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经济发展模式”的理论思考

2009-02-16 04:57姜月忠
北方经济 2009年1期
关键词:内蒙古战略资源

姜月忠

一、“内蒙古发展模式”概念问题

“内蒙古发展模式”不是理论家凭空创造的,而是基于内蒙古近年来经济发展道路的成功实践,各地区、各民族人民的努力奋斗创造了内蒙古发展模式。“内蒙古发展模式”是对独具特色的内蒙古成功发展道路的理论概括,它包括具有内蒙古发展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社会发展模式、文化发展模式、生态发展模式等。经济发展模式是基础,也是本文的主要探讨对象。内蒙古近年来经济发展速度连续6年全国第一,举世瞩目,对内蒙古的宣传报道显著增加,内蒙古草原文化加速扩散,内蒙古大草原成为国内外旅游者梦寐以求、趋之若鹜的地方,内蒙古成为世界各地关注的投资热土,“内蒙古现象”成为区内外媒体记者追逐报道的热点,“内蒙古经济模式”成为国家和地方理论家研究的对象。

二、“内蒙古发展模式”的特征

在此,我们主要探讨经济发展模式。

(一)经济增长战略优先

与国家经济发展的步伐相一致,内蒙古坚持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是第一要务,从政府到企业,从干部到群众非常重视经济发展,采取了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包括招商引资,项目推动,干部考核,实行经济建设的政绩观等等。

经济增长速度快。地区生产总值增长连续6年在全国名列第一,内蒙古的地区生产总值6000多亿元,在全国升到第16位,财政收入1000多亿元,上升到第17位,人均生产总值进入全国第十位。由于人口不多,多项人均指标在西部甚至全国名列前茅,内蒙古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

(二)资源型经济特征明显

内蒙古是发展中的民族自治区,地域辽阔,资源丰富,是众所周知的资源大区,资源转换是主要途径,资源型产业是地区主导的产业经济,通过资源开发转化利用,内蒙古发展创造了奇迹,真正扬眉吐气了。同时许多资源型行业产品的附加价值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因此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发展任务非常重。

(三)外部依赖型经济

内蒙古是边疆民族地区,也是华北东北发达地区的边缘地区,尤其是北京、天津、唐山、石家庄、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兰州等中心城市的蓬勃发展对内蒙古相邻地区经济发展形成强大而有力的带动。投资依赖型经济显著,政府投资导向,市场和外来投资、民间投资在增加,经济自主增长机制作用增强。

三、“内蒙古模式”产生的原因

内蒙古奇迹就发生在这个过去生态环境条件较差,发展封闭落后的民族地区。30年的改革开放是内蒙古模式产生的重要原因。经济规模小,基数低,增长快,影响大成为“内蒙古现象”和“内蒙古模式”产生的必然结果。内蒙古发展模式形成的动因是内蒙古发展的优势条件和动力。

(一)基本条件较好

地缘交通条件。面积辽阔,占全国面积的1/8,是3个日本,5个英国的面积;地跨三北,北连俄罗斯蒙古,南靠8省区,是北京、天津、沈阳、哈尔滨的经济后院,是国家向北开放的前沿;交通方式齐全、方便、现代,公里建设成绩大,正在建设九纵三横十二出口,铁路建设相对落后,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近年来也有不少改善。看地图,内蒙古自治区像一匹骏马,正在腾飞。

资源开发条件。土地、能源、建材、原材料、矿业、农牧林业、药材等非常丰富,有62种储量居全国前10位,28种名列前3位,5种居全国首位。丰富的资源储备以及多年来围绕能源、矿产资源开发建设的基础,使得内蒙古能矿资源日趋凸显,加快发展能矿资源为基础的多重加工转换,形成优势产业恰逢历史上的最好机遇,而且开发条件比新疆、甘肃、青海等西部边远地区的相对较好,发达地区工业化对内蒙古丰富的资源形成强大的市场拉动,内蒙古资源大区的建设又成为中国尤其是北方地区工业化发展的重要支撑。

当然还有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精神文明,社会风气良好。地广人稀条件,政策环境宽松,后发优势等一系列有利条件也是形成“内蒙古发展模式”的重要因素。

(二)基本动力较强

1、内蒙古有正确的发展战略,思路和政策。内蒙古具有赶超思想,后进变先进,内蒙古制定了走进全国前列的蓝图。确立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思路,实现了又好又快的发展。实施资源转换战略、开放驱动战略、科教兴区战略、名牌推进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尤其是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振兴东北战略,制定了现实可行的发展政策,各个地方发展政绩与干部考核挂钩。正确的战略与政策极大地促进了内蒙古区域经济的发展。

2、改革开放是“内蒙古发展模式”的动力。

体制改革。体制改革是传统计划经济制度向市场经济制度转轨的革命,改革为经济发展提供制度环境,成为解放生产力、促进内蒙古发展的重要动力。内蒙古以改革总揽全局,在竞争性领域国退民进,抓大放小,促进市场经济和民营经济的改革发展步伐,成为优化地区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协调发展的重要力量。

对外开放。北开南联的条件好,加快口岸建设与边贸经济发展,实施向北开放战略和走出去战略,大范围整合资源和要素,利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发展中、蒙、俄区域合作经济,参与国内外产业分工和竞争,使内蒙古成为中国向北开放的战略前沿。不仅促进内蒙古的经济发展,而且促进了全国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结构调整。结构调整成为内蒙古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内蒙古发展呈现典型二元结构特征,二元结构转换是内蒙古发展的大趋势,是形成内蒙古模式的重要原因,即现代化、工业化(农牧业产业化)、城镇化、信息化成为内蒙古发展的强大动力。“鄂尔多斯模式”就是区域二元结构转化的产物。鄂尔多斯人把本地的资源优势与呼和浩特、包头的大城市科教文化优势相结合而创造的发展模式。因此,二元结构是矛盾更是潜力,是弊端也是机会。

现代化是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转化,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企业的现代化水平。

工业化是农牧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化,发展加工制造业和农牧业产业化经济。

城镇化是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集中转移,逆城市化,城市人口资源向农村的扩散。

四、“内蒙古发展模式”的挑战与出路

“内蒙古模式”是内蒙古人民过去创造的辉煌,是国内外理论家和决策者对内蒙古发展成就的肯定和赞誉,但是内蒙古人绝不能在表扬和吹捧声中忘乎所以,高枕无忧。在当前国内外严峻的经济形势下,更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更应该理性分析内蒙古传统发展模式的不足,思考内蒙古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和应对措施。

第一,根据经济增长与居民收入增长、社会保障、社会发展不协调问题,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改善民生,让社会主义公共政策的阳光照耀农村牧区和弱势群体,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从战略、投资和机制上重视经济发展与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事业的协调。要坚持发展速度与质量的统一,促进内蒙古发展结构的改善与经济效益的提高。

第二,依据国家和地方垄断势力强大,市场经济发展缓慢和民营业经济发展不足的问题,应该高度重视市场和社会中介服务组织的发育与旅游服务业的发展,要调整国有经济的战略布局,重视民营业经济的健康发展,提高内蒙古整体市场经济竞争实力和政府监管能力。在财政金融经济环境发展危机四伏情况下,尤其要加强社会经济危机预警机制、防治机制和监管机制的研究和建设,特别是注重发挥人大、政协、民主党派,工会,行业协会和各类媒体的监督制约作用。

第三,针对经济粗放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不适应,循环经济发展水平低的问题,应该保持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推进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大区和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建立资源和环境补偿和社会节约的经济机制,提高北方生态屏障和地区生产生活环境的保障能力。尤其是草原地区,更应从制度、政策、规划、管理上注意资源开发与草原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其实内蒙古已进行了成功的实践探索,“鄂尔多斯模式”生态经济模式是用产业化把富起来与绿起来结合,呼伦贝尔的生态经济模式是美丽加富饶。

第四,区域不均衡发展表现明显,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之间二元经济发展差距较大,呼包鄂的经济虽然占到全区一半以上,但是并不能带动全区经济的发展。自治区政府应该实施多极化和城市化发展战略,促进内蒙古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面对行政区与经济区极不统一和地域狭长对地方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提出挑战,应该加快在改革的基础上合理划分各级地方政府之间,政府与企业之间的事权、财权和经济管理权,加快内蒙古各级政府职能转换,提高政府行政管理能力,做好区域经济的规划、管理和调控,尤其要简政放权,加强中心城市对区域经济的管理和调控能力。

第五,对于国内经济与对外经济发展不平衡,走出去战略不顺利的问题,要充分发挥内蒙古区位、资源优势和18个口岸优势,实施向北开放战略和对外经济合作战略,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的经济发展新战略,全面提高内蒙古经济的对外发展和竞争能力。

猜你喜欢
内蒙古战略资源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在内蒙古,奶有一百种吃法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这是美丽的内蒙古
可爱的内蒙古
战略
战略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爱在内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