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浊酒”一词的出处

2009-03-02 06:04江亚丽
读与写·教育教学版 2009年12期
关键词:丹砂葛洪化用

江亚丽

摘要:“浊酒”一词,虽然嵇康最早使用,但使这个词真正出名并不断为后人引用的是陶渊明。本文就“浊酒”一词的出处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浊酒陶渊明人格象征

中图分类号:1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09)12—0064—01

在我国古代和近现代诗文中,常出现“浊酒”一词,如大家熟悉的杜甫《登高》“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范仲淹《渔家傲》“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杨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吴敬梓《儒林外史》“浊酒三杯沈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秋瑾《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浊酒不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李叔同

《送别》“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等。那么这个词究竟出自何处呢?

最早使用“浊酒”一词的是嵇康,他在《与山巨源绝交书》中有这样一段话:“今但愿守陋巷,教养子孙;时与亲旧叙阔,陈说平生。浊酒一杯,弹琴一曲,志愿毕矣”,这里的“浊酒”与颜回的“箪食瓢饮”一样,都代表着简单甚而简陋的物质生活,但真正的君子能安然处之并怡然自乐。虽然嵇康最早使用此词,但使这个词真正出名并不断为后人引用的是陶渊明。

晋宋之际的诗人陶渊明在人格上继承了阮籍、嵇康等人的传统,他41岁时毅然辞官归隐,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被推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一生嗜酒,在其诗文中多次用到“浊酒”一词,如《时运其四》“清琴横床,浊酒半壶,黄唐莫逮,慨独在余”、《饮酒十九》“虽无挥金事,浊酒聊可恃”、《己酉岁九月九日》“何以称我情,浊酒且自陶”。陶渊明辞官回乡一直过着贫困的田园生活。在“时人谓之实录”的自传性质的《五柳先生传》中描写自己的生活状况是“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但他“晏如也”,表现出安贫乐道的精神愉悦。陶渊明成为后来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可以说“浊酒且自陶”是陶渊明的形象特征之一。

齐梁诗人江淹就已经注意到陶诗中这一有代表性的词语“浊酒”。在其代表作之一的《杂体诗三十首》中,有一首拟陶诗《陶征君潜田居》,“种苗在东皋,苗生满阡陌。虽有荷锄倦,浊酒聊自适。日暮巾柴车,路闇光已夕。归人望烟火,稚子候檐隙。问君亦何为?百年会有役。但愿桑麻成,蚕月得纺绩。素心正如此,开迳望三益”。此诗多处化用陶诗文中的词语或句子,富有陶渊明田园诗特色,如种苗、东皋、荷锄、浊酒、日暮、巾车,“浊酒聊自适”即陶诗“浊酒且自陶”之意。南宋洪迈著的笔记《容斋随笔·三笔·东坡和陶诗》有这样的记载,“故文通云:‘虽有荷锄倦,浊酒聊自适。正拟其意也。今陶集误编入,东坡据而和之。”因为江文通(江淹)的这首诗和陶诗的风格太相似了,所以当时的《陶渊明集》误编入此诗,苏轼也误认为是陶渊明的诗而写诗唱和。

到了隋唐时期,有越来越多的诗人喜欢陶渊明的诗文,对陶渊明的评价越来越高,有一些诗人也注意到陶诗中的“浊酒”一词。隋唐之际的诗人王绩,一生郁郁不得志,像陶渊明一样,多次退隐田园,以琴酒诗歌自娱。同时代的杜之松在《答王绩书》中把王绩比作陶渊明,称赏他有陶渊明一样的高尚气节,其信云:“敬想结庐人境。植杖山阿,林壑地之所丰,烟霞性之所适,荫丹桂,藉白茅。浊酒一杯,清琴数弄,诚足乐也。此真高士,何谓狂生”,其中的“结庐人境、山阿、林壑、浊酒、清琴”都是陶诗中有代表性的词语,其中的“浊酒一杯,清琴数弄”直接化用陶诗“清琴横床,浊酒半壶”。

中唐大诗人杜甫一生忧国忧民。但内心深处对陶渊明的归田隐居持欣赏态度。他多次在诗中表达自己对陶渊明田园生活的向往,如“鸟雀依茅茨,藩篱带松菊,如行武陵暮,欲问桃源宿”(《赤谷西崦人家》)、“白头厌伴渔人宿,黄帽青鞋归去来”(《发刘郎浦》)。杜甫对陶渊明耿介不阿的人格志趣也是敬佩的,其诗不少词语出自陶诗,或化用其意,或整合其辞,如《投简成华两县诸子》中“南山豆苗早荒秽”是陶诗“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脱胎换骨而来;《暮春题瀼西新赁草屋五首》中“细雨荷锄立”与陶渊明“带月荷锄归”的形象一样美妙。杜甫在一首诗中很明确地把“浊酒”与陶渊明联系在一起,“浊酒寻陶令,丹砂访葛洪”(《奉寄河南韦尹丈人》),为什么要携着“浊酒”去寻陶潜,带着“丹砂”去访葛洪?《晋书·葛洪传》记载:东晋人葛洪年老欲炼丹以求长寿,闻交趾出丹砂,因求为勾漏令。可见一提到“丹砂”就很自然地使人想到葛洪,杜甫在其他诗中对此也多有提及,如“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赠李白》)和“远惭勾漏令,不得问丹砂”(《为农》)。陶渊明和葛洪都是隐士,上一句“浊酒寻陶令”自然是一提到“浊酒”就使人想起陶渊明,可见“浊酒”是陶令形象的标志性词语,就像“丹砂”是葛洪标志性词语一样。杜甫还在其他诗中用到“浊酒”一词,如《绝句漫兴九首》其六“懒慢无堪不出村,呼儿日在掩柴门。苍苔浊酒林中静,碧水春风野外昏”,这首作于在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在成都草堂时期杜甫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这一时期的诗歌较多写闲适的生活情趣,呈现出安静明秀的境界,形成萧散自然的特色。此诗与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二)“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意境相似,同样都是写乡村生活的单纯宁静和作者的身心愉悦。再如《登高》,这是杜甫漂泊夔州时重阳登高所作,陶渊明也有重阳登高之作《己酉岁九月九日》,陶诗前半写万物衰飒凋零之景,后半言人生苦短想借酒浇愁之情,杜甫《登高》中有些句子化用陶诗,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无边落木萧萧下”化用“凄凄风露交……,沓然天界高”“蔓草不复荣,园木空自调”诗意。杜诗末尾“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是对自己贫病交加晚景的感慨,想到陶渊明在悲愁中尚有“浊酒”解愁(陶诗末尾“何以称我情,浊酒且自陶”)而自己却“潦倒新停浊酒杯”,连“浊酒”都不能喝了,何其潦倒啊!

南宋辛弃疾在报国无门的苦闷中。把陶渊明引为知己,他留下的诗词作品中吟咏、提及、引用陶诗文的有60首左右。他的词《水调歌头》(赋松菊堂)首句就是“渊明最爱菊,三径也栽松”,抒发自己对陶渊明的追慕之情。词中“素琴浊酒唤客,端有古人风”,弹“素琴”与饮“浊酒”是陶渊明形象的素描,辛弃疾以此表明自己的人生追求。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浊酒”一词因为陶渊明而有了美好的人格象征,那就是在困境中恬然自安、悠然自得。“浊酒”一词就适合后来失意不通达而追求完美人格的文人们借之以抒怀,因而留下了很多与“浊酒”有关的诗句。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丹砂葛洪化用
百年心迹证丹砂 斗雪寒梅耐岁华——读祖父甘棠诗词旧作有感
贵州丹砂文化的文旅融合开发及可持续发展
文化哲学视阈下丹砂文化内涵解析
多面丹砂
“化”备用素材为写作内容
THE 1,500 YEAR WAR
葛洪扶南之行再考
葛洪《肘后备急方》诊治卒死类急症经验
浅谈楹联创作中的抄袭与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