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应有个性化特色

2009-03-03 10:01王秀华
内蒙古教育·科研版 2009年1期
关键词:会意证明个性化

王秀华

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这样描述他的阅读心得:“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可见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要有自己的独特见解。李镇西老师则强调:“读书要读出作者,读出自己,读出问题。”其中“读出自己”强调的是,在走进作者作品的同时,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得到独特体验。生活中读书的常理是:“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以自己的个性化的授课行为对学生产生影响作用,而学生也完全可以以自己独特的会意来理解所学内容。因此,阅读教学的最高境界应该是有个性化特色。

一、教有个性,如沐春风。

从古代的孔子、闫若璩到近代的叶圣陶、朱自清,从魏书生、钱梦龙到余映潮、胡明道,这些教育家或循循善诱,或穷根问底,或自主训练,或情感激励,无一不是因材施教,尽其性情而发挥,给学生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也给一代又一代的教师树立了楷模,他们在教书育人的同时,也完全展示了自己鲜明的个性特色。由此可见,教师只有根据文本内容,结合自身特长来授课,才能教有特色,让学生如沐春风。

当然,一个语文教师要具有其独特的个性化教学特色绝非一朝一夕之事,这需要教师有扎实的专业素质和文化素质,需要教师善于发现和反思自己教学行为中的长处和短处。你可能没有很出色的某种特长,但你或多或少的与某种或几种特长沾边,我们可以综合自己的长处,形成自己专有的授课特色,这就是语文教师的个性化教学特色。

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每次接触一种新的文体我都能相机诱导,做到教者有意,落实无痕,学生能自然地理解和接受,反馈效果好。

如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文体属新闻,我就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了有关新闻的相关知识。我是这样做的:

为了讲授议论文的相关知识,在九年级上册《敬业与乐业》中我抓住“我征引了儒门、佛门这两段话,不外证明人人都要有正当职业,人人都要不断的劳作。”这句话进行了启发诱导:梁启超的这句话要表达“人人都要有正当职业,人人都要不断的劳作。”为了证明这个看法,他用了儒门、佛门这两段话,请大家看一下这两段话有什么特点?学生从文中找到儒门的话是孔子的名言,而佛门的话是唐朝名僧百丈禅师不做事不吃饭的事例。由此教师加以诱导,在议论文中,为了证明作者对某个问题的看法,可以用名人名言或名人事例来证明。这里作者对某个问题的看法就是论点,用来证明作者看法的名言和事例就是论据,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就是论证。这种引导,能让学生对文体知识清晰明了,印象深刻,也充分发挥了教材就是例子的作用 。

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用自己个性化的讲解,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学生尽可能自己去探索。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如果能交给学生一把把打开阅读之门的钥匙,学生就能登堂入室;在课堂上,学生就会有如沐春风的感觉。

二、学有个性,如鱼得水

衡量语文课的标准是,学生学到了什么?而不是学生得到了什么?每一个学生都是他自己,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全面考虑学生对阅读内容的个性化的了解,允许学生有自己的“会意”。

如在学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文时,有的学生俨然一幅军事家的姿态,能站在长江区域图前生动地讲解作战方案,竟能分析到中路军率先突破安庆到芜湖是为了把敌人的防线拦腰截断,同时这也容易让敌人形成夹击之势,为了不至于让敌人形成左右夹击之势,所以东、西两路大军在敌军可能支援安庆到芜湖时。同时开始渡江,使其自顾不睱无力支援对方。这种个性化解读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产生积极影响。有的学生则模拟电视播音员的方式,播报了这则新闻,在播报的过程中,突出了体现我军的排山倒海之势的语言。注重了对许多气势磅礴,感情色彩鲜明的语言的体会。正因为学生对文本有了个性化的理解,所以才能在所阅读的作品中找到了独特的自己。

在学习《最后一课》时,当学生把“法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读成“汉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时,当学生动情地说到:最后一堂法语课虽然结束了,但法国人民抗击侵略者的行为才刚刚开始时,当学生说我们不要做后悔的小弗郞士时……学生对于作品得到了属于自己的个性化的理解,这种个性化的理解,从思维方法上有独特之处,有强烈的反思意识和创新行为。

总之,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全方位体现个性化特色,教师的教要有个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知识储备,或领悟或联想或筛选或创新,要能得到属于自己的会意,那么,就能在语文学习中做到举一反三,如鱼得水。

猜你喜欢
会意证明个性化
“词字”——合文会意的字体设计研究
获奖证明
判断或证明等差数列、等比数列
坚持个性化的写作
“会意”读书法
新闻的个性化写作
连一连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
以读悟情 以读会意——学会朗读与默读
证明我们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