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封闭”走向“开放”

2009-02-19 10:04浦小红
江苏教育 2009年1期
关键词:电风扇风向高楼

浦小红

风波乍起:观测结果怎么不一样?

《今天刮什么风》是苏教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关心天气》单元中的一课,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学会观测风的方向以及风力的大小。前半堂课,师生在教室内共同讨论了观察风向和风力大小的方法,并自制了一个简单的测量仪器。后半节课我带着学生走出教室,来到学校的西操场进行实地观测。明确要求后,学生很快就四散开来,有的站在原地不动,有的走到升旗台下,有的走到西操场边学文楼的楼梯口,有几个男生则一溜烟地跑到了西操场西边的小斜坡处……这个观测活动难度并不大,没过多久,学生就纷纷跑来汇报他们的观测结果。

“老师,我们有结果了,今天刮南风,我们的泡沫小球被吹成水平状了。”这是站在西操场西边小斜坡处的小组。

“老师,风是一阵一阵的,有风的时候,我发现塑料条向西飘,应该是东风。”这是站在进西操场的通道处观测的小组。

“老师,我看到前操场大厅悬挂的横幅,它向南飘,应该是刮北风才对。不信,你们看!”小朱说,朝他所指的方向,书写着“努力学习学会学习享受学习”的横幅正朝着正南方向的学校正大门飘动,而且几乎都被吹成水平状了。

“可是,我们发现西操场国旗的一角有时是朝偏东方向飘起来的,应该是偏西风,可有时它又飘向西边了,好像风在打转转,而且国旗只是微微飘起。”

大家的目光又刷地集中到了国旗上,果不其然。

面对这不同的观测结果,学生们满脸写着疑惑——“这是怎么回事?今天究竟刮什么风?学校刮起了旋风?”

涟漪荡漾,展开探究

其实,在巡视中我就发现了这个问题,这出乎我的意料,因为事先查阅的天气预报中说今天是刮东风,风力4-5级,究竟是怎么回事?站在操场中间,环视四周。我恍然大悟,原来,学校的几个操场几乎是被包围在几幢建筑物之间的,要么是四五层高的教学楼,要么是五六层高的居民楼,连升旗杆也被围没在中间。周围建筑物的存在,改变了风的方向,也改变了风力的大小,形成了回风或穿堂风。气象站观测风向、风力时可都是在空旷且离地有一定距离的地方进行的。但是要把这个原因直接告诉学生吗?不行,应该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思考,这可是一个培养学生观察、发现问题的极好机会,要是在教室内上课,是绝不会有这个发现的。我很庆幸今天带学生走出了教室,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发现探究的机会。

怎样才能让学生找出原因?仅停留在观测校园内的物体显然不合适,得找一个位于空旷环境中比较高的物体进行比对观测。于是,我带着学生来到他们平时很少光顾的学文楼四楼的阳台过道。在这里,我们清楚地看到位于正南方的南师大宽敞的大草坪,以及高高飘扬的国旗。

“国旗是向西飘的,都被吹起来了!”

“你看,那里的树枝也是朝西摆动的!刮东风!”

“估计有四级呢!”

“今天应该是刮东风!”学生们一致认同。

“是呀,天气预报也说是刮东风。”我补充道。

带着学生回到西操场,我让学生再次观察校园内飘动的国旗和宣传横幅,“为什么南师大的观测结果与我们学校的观测结果不一样?这两个地方究竟有什么不同?”

“南师大草坪四周没有高楼,国旗没被任何物体挡住!”

“我们学校周围全是楼房。国旗都被楼房包围起来了。”

“我知道了,一定是吹来的风遇到了周围的楼房,过不去了,被迫改变了方向。”

“要是你是气象台的观测员,你会把观测仪器安置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我再问。

“空旷的地方,离地还要高一些,反正要避免被其他物体挡住仪器!”

余波未了,后续研究

下课了,有学生追着我问:“老师,下次你还能让我们到教室外上课吗?”

“我们喜欢到室外上课,可以自己观察,有意思。”“好玩!”“还会有许多发现呢!”

“好啊。不过,有一些任务要请你们帮忙完成,第一,做一个星期的连续观测记录,观测记录每天的风向与风力。另外,就今天的发现,课后继续研究,看看科学家们是如何解释这类现象的,能否模拟自然界的这种现象,在生活中还能看到类似的现象吗……”“你们可以自由组合,请上你的好朋友一起研究,下节课请你们当小老师,给大家介绍你们的研究成果,怎么样?”

对于这些对科学学习有着浓厚兴趣的孩子,我觉得应该给他们提些更高的要求,激励他们延续研究,也好带动其他同学,我趁机给他们布置了课后的拓展研究。

“好!”学生爽快地答应着。

在随后的一周中,不时有学生来咨询和汇报。摘录其中的几个:

A.“你遇到高楼风了吗”

第三天,学生A兴奋地跑来问我:“老师,你遇到高楼风了吗?”哪来的高楼风?我纳闷。看着疑惑的我,A更是欣喜不已,“昨天回家,我遇到高楼风了!”原来,他家住在龙江小区月光广场,那里有几幢30多层的高校公寓楼。回家进院子门时,他发现那里的风特别大,差点把他的帽子都吹走,这引起了他的注意。在家长的帮助下,他们一起进行了观察研究,还上网查资料。他拿出一沓资料,“你看,这就是我和爸爸查阅的资料。什么是高楼风、怎么形成的、有什么危害……上面都有。”他骄傲地昂着头对我说。“真是太好了,明天上课的时候,就请你给大家来介绍你的发现,好吗?”“好,那我回去再把它做成PPT,这样效果更好。”

B.“老师,这是我们的观测记录”

午休时,小慧拿着本子走到我跟前,“老师,给你看看我们这几天的观测记录。‘”本子上贴着我发下去的观测记录表(为了督促学生完成一周的观测记录,我设计了一份观测记录表,发给想进行观测的学生)。字迹工工整整的,很认真,在“我的发现”一栏中,写着:“同一天中。风向有时会发生变化。”“我还有一个发现,没写上去呢。”“噢?”“这几天几乎都是刮东风或东南风。我妈妈告诉我,进入春天,天气暖和后,南京就会常刮东南风了。”

C.“模拟回风现象”

这是四个好朋友组成的一个小组,他们告诉我想做模拟回风现象的实验,特来向我寻求帮助。“你们认为要形成回风,需要哪些条件?”“有风,还要有障碍物。”“在室内,怎样才能有风?又垒什么当障碍物?怎么知道风有没有改变方向?你们想想有什么方法,先思考思考。”

小毛和小周:“我们可以用电风扇。先把纸条放在电风扇正前方,看它的飘动方向,再让电风扇对着墙壁吹,手拿纸条站在墙壁前。看纸条飘动的方向。”

“你们认为纸条飘动的方向会怎样改变?”“我们猜会反方向飘回来。就像皮球碰到墙壁会反弹回来一样。”

小田和小蔡:“我们也用电风扇,但是我们想对着墙角落吹,这样风就会遇到两个不同方向的障碍物,拿塑料条放在墙角落,看看它有没有改变方向。”

在接下来的实验中,四位同学看到了出乎他们意料的现象:

(注:虚线代表飘动的塑料条)

电风扇朝着正东方吹,放在电风扇正前方的塑料条一端朝东飘起,当把塑料条平移到靠近墙壁处,塑料条一端朝上飘起,再向上移动,塑料条向上飘动得更厉害。而把塑料条向下移动,离地面较近时,塑料条的一端居然向西飘动了。与电风扇吹来的风向完全相反。再把塑料条沿着与墙壁水平的方向平移,塑料条的飘动方向又发生了变化:向右平移,塑料条朝右飘动,向左平移,塑料条朝左飘动。

“我明白了。风会四处流动,遇到墙壁无法继续前进,它就会沿着墙壁上下左右四处流动,自然风向就不一样了。”小毛说。

“真是太有意思了。”

看着他们兴奋的模样,作为教师的我,又何尝不是同样激动呢,要不是与他们一同实验,我也不会有这么多的发现啊!

[案例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走出教室而引发的一系列研究,让我深刻体验到了从封闭走向开放——实施开放教学的魅力所在,也深刻体悟到开放教育所包含的宽广深厚的真正内涵。

长期以来。出于种种原因,我们习惯性地认为“课堂教学就是在教室里上课”,我们习惯于在教室内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学习。然而,科学学科的研究对象就是自然界生动活泼的万千事物与自然现象,把学生仅仅局限在狭小的教室内,局限在短短的一节课内,也就剥夺了学生发现的机会。新课程标准提出:“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太小的空间里,大自然是孩子们学科学、用科学的广阔天地”,“不要把上、下课铃声当作教学的起点和终点。”这都是在倡导我们要打开课堂,开放学生的学习空间与时间。在本案例中,带着学生走进校园,引导学生进行课后研究,就是带学生走进真实的自然界、真实的生活,大自然中复杂多样的现象一一呈现在学生面前,给学生提供了一次探索之旅的机会。

其次,开放的课堂给了学生宽广的发现舞台,但也时不时地冒出些“意外”。作为教师的我们,不应对这些意外视而不见,而是应及时捕捉,作为有效的教学资源加以利用,引导学生展开探究。在本节课中。出现的“观测结果不一致”就是一个极好的“意外”,正是这样的一个意外,才会引发后面的系列研究,学生才能有如此丰富的体验与收获。

猜你喜欢
电风扇风向高楼
高楼搬家
不要用笔去玩电风扇
盖高楼
风向
北边
毕节飞雄机场的风及其对飞行的影响
飞转的电风扇
电风扇
确定风向
不要玩电风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