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立.和谐.变化

2009-02-21 07:22沈玉如
时代文学·上半月 2009年11期
关键词:道教和谐变化

沈玉如

摘要:欧内斯特·海明威的代表作之一《老人与海》自1952年问世以来,一直受到了读者的推崇和评论家们的关注,很多学者从基督教象征主义的角度解读该小说,而事实上,小说中的诸多描述以及海明威将主人公桑提亚哥描述成一个精神旅者,希望他能永远留在正确的“道”中等等,处处体现了道教倡导的“对立、和谐、变化”的思想,从头到尾充满着道教意识。

关键词:对立;和谐;变化;道;道教

1、引言

《老人与海》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现代美国小说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创作于1952年的一部中篇小说,也是作者生前发表的最后一部小说。小说问世几十年来,很多读者和评论家都从基督教象征主义的角度解读它,甚至有一段短暂的时间,牧师们的布道也围绕着这个故事展开。但是用海明威自己的话说就是,“我试图描写一个真正的老人,一个真正的孩子,真正的大海,一条真正的鱼和许多真正的鲨鱼。然而,如果我能写得足够逼真的话,它们也能代表许多其他事物。”他认为其中“没有任何象征主义,海就是海,老人就是老人,男孩就是男孩。鱼就是鱼,鲨鱼就是鲨鱼,没有好坏之分……”。在他看来,这是一部“足以让人理解,内容足够丰富,十分复杂但很有意义”的小说。事实上,海明威对主人公桑提亚哥的描写(把他描写成一个精神旅者,希望他能永远留在正确的“道”中)以及对自然界的诸多描述无不处处体现着道教倡导的“对立、和谐、变化”的思想,从头到尾充满着道教意识。因此,本文将从道教的角度解读该作品,阐释道教思想在小说中的体现。

2、道教的主要思想:对立、和谐、变化

老子在《道德经》一书中开宗明义地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道”无名,无形,没有开端,没有结束,不可言,不可知,超然但又无处不在。脆弱、微妙但又威力强大,它包容一切对立的东西,但又是所有东西中的一部分。“山川动植,有道则生;胎卵湿化,离道即亡。无论遐迩高卑、贤愚贵贱,无一不在道中生息。…‘道”就是连续不断的变化与转变,它模模糊糊,十分隐秘,令人费解。它存在于有时间以前,“是生育天地、运行日月、长养万物的始祖,”被称作宇宙之母,是各种存在的源泉。“道”是“无”和“有”的统一。没有任何东西永远是一种东西,每种东西都包含有对立面的种子(seed):暗中有光,静中有动,女性中有男性。真正的真理存在于“道”中。

道教哲学总是和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Richard Wilhelm(一个将《易经》介绍给西方社会的人,1967)认为,“思考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基本事实可以让我们立刻认识到万物的变化。……各种现象的基本特征就是不断变化(dvnamism)……‘变化的反面既不是‘静止也不是‘停止,因为这些都是‘变化的两个方面,‘变化的反面是‘倒退……”。Ben Wilfis(1987)也认为,自然界中季节性的、进化的、物理的和生物的变化是丰富而又富有创造性的过程,整个宇宙总是处于不断的更新中。自然和人类生命总是处于一种活生生的、不断和谐发展的、具有创造性的变化和静止状态中。

在《老人与海》中。海明威为读者勾勒了一幅时而宁静。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时而翻江倒海,力量悬殊的人与自然之间不停抗衡、不断较量的美仑美幻的景象。其中的很多细节描写无不体现了对立、和谐、变化的道教思想。

3、道教思想在《老人与海》中的体现

3.1对立性

《老人与海》描述的世界是二元的,对立的。这种对立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故事本身充满对立和冲突。《老人与海》虽然讲述的是一个原始的渔猎故事,但其深刻的意义却是一个人类与命运不断拼搏与抗争的故事。老渔夫桑提亚哥在周而复始地出海、捕鱼、与鱼搏斗和与自然搏斗的过程中表现出了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虽然他已经有84天没有捕到一条鱼,大家都说他“倒了血霉”(salao),但是他却充满了信心。他对男孩马诺林说,“85是个幸运数字,你愿意看到我拖回一条重达1000磅的鱼吗?”他坚持独自出海。终于在与大马林鱼进行了三天的搏斗,历经坎坷,受尽折磨后战胜了大鱼,但却随即遭遇巨鲨,因此与之又展开了一场令人精疲力竭的较量。最后虽然终因力量悬殊而以失败告终,但其精神却鼓舞着人们像他那样勇往直前地面对生存困境而斗争下去,因为“人不是生来就要被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但就是打不败他”是他的座右铭。在他的眼里,那一望无际的大海就是他与命运和生存搏斗的辽阔战场,在这场搏斗中,他虽不占天时地利人和,却凭借一叶小舟,依靠坚忍不拔的意志和毅力,与大自然进行了一场力量悬殊的战斗。

其次。桑提亚哥的内心世界有时是矛盾的。他一生都在与海打交道,捕捉并杀死鱼是他必须做的事情,但当他真的捕到鱼或看到一条鱼即将被更大的鱼吃掉时又有些不舍。例如,当他想到马林鱼时,他说“我不知道他有没有什麽计划或者他是不是像我一样绝望。”后来在鲨鱼攻击马林鱼时,他又想,“如果他能自由地游泳,他会对鲨鱼发起怎样的攻击?”有时他甚至会很矛盾地想,“我真希望我能喂鱼。他是我的兄弟,但是我必须杀死他,而且要做到这点,我必须保持强壮。”

再次,海明威在小说中设立了一种对称与互补的模式,即所有生活在海上的人(包括桑提亚哥在内)都有其目的和理由生活在海上以及做他们正在做的一切。桑提亚哥就读懂了海洋生物的各种行为。小说中写道,“老人可以看见大海豚跟踪拼命逃亡的渔所掀起的微波,它们正在以很快的速度从渔群下方滑过。他想,这是一大群海豚,它们分散得很开,渔群逃走的机会十分渺茫。”随着时间的推移,桑提亚哥想杀死鱼的冲动从外在的言辞变成了水下的实际行动。就在他收起鱼线时他接连说了三句话:“鱼儿,……我会和你在一起直到我死为止。”“鱼儿,……我非常爱你。也很尊重你,但是在天黑前我要杀死你。”“如果它愿意跳跃,我就能杀死它,但它永远呆在水下,那麽我只好永远与它呆在一起。”第一句话是一种大声的威胁,或更准确地说,是一种承诺:第二句话又是一种威胁,但表现出了耐力上的平等和相互尊重:最后一句话更加隐晦,增强了他与大海之间的联系。一根鱼线将桑提亚哥与马林鱼连在了一起,二者可以说是古代阴阳的具体表现:桑提亚哥在水上,马林鱼在水中,由一根鱼线连接起来。争斗也是在平等的两者之间展开的:“我是一个疲惫的老人,但是我杀死了这条鱼~我的兄弟。”

此外,尽管很多天没有捕到鱼了,但桑提亚哥仍然充满信心,做事仍然追求精确。他想,“我要将钓丝放在准确的位置,只是我没有运气。谁知道呢?也许就在今天,每一天都是新的一天,幸运当然更好,但我宁愿精确(exact),这样当运气来到时你就做好了准备。”为此。他把“一个鱼食送下四十英寸的深处,第二个鱼食送下七十五英寸的深处,第三个和第四个鱼食分别送到了大海下面一百英寸和一百二十五

英寸的地方去了”。由于海明威从不随意使用这样的叙述,因此我们无法知道桑提亚哥有过多少次如此精确的动作,但他那不断反复的有序动作体现了他的内心世界以及尽力使外部现实与内心世界一致的努力。

在霉运中有好运气出现,在死亡过程中也可能存在生命。桑提亚哥利用这一体现道教思想的哲学观熬过了他的那段霉运期。当他反思自己与各种海洋生物的联系时。他想到了海龟的心脏:“……海龟在被宰杀之后,其心脏还可以跳动数小时,……我也有这样的心脏,我的脚和手就如同它们的脚和手。”这一描写充分体现了道教提倡的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以及人、海、天合一的境界。始终贯穿于整个作品的大海永恒无限,神秘莫测。老人与自然从物我相亲达到了物我相忘的境地。从而极好地衬托了老人的性格与精神。

桑提亚哥的道路,或他的“道”,就是海洋本身:他的所有动作都是他对周围环境做出的直接反应,因此是“正确”的反应;他在海上的逗留,从本质上讲,并非商业行为,因为我们从未见他真正贫穷过。如果说开篇时“倒血霉”是件丢脸的事,那麽到结尾处同一个词已经成了桑提亚哥几乎不予理睬的价值体系的一部分。

3.2和谐性

海明威是一位描写人及描绘大自然的高手。《老人与海》将老人、自然与人扭结在一起,深刻挖掘了人与自然这一重大主题。老人在“桃花园”仙境般的大自然中过着古朴纯真的生活。恬淡而自然。他的力量从与大自然的对立中得到展示。他的精神在这种对立中得到升华,他的外在形象在与大自然的接触中与它融为了一体:“老头儿后颈上凝聚了深刻的皱纹,显得又瘦又憔悴。两边脸上长着褐色的疙瘩,那是太阳在热带海面上的反光晒成的肉瘤。疙瘩顺着脸的两边蔓延下去。因为老在用绳拉大鱼的缘故,两只手都留下了皱痕很深的伤疤,……那些疤痕年深日久,变得像没有鱼的沙漠里腐蚀的地方一样了。”“……那双眼啊。跟海水一样蓝,是愉快的,毫不沮丧的。”我们不知道,也不需要知道老人已捕了多长时间的鱼,我们只需明白,他的前期生活都是在为后来的马林鱼做准备:“也许我不该做个渔夫,但那又是生来就该做的。”

自然界的变化与老人情绪的变化是协调的,与老人捕鱼的进展是相巧合的。太阳升起时,鱼蠢蠢欲动,老人满心欢喜地等待着;正午,鱼开始剧烈挣扎。老人也焦躁不安:傍晚时分,夕阳西下。鱼稍稍安静,老人也得以歇息。

此外。作者以大海之色为底色。选择白云、雪峰来与之形成强烈的对比,以富有生气的绿色海岸,淡青色的小山做大海的边线,以色彩斑斓的光柱做大海的中心色彩,加上月亮的倒影、鸟儿的飞翔、老鹰的盘旋,构成了一幅脱俗的捕鱼图。这样优美的捕鱼环境与老人捕鱼的艰难格调形成了和谐、完美的统一。显示出老人刚中有柔。柔中有刚的性格特征。

3.3变化性

万事万物都在不断变化之中,这是亘古不变的事实。桑提亚哥在整个捕鱼过程中一直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一方面他接受世间万物的存在:在与鱼打交道时他虽然有时会诅咒,击打,甚至猛砍,但并没有因鲨鱼为鲨鱼或因鲨鱼的行为而指责它;另一方面,他毫无怨言地接受着发生的一切。他说。“现在糟糕的时候即将到来,老头儿,不要多想,顺着这条路走下去,事情来了就要勇敢接受”。正因如此,当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捕到的马林鱼被鲨鱼吃掉时,他没有哭泣,他“只顾驾船。他只注意到。现在没有了沉重的负担,他的小快艇驾起来很轻便。他想,她很好。除了舵柄以外。她没有受到任何损坏,而舵柄换一个就是。”他就这样驾着他的小快艇轻轻地航行着,驶向自己的家乡:他就这样继续做着他的狮子梦(lion dream)。继续追求他的人生目标。捕到马林鱼这一事实使他再次确信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自己是个真正的渔夫。从此以后,他的生活方式虽不会发生重大改变,但他已断掉了自己的倒霉链。

在《老人与海》中,道教思想不仅仅体现在“对立、和谐、变化”三个方面,故事开始时有关老人没有食欲的描述也很好地体现了道教思想…腾空“容器”。众所周知,在道教的葬礼仪式上,参加者在仪式举行前需禁食。“禁食”代表“通道”(passage),即这个封闭的“宇宙”中的一段旅程。在这个“宇宙”中一个人可以通过完成一个又一个的循环积聚超越宇宙的力量:而且。孔子把“禁食”看作是在真正注意“道”之前必须做的一件事:“集中你的意志力;不要用耳朵听,要用心来听:不要用心来听,要用气(oh'i/life-energies)来听;气是空的,对所有的存在物都会作出反应:道就存在于‘空,‘空就是‘心的禁食(fast of the heart)”。桑提亚哥没有胃口,而且对小男孩撒谎,不愿意接受他的食物。他这样做的目的实际上就是在清除内在的物质的东西,以接受精神的考验。

4、结束语

如果我们把《老人与海》仅仅看成是一个成功/失败的故事,看成一个简单的情节小说,并将“成功”定义为对其它事物的控制或金钱的交换。那麽失去马林鱼。桑提亚哥就是失败者,但是该小说的真正意义并不只是存在于叙述的表面文字中,而且存在于小说构成的一个整体意象之中。它讲述的虽然只是一个老人打鱼的简单故事,但它孕含和意味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它是人对厄运的宣战,是永恒对有限的宣战,在这种搏斗中,人才真正显示出自己的价值和尊严。因此,从人的精神、从人的自信自尊,从人勇于和命运作竭尽全力的抗争来说,桑提亚哥是胜利者。

事实上。如果走出“英雄,牺牲,成功肤败”的二分法,从道教的角度解读这部小说,我们就会体会到海明威关于人与自然的观念,即自然法则是人类力量不可抗拒的,人类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却不能征服自然。《老人与海》只是一部有关海的老人的故事,有关一个本身就是海的老人的故事,他的所作所为都是无可指责的。

猜你喜欢
道教和谐变化
从9到3的变化
这五年的变化
西夏道教补议
试论《水浒传》的道教思想
新课改下如何建立高效和有效的高中体育课堂教学
构建社会主义新型和谐劳动关系实证研究
对班主任管理的几点看法
鸟的变化系列
近现代温州道教的组织性
道教“师道”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