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材中神话的价值取向及其教学

2009-02-19 10:04许逢康
江苏教育 2009年1期
关键词:盘古先民神话

许逢康

近闻一位小学老师执教《开天辟地》(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当讲到盘古醒来“见身边有一把板斧、一把凿子,他随手拿来,左手持凿,右手握斧,对着眼前的黑暗混沌,一阵猛劈猛凿”时,一学生突然发问:“盘古的斧子和凿子从何而来?”教者愕然,思考良久终无答案。由此引起笔者对本课题的思考。

无论是希腊神话还是中国神话,都创作于几千年前,至今还有什么意义和价值呢?这是我们今天再读神话必须要回答的一个重要问题。概括起来有3点:第一,欣赏价值。神话以其天真、纯朴和神奇吸引着今天的读者并勾起人们对人类童年的回顾和向往。可以说,每一个神话都曾经是一次伟大的创造,都算得上是人类一个小小的奇迹。阅读神话,就是将人类美好的品质播撒到学生心中,给儿童一个美妙神奇的幻想天空。第二,素材价值。“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它的土壤。”希腊神话孕育了希腊艺术,并且对于后来的小说、诗歌、戏剧、绘画、雕塑、音乐,乃至于电影电视都产生了并且继续产生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第三,启迪价值。作为原始时代最早的文化艺术形式,神话以其深邃的哲学内涵,健康有益的思想内容,奇特瑰丽的想象力,给人以智慧的启迪、知识的抚育和审美的享受,具有其他艺术不可替代的精神特质。,了解了古代神话的价值,我们再来研究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开天辟地》的教学。

《开天辟地》是一篇创世神话。创世神话是先民们根据想象和幻想来回答这样一些问题:世界是谁创造的?是怎样创造的?创造的结果怎么样?教学中,老师应将几千年前先民所要弄懂的问题告诉学生:在先民们看来,世界是盘古创造的,是盘古用板斧和凿子,“一阵猛劈猛凿”,从而使“轻而清的东西冉冉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沉,变成了地”,而这个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如风雨、日月、山河等,则是盘古死后的身躯变化而成,这就是先民对于世界(这里主要指自然界)由来的解释,当然这只是远古先民们的想象和幻想即一种特有的原始思维的解释。关于这一点。恰恰是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上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要区分远古先民神话的想象和幻想与今天人们的想象和幻想有着很大的不同。随着人类的发展,人的理性思维逐渐地完善和发达,人对世界的认识也日渐科学和理智,人类的思维深深受制于形式逻辑,因此从因果关系的角度去认识事物,没有“无因之果”,没有“无果之因”,便成为一种常识,而在理解神话时,恰恰要回避或者抑制的正是我们现代的思维方式。神话研究者说:“单用逻辑的推理的方式难以泛泛地解释前逻辑的原始思维的结晶——神话,这是正常情况;反之,倒不正常了。”从《开天辟地》的整个神话来看,盘古“昏睡了一万八千年”,天地分开后,“盘古就头顶天,脚踏地,站在天地当中,随着它们的变化而变化”,盘古“临死的时候,他的身躯化成了万物”,这一切的一切,用今天的理性思维和科学方法来判断都是荒诞的,但是站在几千年前的先民的角度看,却是非常正常而且合理的,因为他们就是这样认识和理解世界的。所以,当盘古需要用到板斧和凿子时,他的身边就有了“一把板斧、一把凿子”,就像《圣经》里面的上帝说要有光就有了光一样,这就是神话。这样,当学生发问时,我们的老师就可以回答道:“我们不必用今天的逻辑推理的思路去质问先民,因为当先民们觉得盘古需要板斧和凿子时,他们就用想象和幻想的魔力为他锻造好了,就像我们不需要问嫦娥没有翅膀为什么能飞上天,女娲用泥巴怎么就能造人一样。”

猜你喜欢
盘古先民神话
盘古开天辟地
汉晋先民的丧葬观:以“魂瓶”为中心的考察
镜头下的良渚: 还原先民的日常生活
奇妙的博物馆
盘古
盘古
“神话”再现
答案
郑小和神话历险记(9)
郑小和神话历险记(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