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假性差生”转化的心理阶段分析

2009-03-03 10:01吴炯岭
内蒙古教育·科研版 2009年1期
关键词:小强假性差生

马 丽 吴炯岭

就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来说,差生一般有三种类型:一是“思维”尚未觉醒的学生;二是“天赋”面纱尚未揭开的学生;三是理解力差和头脑迟钝的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按照教育学、心理学原理和新课改的教育思想来重新审视,前两类“差生”并不能归属为“差生”,只不过他们的潜力和天赋暂时还没有被发现,可以称之为“假性差生”。很多关于转化差生的讨论也是针对该类学生的。那么如何转化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特殊群体,让这些迟开的“花朵”沐浴阳光雨露、健康成长?很多学者认为,让学生取得成功体验是“假性差生”转化的真正契机,即提出了成功体验法在转化差生中的有效性。但对于该法在应用过程中,“假性差生”的心理发展状况讨论较少。为此本文从该视角做了一些讨论,初步认为该类学生在转化过程中,心理状况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一、激进阶段

成功体验法的根本是利用或创造有利条件,让这些“假性差生”有参与教育的机会,并尽量使其获得成功的喜悦体验,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即可称为“晕轮效应”。心理研究发现,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教学实践也告诉我们:成功能使人愉快、自信,具有很好的激励作用;成功所带来的喜悦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强大动力。对于一个长期被冷落和忽视的“假性学生”来说,该种效果尤其明显。例如,学生小强是典型的“假性”差生,聪明但是调皮,不遵守课堂纪律,顶撞老师,不按时完成作业,同学、任课老师都对他意见很大,部分老师同学就采取了不理睬的策略,导致其抱着破罐子破摔的态度对待学习。但这种情况却因一件偶然的事情改观,那是一节《异分母加减》的练习课,老师要求学生根据“1/2+2/3”编一道加法应用题,大部分学生都做了精彩的发言,并且全都沉浸于成功的喜悦之中。老师根据一个学生编的应用题:一批货物,甲运走了1/2吨,乙运走了2/3吨,他们一共运走了多少吨?做了小小改动后,就变为“一批货物,甲运走了1/2,乙运走了2/3,他们一共运走了多少?”几乎是所有的学生都很快地列出了计算方式,并且认为这两道题的解法是一样的,那些优秀学生没有一个人想到这道题本身就不合理,这时小强怯怯(小强的这种胆怯,老师是极少看到的)地发言了:“老师,这样运的话,货物是不够的”。他的话给了老师“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也犹如一记闷雷,让整个教室炸开了锅,“批斗”的话犹如海水一般涌向他。老师鼓励他说出解释后,由衷地赞扬“你的回答真是太精彩了,真像个善言的分析家”。同学们也不约而同地热烈鼓掌,从没有过的真诚。此后,小强在周记中写道:“……当老师喊到我的名字时,我一愣,站起来紧张得两条腿直发抖……没想到老师会当着这么多人表扬我,那时,同学们都羡慕地望着我,我一时高兴得忘记了坐下。……因为这是我从来没有受到过的夸奖呀!我想,今后我肯定不会令老师失望的”。

接着老师发现他以自己特有的一种自豪感推动着较强的学习兴趣。课上坐不住的现象减少了,学习态度端正了许多。

从小强的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出,该阶段学生的荣誉感被激发,自信心得到提升,学生对学习抱有极大的热情,也可以说,一件成功的事在小强的心理上产生了“晕轮效应”。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一个事实,该阶段的热情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即在忽略了所有可能遇到的困难的情况下产生的,这种热情如果不能转化为一种自我教育的习惯,学习态度很快又会恢复到初始状态。根据这时学生呈现出的特有的心理状态,笔者把这一阶段称为“激进阶段”。为此我们要做的就是必须耐心等待哪怕是微小进步时刻的到来,鼓励他,赞扬他。此外,还要让他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维持他的自豪感,进而将这种感情迁移到学习上来。这点我们可从小强那种少见的胆怯到具有强烈的自豪感得到验证,这也使我们想到赏识教育的创始人周弘一段形象的比喻:孩子有一种小乌龟心态。好奇的小乌龟把头从盔甲中伸出来时,如果很安全,它便自由自在地观察着外部世界,一旦有危险情况,头便马上缩回去。如果每次伸出来时遇到的都是危险,久而久之,它便再也不敢把头伸出来了。相反,如果每次伸出来时都是平平安安,久而久之,伸出来的头便不会轻易地缩回去,因为它获得了安全感。也就是说越是孩子不拿手的,我们越要支持他、帮助他、赏识他,让他把刚开始的试探和热情转化成一种习惯、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

二、懈怠阶段

班主任发现小强有恢复到原来状态的端倪。通过多次谈话,了解到由于课程落下太多,学习一段后,便发现了其中的辛苦,不是仅凭热情就能改观的;另外,长期养成的懒散、上课注意力集中不了的不良学习习惯不能一下子改掉,“行为惯性”存在,使其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适应新的要求。再者,就是普遍存在于“假性差生”的矛盾心理,刚开始由于自豪感而激发了学习热情,当迁移到学习上的自豪感开始回落时,又会认为“反正我很差”,感情上容易出现波动,自卑心理不宜消除,“成功体验”给学生带来的心理撞击减小,并且也不能跨越现实的难度。一旦学生发现自己目前的状况较难改变,自信心就会受到打击,有可能导致放弃改变。笔者把这一阶段学生的心理归结为“懈怠阶段”。此时,老师的作用凸显出来,为其制定有效的学习方法和了解其心理起伏是重中之重。

“假性差生”的转化绝非一日之功,该过程是困难和反复的,而这一阶段对于转化的成功是最关键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有效运用为我们帮助这些“假性差生”平稳渡过该阶段提供了依据。

最近发展区理论是由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来的。维果茨基的研究表明: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到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够完成这些任务”。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该理论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为那些“假性差生”制定的学习目标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做到“跳一跳,够得着”,即对差生的要求要适度,要切实细致地了解差生的实际水平,包括知识准备、智力水平、兴趣情绪、性格气质等。在此基础上,确立差生的最近发展区,进行教学。苏霍姆林斯基的做法是:规定差生的作业比一般儿童的作业容易,给予其完成的结果相等的评价。这样就可以保证学生始终沉浸在“成功体验”带来的自信中,让其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另外,“登门槛效应”也可在该阶段“假性差生”的教育中加以巧妙运用。“登门槛效应”是指一个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以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这种现象犹如登门槛时要一级台阶一级台阶地登,这样能更容易更顺利地登上高处。心理学家认为,在一般情况下人们都不愿接受较高较难的要求,因为它费时费力又难以成功,相反,人们却乐于接受较小的、较易完成的要求,在实现了较小的要求后,人们才慢慢地接受较大的要求,这就是“登门槛效应”对人的影响。根据这一效应,老师可对在某个方面落后的学生,先不提太高的要求,而是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和周围的实际情况,提出一个容易实现的较低的目标,让其接受下来后再逐步引导,使其进一步接受更高层次的要求,这样就能使他不断地获得成功的喜悦,“成功体验”才能继续发挥作用。“登门槛效应”蕴涵的是一种教育的理性、教育的智慧。“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不经意处见匠心。比如,我们如果想要小强在数学上有较大的提高,可以先通过小部分的提高来达到最终目的。

总之,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制定适度的预期目标是“成功体验法”发挥功效的保障。要想让“假性差生”不断成功,就要指导他们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奋斗目标系统,既要有令其振奋的远大目标,又要有分阶段的隶属于大目标的分目标,还要有近期的隶属于分目标的小目标,并有完成这些小目标的周安排、日常规定,以形成一个完整的目标系统。这些目标对他们来说既有完成的艰巨性、挑战性,又有完成的可能性、现实性。用这种目标激励效应促使这些假性差生一步一步地朝着既定目标努力奋斗,最后到达成功的彼岸。

三、平稳阶段

一旦学生有了符合自身的目标系统,逐渐提高的要求以及“成功体验”所带来的激励会使学生逐步克服学习中的种种困难,并且可以合理地调节自身与学校的融合,由被动教育转化为自我教育。如小强在实现目标的初始阶段,需要老师的监督和提醒,一段时间后,在不断实现小目标的过程中就会逐渐适应,进入良好的自我教育阶段。此时,学生心理状态稳定,在老师的发展性评价和激励性评价中,会以良好的心态来逐步实现自己的目标。该种状态可用英国萨尔教授提出的“行为惯性”理论加以描述。行为惯性是人之行为的客观规律,从形式上讲,人之行为倾向于有序化;从理性上讲,人之行为倾向于增加福利。即人的行为倾向于确定性、稳定性、连续性和一致性,人们倾向于重复过去曾给自己带来利益或曾令自己感到满意的行为。当小强的学习行为逐渐趋向于有序化,该种状态便具有了稳定性,当小强逐步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他便趋向于自我教育,使自身可以重复得到这一“福利”。至此,小强的学习行为居于一个良性的“行为惯性”模式中,即具有了该模式的三大表征因素:良好的战略架构→有效的目标系统;条理化的程序→有序的学习安排;良性的关系→师生间的相互信任、生生间的互帮互助。

当然,进入平稳期并非万事大吉,平稳期绝非静止期。处于平稳期的学生也会因为一些偶然或必然事件被打破平稳。正确的价值取向、积极的生活态度和面对挫折的不屈不挠的拼搏精神是学生不断进步的根本保证。所以在平稳期还需加强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使其树立远大的理想;进行生活观教育,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有较高的精神追求。面对困难,敢于胜利,勇于胜利,由被动的追求“成功体验”到不断的追求自我挑战。

“让每个学生走向成功”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而教育成功的一个标志就是学生可以进行自我教育,即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只有能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根据德赖库斯的“所有学生都渴望归属感和获得认可”这一研究结果,合理利用“成功体验法”,调动学生内因,使其达到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目的是切实可行的。在此过程中,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成为不可或缺的一环,甚至是该种转换的基本保障。

猜你喜欢
小强假性差生
胰十二指肠上动脉前支假性动脉瘤1例
超声引导下压迫联合瘤腔注射凝血酶治疗医源性假性动脉瘤的临床观察
潘小强
8例血小板假性减少结果分析
管电流对肾囊肿假性强化的影响
差生妈妈的六年艰辛育儿经
让“差生”变好其实很简单
让“差生”在你眼里美起来
小强爬行记
气急败坏 山崩地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