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小学数学教学误区

2009-03-03 10:01周留建
内蒙古教育·科研版 2009年1期
关键词:课例预设图形

周留建

在新课改精神的指引下,如今数学课堂异彩纷呈,高潮迭起。但是笔者在为许多教师个性鲜明、力求创新的教学行为感到欣喜的同时,也为有些教师变着法儿赶潮流而感到忧心忡忡。在努力实现课堂教学“脱胎换骨”的同时,经常不经意地偏离了理性而真实的课堂教学轨道,出现一些浮躁现象,以致影响课程改革的深入健康推进,现就我平时收集的课例进行剖析,与同行商讨。

一、过多的预设“冷落”了必要的生成

课例一:一位教师在教学《找规律》一课时,出示下面三个题目,先找出排列规律,再判断第32个图形是什么?

1.△○□△○□……()

2.○○○□○○○□……()

3.△△△○○△△△○○……()

当学生自己找出规律并说出第32个图形是什么图形时,有一个同学说,如果第一题前面再加一个“□”,第二题前面再加一个“□”,第三题前面再加两个“○”,那它们的规律就与现在不一样了,而且第32个图形也不是刚才的图形了。我们的教师因为课前为学生预设了很多学习内容,所以对这一个生成资源也就一语带过了,并没有让学生再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现代学生具有对自我的崇拜、对理性秩序的蓄意否定、对规则制度刻意颠覆的特点。在教学中,学生既是“对象”、“主体”,更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任何预设放在动态的课堂中,随着学生的变化,都会出现新的问题。教师只有不断地发现问题,调整预设,在预设中实践生成,在生成中优化预设,才能实现预设与生成的统一。笔者认为,这一节课少了师生互动的生机,多了按图索骥的匠气;少了教师智性的魅力,多了强行灌输的“霸气”。所以,当课堂上出现一个生成资源时,我们应及时调整策略,营造出一种师生互动的课堂生态,生发出一个新的教学目标,使教师的智性、耐性与学生的灵性、悟性彼此辉映,那么课堂教学会成为教师与学生不断体验生命律动,实现自我生命价值和意义的过程。

二、张扬自主学习“淹没”了必要的约束

课例二:教师在上完《稍复杂分数乘法应用题》后出示了下面三道题目,让学生做自己最想做的题目,比一比谁做得快。

1. 某工厂上月用煤250吨,本月比上月节约了1/10,节约用煤多少吨?

2. 某工厂上月用煤250吨,本月比上月节约了1/10,本月用煤多少吨?

3. 某工厂上月用煤250吨,本月比上月节约了1/10,两月一共用煤多少吨?

等到集体订正时,许多学生只做了第一道题目,三道题目都坚持做完的只有三个学生,因为学生为了第一个做出来,只挑最简单的题目做。与我们一开始出题目想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有不同发展的自主学习的初衷相违背了。

课程改革强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选择,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于是在现实教学中,部分老师为了尊重学生,突出学生主体,不顾学生的认知水平,不顾知识生成性的规律,一概让学生凭借自己的好恶去选择,盲从学生所谓的“兴趣爱好”,不加引导和要求,说出:你喜欢做哪一道题目就做哪一道题目,你想怎么学就怎么学等话语。使学生陷入主观盲目性,好恶逸劳,遇到一点挫折就畏缩。我们只有把题目的难易程度设置相当的情况下再让学生自选题目来做,那样,就不会出现只找简单的题目做的现象。

三、泛滥的表扬“驱逐”了合理的批评

课例三:在上课前,教者为了提高学生课堂上的发言积极性,于是就对学生说,在这一节课中,我们要大胆发言,发言对了我表扬你,错了我也表扬你,但是如果你不发言我就不表扬你了。结果在课堂上,无论学生回答对与错,都会迎来一阵掌声。课后与之交流,问错了为什么还要表扬,该教师回答这是为他们的创新精神与回答勇气而鼓掌。

一个没有批评和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它将不利于学生完整人格的形成和健康心理的发展,像课例三中,无论学生回答对与错,都受到教师的表扬,这会造成学生模糊的是非观,不清楚什么是该做,什么是不该做。只有激励与惩罚共存,学生才能知道孰是孰非,懂得何可为何不可为,表扬是为学生多一份自信心的动力,而合理的批评可以使学生吃一堑,长一智,不至于重犯。

四、生活化数学“冲淡”了数学化数学

课例四:一位教师在教学百分数的认识时,为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课一开始便播放中央电视台 《幸运52》节目来导入,播放10分钟后还没有导入到新课,学生正沉浸在电视情境中时,教师忽然出示题目,问你想不想到《幸运52》来做客呢,那么请你讨论下面几道题目……这时课堂时间已过去近12分钟了。

目前,数学教学中存在形式化的倾向,即教师在教学中为了“联系生活”而增加许多实际问题背景的内容。为了联系生活而人为创设的情景或脱离学生真实生活,或与数学联系很小,以致喧宾夺主,冲淡了数学的主题。数学化不排斥生活化,但是一味地为了创设生活情境而忽略了数学特有的数学化,就会与课程改革中数学“生活化”实施相违背。我们教学的重点应落在如何寻找恰当的生活素材以充分体现数学的思想、方法和精神上。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思维方式来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用数学思想与方法去理解与掌握这一些知识。

实施新课程的数学课堂必须真实,有效而又充满理想,这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不断反思我们的教学行为,改进我们的教育教学方式与方法。不顾实际、盲目追赶潮流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让我们在平日的数学教学中兼容并蓄,不断扬弃,真正构建出清新自然的小学数学课堂.

猜你喜欢
课例预设图形
花开烂漫——彩墨画瓶花课例
课例
分图形
找图形
问题是预设与生成间的桥
图形变变变
图形配对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只是“看起来很美”——由课例《蒹葭》引发的反思
预设留白 生成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