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留里卡”和“礼炮”看俄罗斯航空工业发展新思维

2009-03-02 09:33
现代兵器 2009年2期
关键词:礼炮航空工业战斗机

刘 杨

近年来,中国与俄罗斯在军用与民用航空领域的合作日益扩大与加强,两国军工合作方式也正从单一的武器销售与购买向合作共同研发的方向转变。2005年底,俄罗斯国防产品出口公司与中国签署了出口100台由俄罗斯著名航空发动机制造骨干企业之一——“礼炮”公司生产的AL-31FN改进型推力矢量发动机的合同,合同总价值3亿美元。该型发动机将安装在中国新型战斗机上。这也成为俄罗斯国防产品出口公司在2005年里最大的一笔武器出口交易。而2006年11月2日第6届珠海航展新闻发布会上,“礼炮”公司正式宣布将与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公司合作,在中国建立合资企业,研发和生产新型航空发动机,并为中国空军战斗机提供发动机升级和民用支线客机发动机设计制造技术。这标志着中俄两国在航空技术上的合作已经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台阶。

从我国当前航空工业发展来看,掌握先进航空发动机开发与制造技术是提高国防力量与装备水平的重要一环。正如俄罗斯军备问题专家皮亚图什金所言,成立合资企业是中国获取俄罗斯先进航空发动机制造技术的一个捷径。而对于俄罗斯来说,中国市场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两国在航空乃至军工领域的合作前景无疑示十分广阔。

两国在航空领域的深入合作,显著折射出俄罗斯航空工业发展思路的转变和诸多俄罗斯航空制造企业的生存、变革与发展之道。而谈到AL-31FN发动机和俄罗斯“礼炮”公司,也就不得不提到俄罗斯著名的航空发动机生产制造企业——“留里卡-土星”生产制造联合企业。那么,二者之间有何联系,目前发展状况如何,以其为代表的俄罗斯航空工业未来又将何去何从?笔者将与读者作简要探讨。

历史渊源

作为中俄这次合作的主角之一,俄罗斯“礼炮”公司的历史要追溯到上个世纪初。早在1912年,俄罗斯历史上第一家航空发动机制造公司——俄国格洛姆工厂在莫斯科成立,同年开始制造活塞式飞机发动机。1916年,俄国雷诺汽车工厂在罗宾斯克成立。1924年,雷诺汽车工厂开始转向飞机发动机的设计工作,1928年开始正式批量生产。上述两个工厂也就成为现在“礼炮”公司与“留里卡-土星”联合企业的前身。上世纪30年代,格洛姆工厂更名为“伏龙芝第24号工厂”。在总设计师A·M·米库林的领导下,伏龙芝第24号工厂为前苏联第一架重型轰炸机TB-3设计制造了发动机。这一时期雷诺工厂也有很大成果,М-100、 М-103、М-105以及М-105PF发动机相继研制成功,后者成功应用于雅克-3战斗机上。

战后,两家工厂同时开始喷气式发动机的研究、制造。前苏联著名的航空发动机设计师,被誉为“俄罗斯喷气发动机之父”的A·M·留里卡成功地为苏-11截击机和伊尔-22轰炸机研制了TR-1涡喷发动机,设计师V·Ya·克里莫夫的设计团队更是为著名的米格-15、米格-17战斗机和伊尔-28前线轰炸机研制了VK-1涡喷发动机,两家工厂同时承担这两种发动机的生产任务。1946年3月,留里卡发动机制造工厂和留里卡发动机设计局成立,第一任总设计师为A·M·留里卡。

1957年,第45号工厂在留里卡的领导下成功为苏-7战斗轰炸机和苏-9战斗截击机研制AL-7F-1 涡喷发动机。1963年,以第45号工厂为基础的“礼炮”发动机工厂在莫斯科正式成立,开始生产AL-7F-1涡喷发动机。安装AL-7F-1涡喷发动机的苏-7B战斗轰炸机最大飞行时速高达2140公里,一时间轰动全球。1965年,“礼炮”工厂的总设计师S·K·图曼斯基主持设计完成了R15B-300发动机,该发动机成功应用于米格-25高速截击/侦察机上。

留里卡发动机制造工厂在这一时期的成果以民用航空发动机为主,曾相继为图-144D超音速客机设计了RD36-51发动机,以及为伊尔-76运输机和伊尔-62M客机设计了D30KP发动机,后者的生产更是成为俄罗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发动机生产计划。留里卡还设计了AP-34-1涡桨发动机,用于多功能轻型飞机和直升机,并开发了一系列供地面发电用涡喷发动机组。

1972年,著名的AL-21F发动机设计成功,随即在苏-17、苏-20战斗轰炸机、苏-24前线轰炸机和米格-23前线战斗机上得到采用。两家工厂都参与生产制造,留里卡工厂的第三代涡喷发动机AP-21F-3也在上述机型上得到应用。1984年,“礼炮”开始为当时世界上最优秀的战斗机之一——苏-27设计制造AL-31F发动机,苏-33和苏-35也随之采用了这种发动机,总设计师留里卡也成为这个航空史上最杰出的发动机设计项目中的关键人物。

20世纪末,两家俄罗斯最重要的航空工业企业相继发生重大变革。1988年,“礼炮”工厂与位于今乌克兰扎布罗热市的AO SiCH发动机工厂和位于乌法市的AO UMPO工厂合并,成立组建俄联邦直属莫斯科“礼炮”机械制造联合企业,即今天我们常称的“礼炮”公司。留里卡设计局也于1982年改组为“留里卡-土星”联合企业。1997年,罗宾斯克发动机设计局与罗宾斯克发动机联合公司合并。次年,博日斯基机械制造工厂也参与合并。到2001年,实力强大的罗宾斯克发动机联合公司与“留里卡-土星”联合企业完成了最终的合并,组建当今俄罗斯最具实力的航空发动机设计制造企业——俄联邦直属“留里卡-土星”科研生产联合企业。

发展现状

在俄罗斯庞大的航空工业体系中,除“礼炮”和“留里卡”外,还包括以彼尔姆航空发动机设计局为核心的AVIADVIGATEL联合公司、SOYUZ航空发动机研发生产联合体等航空发动机生产企业。这些发动机设计局具备从发动机的概念设计、雏型件、研发到零部件制造、组装和测试等全套技术能力,规模相当庞大。“礼炮”和“留里卡”更是从开发设计到终端制造的最具垂直整合实力的航空发动机工业集团。从两者的发展轨迹来看,在前苏联计划经济时期,这类公司和设计局由前苏联政府统一分配研发和生产计划,与之后俄罗斯航空发动机公司漫长的发展道路存在着诸多共同点,同时也保持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在航空发动机的研发制造上齐头并进,为前苏联乃至俄罗斯航空工业的发展贡献甚大。

随着上世纪90年代前苏联解体,俄罗斯经济出现显著下滑,军事工业急剧萎缩,许多传统的军工企业纷纷倒闭,导致俄军事实力呈明显下降之势。为了在不利的市场局面下开拓生存空间,俄罗斯各航空工业企业选择了两个主要的发展策略,首先如前文所述,以整合优势资源为目的的合并重组,其次与国外厂商如普·惠、通用、罗·罗等合作,在俄罗斯国内军机市场和国际航空工业市场上逐渐出现了相互竞争的态势,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当今俄罗斯国防工业的发展现状。

以“留里卡-土星”科研生产联合企业为例,由于同时具备非凡的科研和生产制造能力,该公司目前正积极发展与美、英、法、中及拉美等国主要航空工业公司的合作关系,已与美国湾流公司、瑞士ABB等公司建立了合资关系企业,其目的是继续进行第五代战斗机发动机的开发,这在俄罗斯国防工业发展中是一个全新的变化。当前,“留里卡-土星”公司主要负责AL-31F发动机的生产和维护。由于AL-31F发动机存在推重比和启动海拔高度偏低的问题,“留里卡-土星”公司还把相当一部分精力放在该发动机的改进上,因此成为俄罗斯首屈一指的先进航空发动机设计、制造、保养和维修集团公司。

“礼炮”公司方面,为了加强自身的设计实力,于2001年成立自己的发动机设计局,从而成功跻身以增加推力为主要目的的AL-31F-M1发动机的改进项目中,2002年更是参与了以AL-31FP为基础、推力达14.5吨的新一代AL-41F发动机的开发计划。目前,“礼炮”公司主要负责AL-31F/FN/FP和AL-55发动机的生产和维护,以及AL-21F(现主要用于苏-22截击机)和R-15B-300发动机(现主要用于米格-25战斗机)的维修。拥有5000多名专业技术专家的“礼炮”公司已经成为当今俄罗斯规模最大的航空发动机生产制造企业。

趋势综述

据统计,目前俄罗斯国内从事航空发动机生产制造的企业已达33家之多。相比之下,英、法等西方国家仅有数家,俄罗斯航空工业的内部竞争程度可见一斑,许多在传统意义上具备一定优势的大型制造公司和工厂正在激烈的竞争中丧失自身优势。在俄罗斯传统航空工业变革和振兴过程中,俄罗斯政府功不可没。近年来,俄罗斯国防预算有所增加,但是俄罗斯政府并没有将大量财政资源投入到国防工业的建设方面,而是致力于国防工业体系的调整上。按“留里卡-土星”科研生产联合企业总裁尤里·拉斯托什金的话来说,“只有合并建立大型的联合公司,才能形成强大的科研生产能力,才能强化俄罗斯在国际航空工业中的优势地位”。俄罗斯副总理伊利亚·克列巴诺夫指出,俄罗斯从2001年就开始了一项长期的国防工业调整计划,在未来5年时间里创建垂直综合结构,从目前国内1700家国防工业企业中保留400到500家,以避免武器系统的重复开发情况,增强优势项目的实力。“礼炮”和“留里卡”这两家俄联邦直属联合企业正是通过这种不断合并和重组,方能形成今天的强大实力。

另一方面,当今俄罗斯空军正分阶段对现有苏-27战斗机进行发动机改进,以此提高作战能力。这显然与美国新一代战斗机的开发思想大相径庭。俄美两国在同时面对21世纪未来空战新环境的局面下,美国选择了研发第4代先进战机,俄罗斯则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选择对仍存在改进空间的现役先进战机进行潜力挖掘,以提高发动机动力性能为主要目标,增大发动机风扇流量和改善燃烧室燃烧质量、采用高增压比、高涡轮前温度和低涵道比等措施,实现战斗机作战性能的全面提升。

“礼炮”公司与我国航空工业公司的合作,则体现了俄中两国航空工业开展国际合作的共同愿望。印度也已经与俄方开展合作,计划共同将AL-31FN发动机改装成单发型以供其LCA战斗机使用,未来还有可能授权中、印等国自主制造AL-31F系列发动机。2006年11月初俄罗斯军方代表团访问中国时,双方还就大型货机的共同开发生产进行磋商。显然,俄罗斯航空工业的另一个发展重点就放在军民两用航空领域的国际合作上。俄政府也鼓励俄军工企业进行海外投资以增加收入,国际市场上武器系统的升级和维修也有助于国内生产线和技术的维持,对俄军武器装备水平的提升也大有裨益。毫无疑问,俄罗斯大型航空工业联合企业将在BAE系统公司、欧洲航空防务和航天公司、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以及波音公司等实力强大的世界军工企业的挑战下,在未来国防工业的发展和国际防务合作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编辑/一翔)

猜你喜欢
礼炮航空工业战斗机
EF2000台风战斗机
山西制造建党100周年礼炮实现“零污染”
摄影
An Analysis of Daisy Buchanan in The Great Gatsby
新年礼炮
永不消逝的礼炮声
1949:开国大典前后的毛泽东(三)
联合攻击战斗机(JSF)
国产FBC-1战斗机
纪念新中国航空工业创建五十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