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人民的选择

2009-03-13 05:11贾长勤
学理论·下 2009年1期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贾长勤

摘要:本文通过对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的详尽分析,闡释了人民是历史的主人、人民是决定历史发展方向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关键词:历史前进的方向;人民的选择;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图分类号:B038 文献标志码:A

一、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人民的选择

是英雄创造历史,还是奴隶们创造历史?这个问题毛泽东同志已做出正确的回答: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人民是历史的主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当一个政权,一种社会制度,不能更好地改善广大劳动人民的生存条件和生活质量,它就得不到人民的拥护,那么,它终究会被新的政权和社会制度所代替。也就是说,历史是人民的选择,历史前进的方向是由人民决定的;而英雄的历史作用就是要顺乎民意,对历史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后,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联合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推翻了满清政府的封建统治。然而,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背信弃义,走上了封建复辟的道路。从此,中国进入了近四十年的战乱时期。以共产党为代表的劳动者阶级、以国民党为代表的资产阶级、以北洋军阀为代表的封建复辟势力以及入侵中国的日本帝国主义等四大政治力量,为了争夺国家的最高权力,展开了殊死的决战。

1912~1922年,以孙中山为首的国民党,为反对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建立民主共和政体的国家,发动了讨袁战争和护法战争,但均告失败。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给中国革命带来了曙光。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1924~1927年),即北伐战争:第一次北伐战争(1924~1927年)国共两党联合讨伐北洋军阀,直系军阀被消灭;第二次北伐战争(1928年4~6月)国民革命军打败了奉系军阀,奉军于1928年12月29日宣布东北易帜,北洋军阀在中国的统治至此结束。

第一次国共战争时期(1927~1937年),即十年内战:1927年4月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叛变革命,把矛头对准共产党,向解放区大举进攻,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浴血奋战,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大规模围剿。

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1937~1945年),即抗日战争:国共两党联合抗战,历经八年抗日战争,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

第二次国共战争时期(1945~1949年),即解放战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以势如破竹之势打垮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八百万军队。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终于推翻了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毛泽东同志说:“这是值得庆祝的,因为这是人民的胜利。”

(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949年10月1日以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当家作主的中国人民从苏联人民创建的社会主义国家看到了未来的希望,毅然选择了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主义制度。自1951年,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开始进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951年12月到1956年底,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三阶段后基本完成,全国加入合作社的农户达96.3%;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1953年11月开始至1956年底结束,全国90%以上的手工业者加入了合作社;从1954年至1956年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形式,采取“和平赎买”的政策,逐步将其改造成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经过短短几年的时间,我国就实现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顺利地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极大地促进了工、农、商业的社会变革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毛泽东同志指出:“农业和手工业由个体的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私营工商业由资本主义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所有制,必然使生产力大大地获得解放。这样就为大大地发展工业和农业的生产创造了社会条件”。从此,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始步入了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

二、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人民的选择

1956~1976年,二十年的社会主义的实践证明,单一公有制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虽然消灭了剥削,但由于分配上的平均主义,所以难以激发劳动者的工作热情,从而直接影响了生产效率的提高,致使社会生产力发展缓慢。建国28年来,中国的贫穷面貌一直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但人们没有忘记旧中国单一私有制的经济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人们不再愿意回到旧社会。那么,中国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人民才能摆脱贫困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呢?这是关系到中国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中国人民必须做出自己的选择。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

1978年11月24日,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冒着“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危险按下手印,签下了分田到户的秘密协议,把属于集体的土地承包到农户,承包农户将收获的农产品按承包合同规定,“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全是自己的”。随后,安徽省凤阳县的其他一些乡村、安徽省肥西县的部分地区、四川省的一些地区,也先后搞起了名称各异的承包责任制。

农村出现的土地承包的农民自发行为,很快得到了邓小平同志的支持,1980 年4、5月份,邓小平同志两次就农村政策问题同中央负责人谈话,他说:“安徽肥西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包产到户,增产幅度很大。······ “土地承包给个人不会影响我国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从此,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命名的中国农村改革如雨后春笋在全国普遍展开。1982年1月1日的中共中央“一号文件”,肯定了农村的各种形式的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农村的经济体制,突破了“一大二公”、“大锅饭”的人民公社的旧体制。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进一步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在1978~1985年间,粮食连年大丰收,增幅达到建国以来的最高峰,一举解决了中国几千年没有解决的温饱问题,使中国农村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1998年4月,新修订的《土地管理法》首次将农村承包30年不变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为稳定农村经济制度、提高农民的积极性提供了法律的保障。2008年10月12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并允许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承包责任制在农业经济发展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那么承包责任制是否适用于工业经济的发展呢?1988年2月27日,国务院颁布了《工业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暂行条例》,承包责任制在农业经济发展中取得的成功经验,迅速在工业企业中得到了推广 。随着企业改革的逐步深入,企业的自主权也逐步增强。对企业实行的承包制,使企业拥有了经营权,实现了大锅饭向小锅饭的转变;对价格体制进行的改革,使企业拥有了产品的交易权,实现了计划经济(计划价格)向市场经济(自由价格)的转变;对企业实行的股份制改造,把所有权部分交给了企业,实现了单一所有制向混合所有制的转变。1998年中央撤销了政府中所有的工业管理部门,政府不再管理企业,使企业真正成为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的经济实体。至此,一个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基本建立。

1978~2008年,以邓小平为首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按照人民的意愿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经过30年的艰苦探索,实现了经济改革的软着陆。经济体制改革战略措施的实施,使中国的经济发展一步一个台阶,30多年来中国的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民的生活大幅度提高。今天,中国人民正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参考文献:

[1]章开沅,林增平.辛亥革命史(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80:1981.

[2]丁守和.从五四启蒙运动到马克思主义传播[M].三联书店,1979.

[3]黄修荣.国民革命史[M].重庆出版社,1992.

[4]林代昭等.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史[M].重庆出版社,1988.

[5]李侃.中国近代史[M].中华书局,1994.

[6]王桧林.中国现代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7]田克勤.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8]中央保先教育办公室编.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读本[M].党建读物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王丽君)

猜你喜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对苏联生态建设的超越
中国政治发展的历史逻辑揭示中国模式的政治图谱
党为何始终高度重视核心问题
当代青年的“小目标”,该如何实现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百年发展趋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梦关系探究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工作发展方向
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途径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
试论形势与政策课程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