平,无助感也由此产生。学习成绩差,其原因是相当复杂的:可能受主观因素影响,如智商相对较低、理解能力较差等,也可能受客观因素制约,如教师讲得不好、题目难度大等;可能根源于稳定因素,如先天性愚笨等,也可能受制于不稳定因素,如同学关系紧张、情绪一时低落等;可能归因为可控的干扰,如学习环境差、周围噪音大等,也可能归因为不可控的干扰,如已发生的天灾人祸或先天性的生理缺陷等。如果学生把学习成绩差归因于自身智商低、能力差、先天性愚笨等属于自身内部且稳定而又不可控制、无法改变的因素时,他们就会感到绝望和无助。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理智地对待失败,进行积极的自我归因,做到:深刻剖析,追本溯源,找准原因,准确定位,对症下药,战胜失败。

3.多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预防和矫正学生的“习得性无助感”,关键要从“源头”抓起,多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一是切忌过高期望。这包含两层意思:第一,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值不要过高;第二,学生的自我期望值和抱负水平也不要定得过高。不切实际的高期望值,造成的结果往往是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失败也越多。二是不要盲目攀比。这也包含两层意思:第一,告诫学生不要盲目攀比(比学习成绩,比生活质量等);第二,教师之间也不要盲目攀比(比谁的学生“优秀”,比各个班的“平均分”等)。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性,教育要求应因人而宜,适可而止,教育效果也要看长远,不能只顾眼前。盲目攀比,只会“越比越灰心,越比越失望”。三是多欣赏鼓励。教师要多欣赏学生的长处,多鼓励学生,为学生提供表现自我、获得成功的机会。要多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快乐,使他们不断增强自我认同感、自我效能感和自我成就感。

当然,学生“习得性无助感”的预防和矫正,离不开学生自身的努力,师生只有携手共进,互相配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责任编辑邓蕙)

猜你喜欢
习得性归因挫折
错解归因 寻根溯源
挫折使我更坚强
例谈分数意义习题习得性教学误区
积极归因方式:当船漏水了
初中数学学习中教师归因与学生自我归因的比较研究
在挫折与攻关中铸就优雅
学业成绩与习得性无助: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初中生自尊和习得性无助感的关系研究
生活需要挫折
习得性无助感与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