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工业强县 实现县域经济突破发展

2009-02-18 04:25郑双成
西部大开发 2009年1期
关键词:县域园区工业

郑双成

工业是立县之本、富县之策、强县之源。没有工业经济的先行突破,就不会有县域经济的整体突破。

陕西省县域工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县域工业发展加快。据统计,2007年陕西83个县(市)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498户;实现工业增加值1455.1亿元,占县域生产总值2689.66亿元的54.1%,高于全省平均水平7.5个百分点,其中11个县(市)比重超过70%。据省中小企业局资料,去年前9个月,全省县域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267.98亿元、增加值816.81 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4.20%和19.8%。其中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同比分别增长23.6 %和24.1 %。县域工业为县域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园区经济迅速发展。各类园区经济已成为县域经济最重要的增长极。目前,全省县域工业园区187个,2007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54.6亿元,同比增长30%。县域工业园区实现营业收入2078.2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623.5亿元,分别占全省中小企业营业收入的32.9 %、增加值的30.4%。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累计引进各类项目3020个,建成投产1000万元以上重点项目1279个,多为技术、资本密集的产业项目和农产品加工项目。近年来,一些县市围绕主导产业,促进产业集聚,已经形成相对集中有特色的产业密集区263个。

带动农民增收作用明显。全省县域农产品加工企业有11万户,其中规模以上的551个。2007年实现营业收入726亿元,为农民支付农产品收购款145亿元,为农民提供工资性收入人均980元,占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8%。去年前9个月,全省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营业收入405.3亿元,同比增长17%。

县域工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机遇

陕西县域工业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及环境制约因素主要表现:一是县域工业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均产值6817万元。企业创新能力弱,大部分企业基本不提取研究开发经费,名优产品少,农产品加工业滞后,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低。二是资金更趋紧张。目前,由于流动资金不足使一些企业达不到设计生产能力,有的企业不得不限产或停产。大部分县经济基础薄弱,财源匮乏,财政无力投入生产建设,担保机构不健全,远远不能满足需要。三是缺乏统筹规划。多数县域工业分布零散,企业规模小,相关产业未能有效地向重点城镇集中,造成土地资源和资金的浪费,既产生不了产业集群效应,也不利于工业污染治理。四是人才缺乏问题日益突出。由于地理位置偏僻,难以吸引高技术高素质人才。多数县域工业企业创业人才少,管理人才少,人才外流现象严重,一些发展较快的企业招工难、招技术工更难。五是受国际金融危机传导影响,外贸商品出口下降。

虽然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还在蔓延,但陕西经济发展基本态势没变,特别是经过三十年改革开放和连续五年的快速增长,抵御风险、应对挑战的能力大大增强。中央提出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条措施,以投资带消费、以消费促增长,为发展县域工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总体看,我国仍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只要我们把认识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部署上来,就能把握发展的主动权。

陕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发展县域工业,把推进县域工业化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突破口,作为建设西部强省的战略措施,不断加大支持力度,积极构建长效机制。中央、省财政支持中小企业的政策陆续出台,有望缓解县域工业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省再担保公司的成立,小额贷款公司试点范围的扩大,必将促进民间融资趋于活跃,为推进县域工业化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保障。

陕西县域资源储备丰富,经济各具特色,绝大多数中小企业以开发当地资源为主,产品主要面向省内及周边市场,出口相对较少。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国内产业转移趋势加速,特别是装备制造业向内地转移的步伐不断加快,我省大部分县(市)凭借土地、劳动力等条件,具备了承接先进技术、资本和产业转移的条件和能力。同时,省内优化城市发展空间,调整工业布局,也为产业向县域转移创造了有利条件。

加快推进县域工业化的对策建议

面对当前诸多不利因素,我们只有紧密结合县域实际,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培育龙头,扎堆发展,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之路,才能真正加快推进县域工业化。

以催生小企业为重点,扩大非公有制经济规模。一是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条件,降低民营企业的注册门槛,激活民营企业发展的巨大潜能,培育一批发展前景良好、经济效益稳定、市场竞争力强的民营高科技企业和民营优势企业。二是支持各地建设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和企业“孵化器”,鼓励农村能人和外出务工返乡人员创办企业,大力倡导发展家庭工业。三是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培育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法人治理结构完善、产业带动作用较大的骨干企业。四是鼓励非公有制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兼并、收购等方式,参与国有、集体企业改革,形成一批新的非公有制企业。五是鼓励和支持我省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更多地在省内转化,催生一批科技型小企业。

以特色产业为突破口,培育工业发展的主力军。在产业发展上,要根据非均衡发展理念,推动资源向优势地区、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集中,打造县域工业经济的产业“主心骨”。一是依托优势产业,加强产业整合,培育产业“航母”,打造特色板块经济,提高支柱产业产值在县域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二是做强优势企业。对龙头企业、重点企业实行服务聚焦,政策上适当倾斜,用地上优先保证,资金上重点扶持,培育一批具有永续竞争力的大企业,破除县域工业企业“山多峰少”局面。三是培育优势品牌。关键在科技创新、品牌带动。要继续大力实施“品牌兴企”、“品牌兴县”战略,通过政府引导、企业主体、银企合作、部门配合,加快培育名品牌、名商标,迅速壮大名牌产品群,发挥品牌在推进县域工业化中的带动效应。

以园区建设为引擎,打造工业发展主战场。县(市)要强化工业集中区建设,每县重点抓好一个工业园区,配套发展各具特色的乡镇工业小区,建立专项资金,引导民间投入,支持各具特色的园区建设,重点扶持农副产品加工业。一要统筹协调县域内的园区发展,理顺园区与园区所在地行政机构的关系,避免无序竞争和重复建设,建立园区与园区企业互利互赢的良性互动机制,共同构建和谐发展环境,形成促进园区发展的强大合力。二要高标准、高起点做好园区规划,增强园区承载力。要实现连片统征土地,建立园区土地储备库,科学调度工业项目用地,提高园区土地等资源的综合利用率,提高园区对项目的吸纳和承载力。三要准确定位园区发展路径和方向,把特色园区做大做强,把产业集群做专做精。要依托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关中—天水经济区和陕南汉江工业走廊,全力推进县域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构建适应新型工业化发展的产业服务体系,切实增强园区综合实力。

以招商引资为总抓手,强力推进项目建设。一是抓大项目。要建立项目库,加强项目可行性研究,做好项目策划和推介。要以提高项目质量和效益为中心,集中力量建设牵动全局的产业发展项目、基础设施项目、社会事业项目,做到可上的项目积极上,应保的投入力求保,能建的工程抓紧建,使工业总量在大投入的推动下实现新一轮扩张。二是招大客商。要把招商引资作为“一号工程”,强化招商责任,健全招商机制,优化发展环境,重奖有功之臣,形成大抓招商、招大商的良好格局。三是创新招商方式。要改进传统的招商模式,坚持以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为目标,主攻央企、跨国公司以及战略投资者,组织境内外企业家来陕考察投资,围绕特色产业兴企办厂、挂牌建园,注重选商招商留商,提升招商质量和对外开放的水平。

以拓宽融资渠道为着力点,解决县域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充分利用国家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综合运用财税杠杆,引导更多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县域工业项目。一是实施“百千万中小企业发展工程”。从2009年起,通过财政贴息、补助、担保、风险补偿等方式,每年培育100户规模以上企业、支持1000户高成长企业的技术改造、发展10000户小企业,使之成为县域工业化的新生力量。二是搭建银企合作平台,鼓励金融机构设立为县域中小企业服务的专营机构和专门通道,扩大县域和园区银行网点覆盖范围,开发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项目,开展综合信贷服务,引导金融机构向县域工业企业扩大贷款规模。三是规范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地方商业银行、村镇银行,有序发展民间信用合作组织。四是继续抓好信用担保体系建设,重点推进市县建立担保机构,完善制度,提高素质,落实风险补偿,提升担保能力。

以体制创新、科技创新为动力,增强县域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后劲。一是体制创新。要除障清道,松绑放权,放手扩大县级经济管理权限,应在今年初由去年的15个县扩大到关中五市所辖35个县(市)(含8个试点县市),以适应关中-天水经济区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要促进家族式、作坊式向开放多元的产权结构和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转变,引进先进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二是科技创新。引导县域工业企业采取各种方式,加强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依靠科技进步,建设科技创新型、资源节约型企业。三是营销创新。鼓励支持县域工业企业建立起行之有效的营销方式和营销网络。特别要树立品牌经营的意识,通过争创“驰名商标”、“名牌产品”等,提升企业影响力和竞争力,打造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产品知名度高的名牌产品。

(作者系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

猜你喜欢
县域园区工业
整合后开发区(园区)名单“3+17”
论提升县域环境质量的现状及治理思路
待疫散云开,来园区赴一场春的修行
基于融媒体环境的县域媒体技术创新
河北邯郸拥有现代农业园区167个
县域高中文科数学生态课堂的“三味”
国家十项举措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园区开发Ⅱ个股表现
工业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