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南县优质马蹄笋基地规划设计分析

2009-02-21 08:49陈孝稽华祖进吴发敬项春颖
现代农业科技 2009年9期
关键词:效益分析

陈孝稽 华祖进 吴发敬 项春颖

摘要阐述了苍南县的基本概况,介绍了苍南县马蹄笋基地规划项目方案,分析评价了其市场风险和经济效益,以期为苍南县马蹄笋基地的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马蹄笋基地;规划方案;市场评价;效益分析;浙江苍南

中图分类号S64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09-0106-02

马蹄笋学名绿竹(BambusaoldhomiMunro),是绿竹属的优良笋用生种,笋形如马蹄故称马蹄笋。其笋细嫩清脆、鲜甜可口、营养丰富,是食用笋家族中的上乘珍品,高纤维,低脂肪,含有大量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和磷、铁、钙等元素及维生素,具有防癌、助消化和减肥等功效,是有美容保健功能的绿色食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镇居民的饮食结构发生了变化,清爽可口的马蹄笋,正符合当今食品消费的新潮流。它夏秋产笋,正好填补夏秋季节鲜竹笋供应空白,是人们夏季宴桌上不可缺少的佳肴,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它既可鲜食又可保鲜或加工成罐头,销往台湾、日本、东南亚等国际市场。因此,马蹄笋及其制品的开发利用潜力很大。

1基本情况

苍南县位于浙江省最南端,南与福建省福鼎市接壤,东南濒临东海,北连平阳,西邻泰顺、文成,东经120°07′~121°27′,北纬27°06′~27°36′。总体结构大致为“七山一水二分田”。属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全年无严寒酷暑,冬短夏长,四季风明。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为17.9℃,历年最低温度1月,平均气温为7.1~7.8℃;历年最热月为7~8月,平均气温28.5~29.1℃。苍南县雨量充沛,多年平均降水量1 768.9mm,平均降雨天数155.9d。土壤主要以红壤、黄壤为主。河道总长1 054km。交通方便,温福高速、104国道横贯其中,有78省道、4条县级公路,村村通公路,交通运输条件十分方便。

2存在问题

一是零星分布,经营管理粗放。苍南县现有马蹄笋基地逾2 378hm2,其中0.67hm2以下的占666.7hm2,分布在田头地块、房前屋后,连片种植较少。多数农户对竹林缺乏日常管护,还停留在家庭式小生产的经营阶段。二是科技推广应用程度低。马蹄笋丰产栽培技术推广的深度与广度不够,需要建立高科技的示范基地,组织群众参观学习,加强对农民技术培训,以推广丰产栽培技术。三是产品缺乏深加工,附加值较低。目前,虽有水煮笋、切片、笋干等马蹄笋加工产品,但其附加值不高,产品品种少,需要对马蹄笋进行深加工、精加工,提高附加值,开发一系列罐头、软包装及竹沥饮料。同时,要密切联系科研单位,进一步解决马蹄笋加工及保鲜技术难题。四是营销市场有待开拓。苍南县马蹄笋生产仅供本县鲜销,随着马蹄笋基地不断扩大,产量不断提高,急需开拓温州、杭州、上海等大中城市的市场,并建立专门的营销队伍。

3基地规划方案

3.1规划设计

针对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对现有马蹄笋基地加以改造,适当扩建,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和科学化管理的要求,以市场为导向,特色为基础,科技为支撑,效益为中心,实施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和高效益建设。使特色基地成为苍南县商品林经营技术、水平和效益的示范窗口,提高山区农民经济收入,加快山区经济发展和林业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3.2规划目标

在基地建设核心区域内,到2010年基地面积达到2 666.7 hm2,年产量15t/hm2,年产值6万元/hm2,年总产值1.6亿元。通过基地的示范作用,引导农民积极参加基地建设,提高经济收入,真正形成“基地+农户”的良好格局,为苍南县马蹄笋基地发展建设起着良好的示范作用。

3.3基地营建与栽培技术

3.3.1造林地选择。造林地选择背风向阳、光照充足、坡度平缓、土层深厚肥沃的微酸性黄壤,避开陡坡及地下水过低的地方。

3.3.2 整地与施肥。按株行距4m×5m大块状整地,穴规格100cm×100cm×40cm。新植竹林4周后发根,发根后每隔10~15d可酌施1次粪水,先稀后浓;立秋时应停止施肥,以免新竹易受冻害。成林全年施肥4次,第1次为春肥,在春分后15d左右,施入熟栏肥100~150kg/丛;第2次为催笋肥,时间为5月,宜施进口的复合肥、尿素、人粪尿等速效性肥料,以促进多发芽、长好笋,施进口复合肥或尿素0.5~1.0kg/丛,或人粪尿25kg/丛;第3次为增产肥,时间为7~8月,此时是出笋旺期,结合挖笋后的笋穴封土施尿素水溶液或浓人粪尿1~2瓢,以促进多出笋、长大笋;第4次为落山肥,在9月上旬的发笋末期,施入有机肥或焦泥灰等50~100kg/丛。在施肥时无论厩肥或化肥,大都用环状施肥法,即离竹丛20cm左右开环状沟浇,不要让肥料接触到已膨大的笋芽,以防笋芽萎缩,施后即覆土。

3.3.3母竹栽植。挑选生长健壮、无病虫害、芽眼饱满、带有须根的一年生竹为母竹。清明前后种植,施熟栏肥50kg/丛作底肥,母竹竿茎芽眼向两侧斜向栽植,栽时要用细土踩实,栽后及时浇足水。

3.3.4水分管理。灌溉与施肥相配合才能充分发挥肥料的作用。为了促进早期发笋,应在3~5月雨季到来之前,每周或隔周灌水1次,在割笋期间,若遇6~7d不下雨,应该及时浇水。

3.3.5合理挖笋和笋穴处理。挖笋的原则是:采里留外,采高留低,采密留稀,采弱留强,采两头留中间。在出笋初期(5月前)和末期(10月)每隔5d挖笋1次,在出笋盛期每隔2~3d挖笋1次,并留一部分(相当一年生母竹数)每丛8~10株粗壮笋作为母竹。挖笋时,要保留笋基残兜有1~2个饱满的芽眼,以出“二水笋”。对笋穴需进行施肥和封土处理。

3.3.6调整竹林结构。调整竹林结构采取“去四留一调二三”的原则,即全面清除四年生及以上老竹,三年生竹留一小部分,二年生竹留大部分,一年生基本全留,使竹林结构为:一年生竹∶二年生竹∶三年生竹=7∶2∶1,从而使每丛立竹数稳定在12~15株。

3.4增产增效措施

3.4.1铲表土晒竹基技术。在春季气温上升时,扒开竹蒲头四周泥土,铲除表面细根,以提高土温,刺激竹芽萌发,增加产笋养分,从而达到早产高产的目的。

3.4.2覆盖技术。用砻糠、锯末或稻草在冬季进行全面覆盖,通过覆盖增加土壤的温度、湿度,增强防冻保暖作用,促进提早出笋和增加笋产量。

3.4.3加土培笋技术。5月初,当气温12~16℃,用青草、竹叶、草皮堆集发酵后,覆盖竹笋,防止竹笋见光变绿,笋体老化,以提高竹笋品质和产量。

3.4.4保鲜技术。对马蹄笋进行深加工,在自然状态下,马蹄笋保存时间不长,只需运用保鲜技术,对马蹄笋进行深加工,生产出水煮笋、切片、笋干等一系列软包装产品,提高其附加值,才能使马蹄笋生产增加效益。

3.5现有技术成果

苍南县很早就有栽培马蹄笋的习惯,农户在实践生产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栽培经验,并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如:2003年凤池乡徐溪村林某农户800m2的马蹄笋,年收入达7 800多元。为了进一步提高马蹄笋栽培的产量和经济效益,可利用“绿竹丰产栽培技术”科技成果。通过对示范地进行的对比研究,总结出挖大穴定植、铲表土晒竹基、覆盖、合理留养母竹、完善提早出笋和延长笋期等丰产栽培技术,使得马蹄笋栽培技术得到较大水平的提高。

4市场分析评价

4.1国内市场需求

我国竹笋年产量170万吨,其中95%产于冬春季节,而马蹄笋的产笋期为5~10月,正好填补夏秋季节鲜竹笋及蔬菜供应空白。近几年来,苍南县马蹄笋需求量日益增加,市场供不应求,价格连涨,最高价格达到16元/kg。另外,由于马蹄笋仅产于浙南闽北狭小地域,市场容量大,市场竞争力强,除了在本县鲜销外,可以鲜运到温州、杭州、上海等大中城市销售。冬春产笋季节,每天运进上海市场鲜笋达2 000t,夏秋季节鲜笋资源有限,鲜笋供应远远满足不了上海居民的需求,故马蹄笋紧销局面一时难以缓解。

4.2国际市场需求

马蹄笋含酪氨酸低,加工成罐头无白色沉淀,无论在外观、风味、保质期上都是其他竹笋罐头所无法达到的,具有较好的国际市场。我国加入WTO后,对马蹄笋的出口创汇更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机遇。

5效益与风险分析

5.1经济效益

新植马蹄笋,头年种竹,第2年吃笋,第3年卖笋,一次种植,多年收获,长期受益。根据马蹄笋的生长规律,按目前马蹄笋价格5元/kg计算,可测算出马蹄笋基地经济效益。

5.2社会效益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时期,农业分散型生产已不适应当前农业发展新形势,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势在必行。马蹄笋基地项目的建设与实施,将进一步为发展和完善农业产业化的生产经营新模式打好基础,为苍南县今后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实施农业产业经营起到示范辐射和推动作用。

5.3风险分析

影响马蹄笋基地建设的因素较多,主要有销售、产量和市场价格。马蹄笋味美可口、营养丰富,具有保健功能,深受人们喜欢,并且产地狭小,夏秋产笋市场竞争力强,可加工或鲜售到杭州、上海等大中城市,市场容量大,目前供不应求,不会存在销售问题。资料表明,管理不善,马蹄笋产量2 250kg/hm2左右,价格按2元/kg计算,产值4 500元/hm2。若采用高新管理技术,基地管理改善,产量将超过2 250 kg/hm2。目前,市场供不应求价格连涨。因此,开发马蹄笋基地风险较小。

6结语

马蹄笋作为苍南县的特产之一,是食用笋中的上乘珍品,是美容保健的“绿色食品”。为推进苍南县马蹄笋的集约经营和专业化生产,提高马蹄笋特色基地建设质量和效益,培植区域支柱产业,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苍南县特提出建设优质马蹄笋基地,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带动周边群众发展马蹄笋的积极性,有利于苍南县马蹄笋产业化的发展。

7参考文献

[1] 缪妙青,缪碧华.福建省绿竹资源现状及发展对策[J].竹子研究汇刊,2005(1):17-19.

[2] 郑蓉,方伟,郑维鹏,绿竹研究[J].竹子研究汇刊,2007(1):23-25.

[3] 潘文忠.绿竹笋用林培土措施对笋品质及产量的影响研究[J].世界竹藤通讯,2007(4):13-15.

[4] 洪伟,吴承祯,陈辉.山地绿竹配方施肥技术[J].福建林学院学报,2006(1):24-26.

猜你喜欢
效益分析
单个工业用电户可中断负荷成本计算及效益分析
坡耕地种植苎麻综合利用技术及效益分析
谈我国东北地区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
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绩效评价研究
稠油掺稀区块投入产出效益评价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