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有效提问

2009-03-03 10:01赖永辉
内蒙古教育·科研版 2009年1期
关键词:田野思维同学

赖永辉

有效的课堂提问,往往能把学生带入一个奇妙的世界,它既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变“被动”为“主动”的重要“拐棍”,也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方法。那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让小学语文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呢?

一、提问要有益于课时目标的落实

曾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地理老师上课时,校长在后面听课。这位老师抱着地球仪走进教室后,神秘地问学生:“我们教室多了个什么东西?”同学们齐声回答地回答:“校长。”这位教师的本意是让学生回答“地球仪”。情急之下,他又问学生:“校长是东西吗?”学生异口同声:“校长不是东西。”校长气得拂袖而去。在课堂上,老师所提的问题必须围绕教学目标,不能为问而问,脱离课文内容。

有位老师在教学《狐假虎威》时设计了一个问题:出示短文“王小二被日本鬼子抓住了。一个日本军官问:‘小孩,你什么的干活?一个汉奸狗腿子狐假虎威地说:‘皇军问你是干什么的,快说!王小二瞪了狗腿子一眼,不慌不忙地说:‘放牛的!”“大家想一想,文中狐假虎威是什么意思?”这里提问的目标是巩固、运用、迁移。

李吉林老师在情境说话、写话课《萝卜娃娃看到了田野》中,当学生说了田野的景色后,李老师提问:“刚才你们说的都是田野的景色,忘了田野的主人。田野的主人是谁?为什么农民伯伯是田野的主人?”这里的目标是引向事物的另一个方面,开拓思维。

二、提问要有益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了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语文教学在拓展学生的想象力方面具有特殊任务。

例如,教学《飞夺泸定桥》时,在学生了解了泸定桥的险情后,“我提问:既然桥险难夺,红军能不能用别的方法过大渡河呢?你能帮着想想办法吗?”此问题给了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于是他们纷纷献计。有的说可以划船,有的说可以架桥,有的说可以用飞机。可也有一些学生提出反对意见:船不容易找到,即使找到,也载不下几万大军;架桥也不行,因为大渡河水流湍急;飞机更不可能,因为红军根本就没有飞机。我结合学生的不同意见,给学生播放了当时红军飞夺泸定桥的画面,这样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夺桥的意义,也为接下来学生理解红军奋勇夺桥时所表现出的英勇无畏、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作好了铺垫。

例如教学《一夜的工作》一课时,我设计了一个问题:周总理一边审阅一边思考,他可能在想什么呢?大到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小到人民百姓一衣一食,把你想到的写到插图旁边。学生有的写:周总理可能在想,某某地区又受灾了,不知道现在灾民的生活怎么样了?有的写:我们又要与某国建立外交关系了,我一定要把这些文件审阅完,准备明天出席会议用。有的想:今天晚上就是再累,我也一定要把这些文件审阅完。自此学生的发散思维已被充分调动起来了,在发言中,学生充分的感受到周总理为了国家和人民真是鞠躬尽瘁,人物形象立刻在学生的心目中高大、丰满起来。这种发散思维使课堂增添了许多生成和精彩,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多向发展。

三、提问要有益于启发学生质疑

教师和学生是教学统一体,教师给学生质疑的机会是教育民主化的体现。布鲁纳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问题,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提问的空间和氛围,变学生作答为教师作答或进行集体研讨后再予以归纳。要让学生亲自参与收集、分析信息,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并以主动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课堂提问不仅是老师的行为,更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他们积极思维,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提问中来。只有这样,课堂提问才能由老师的单方行为真正变为师生的共同行为,才能真正发挥应有的功效。

例如:教学《西门豹》一课,在第一教课快结束时,我提问:“课文学完了,你还有什么疑问吗?”(学生思索片刻后,纷纷举手)。

有学生说:“老师我还是不明白,西门豹为什么不直接把巫婆抓起来杀了?”(他刚说完,座位上的学生有的哄堂大笑;有的说“我知道,我知道”)。

老师追问:“有同学已经明白这个问题了吗?(全班除了提出问题的学生和个别学生外,其他学生都举起了小手)。这么多同学都明白了,还有疑问的同学可以在课后向这些同学请教。好吗?还有其他问题吗?”

又有学生站起来说:“课文前面说邺这个地方人烟稀少,但后面怎么又写‘到了河伯娶妇的日子,漳河边上站满了人?”(许多学生都纷纷点头,表示同意)。

老师见这问题不是课文重点,但大多数学生有疑,就点拨说:“同学们,我们学校只有几百人是不是太少了?但要是这几百人都挤到我们班级里,你还会觉得少吗?”(学生们一下子明白了文中作者所表达的意思并不是自相

矛盾,而是不同的语境理解的不同)。

四、提问要有益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激发思维,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因此,课堂提问,问题涉及要讲究发问方式,改变提问角度,使问题提得巧,发人深思,要力求新颖,讲求新意,切忌问题平平淡淡,老调重弹。

例如:在讲《苏州园林》时,教师导入新课时可以这样设计问题:同学们,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美在山水,苏州美在园林,苏州园林有什么特点呢?它美在何处呢?请同学们默读《苏州园林》之后,回答老师的问题。”这样的设疑导入,既创设了问题的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又使问题的指向性非常明确,调了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远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课堂上,一个经过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往往能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观念,才能在实践中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让课堂风生水起。

猜你喜欢
田野思维同学
希望的田野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在希望的田野上担当作为
在希望的田野上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