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士骧与李鸿章

2009-03-13 05:11王泽京王武志
学理论·下 2009年1期
关键词:幕府李鸿章

王泽京 王武志

摘要:杨士骧和李鸿章有过一段不寻常的关系。李鸿章任两广总督时招杨士骧入幕,庚子年杨士骧随李鸿章进京议和,参与机密,大显身手,在和议中出力颇多,成为李鸿章的得力助手,从而受到李鸿章的赏识和提拔。李鸿章死后,杨士骧仍不忘李鸿章对他的知遇之恩。

关键词:杨士骧;李鸿章;幕府;和议

中图分类号:K82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9)02—54—02

杨士骧(1860~1909)是我国近代著名人物,字萍石,号莲府(莲甫),安徽泗州人,祖父杨殿邦,官至漕运总督。“祖官至漕督,父未仕,十三而孤”[1]。此后杨家走向衰落,生活日趋窘迫。杨士骧学习非常勤奋,“勤苛自刻殊甚,父丧甫毕,第一人入学为诸生”[2](P916-917) 。光绪十二年(1886年)中丙戌科进士(同科进士共319名,他列二甲第22位,他和民国大总统徐世昌是同年,徐世昌排在二甲第55位)。[3]接着,杨士骧被选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保道员,庚子年议和时任直隶通永道,此后历官直隶按察使、江西布政使、山东巡抚。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署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次年实授。

从庚子年(1900年)至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短短七八年时间,杨士骧演绎了从一个普通僚属到朝中一品大员蜕变的传奇,尤其是其最后两个职务的前任,一个是大名鼎鼎的李鸿章,另一个是权倾一时的袁世凯,“杨士骧接替他们的位置,可见他当时地位的重要”[4]。其实杨士骧能取得如此显位,最初还得从李鸿章的赏识、提拔谈起。本文拟从杨士骧入李幕,李鸿章重用、提拔杨士骧,以及杨士骧缅怀李鸿章几个方面对杨李二人的关系做一述评。

一、李幕干将

李鸿章(1823-1901),字少荃,安徽合肥人,出身封建官僚家庭。其父李文安曾任刑部郎中、道光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先后任江苏巡抚、两江总督、湖广总督、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等职,掌管清廷外交、军事、经济大权,权倾一时。梁启超为李鸿章作传说:“四十年来,中国大事几无一不与李鸿章有关系” [5]。

杨士骧在翰林院任编修时,因母亲过世回籍守制,之后杨士骧和其五弟杨士琦皆投入两广总督李瀚章(李鸿章之兄)幕府,杨士骧遇事不畏缩、敢作敢为,“李勤恪公督两粤,辟公自助,公勇于当事” [2](P917),所以杨士骧很受李瀚章器重。甲午战争失败后,李鸿章声名狼藉,一度失势,其兄瀚章也被开缺。庚子年,李鸿章受任两广总督,他以前幕友大多失散,闻知杨氏兄弟熟悉广东情形,便把他俩招入幕下。1900年清廷授命李鸿章进京与西方列强议和,杨士骧及其五弟杨士琦随同赴京,深受李鴻章信任,许多议和大事杨士骧都参与其中,他对和议贡献很大。“杨氏兄弟同到北京参与机密,杨士骧出身翰林,小楷颇工,所有重要奏章都由他誊写”[7]。李鸿章受命议和之前,即已有病在身,议和期间病情更趋严重,其间杨士骧出力颇多。“李鸿章在和约尚未签订以前,精神早已十分涣散,不能支持。上午神识尚清,中午以后,人事不知,不能见客。所有议和对外交涉,完全由李经方、李经迈二人主持,由杨士琦、杨士骧奔走接洽。” [7]李鸿章到京后,几经周折,双方定于十一月初一在西班牙公使馆开议,可是到了那天,李鸿章因病重没有参加和议,由庆亲王奕劻带陈夔龙和那恫参加,会后庆王令陈夔龙和那恫把各国公使所定的和约交给李鸿章,并让李发电给逃往西安的慈禧太后。不料在路上那恫受寒生病,陈夔龙只好一人前往李鸿章住所——贤良寺。陈夔龙在《梦蕉亭杂记》中记下了当时的情形:

余只身前往贤良寺。始知文忠病迄未愈,不能见客。当以此事紧要,讵能延误。商之杨莲府同年(时以道员充文忠幕,后官直隶总督。),先将条件呈文忠一阅,再行请示方略。莲府笑谓余曰:“中堂此时沉沉昏睡,约件集三寸许,讵能一一过目。不如由老宪台代拟电奏稿,呈中堂阅定,即行电发,较为便捷。”余以事体重大,讵可擅便。莲府复曰:“此稿宪台不拟,试问何人敢拟。” [9]

“庚子议和”备受世人瞩目,时为清廷首要大事,陈夔龙找李鸿章发电,事关重大,刻不容缓。杨士骧非但不向李鸿章通报,反而擅让陈夔龙拟电稿,杨士骧参与机密程度之深由此可窥一斑。和议刚刚议定之时,国外联军还驻扎在京师一带,外国舰艇依旧在海上耀武扬威,形势随时都有可能发生突变,而一旦发生战乱,生灵必将再遭涂炭,将会给国家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许多大臣对此采取明哲保身和观望的态度,在这关键时刻杨士骧挺身而出,一方面加强内部团结,另一方面与列强将官进行幹旋,“时和议甫成,外国兵尚屯布京师榆关间要地及战舰海上,几偏将、卒、使臣恐以文忠逝,故宿言或不雠 …… 持两端,狼鼠进退,变且岌岌,公系恒维其间,内协和僚属,外与列国将校曲折周旋因应,和局坚定”[2](P918)杨士骧不顾个人安危,殚精竭虑,为保护国家的利益、人民的生命财产,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杨士骧的出色表现也赢得了清政府和庆亲王奕劻对他的信任:

“全权大臣庆亲王深依赖之,公以才略自结于政府由此时也,旋授直隶按察使。”[2](P918)

二、“洋算”中显身手

杨士骧聪慧过人,富有才智,被称为李鸿章幕中继薛福成之后的小诸葛,我国文史名家闵尔昌先生在其著《杨士骧行状》中写道:“公为人,器宇深弘,能任大事 …… 智虑绝人”[2](P917)。《清史稿·杨士骧传》载:士骧“起家幕僚 …… 与人无迕,众皆称其通敏云。”[9]李鸿章对杨士骧的才识非常欣赏。译界泰斗杨宪益先生(笔者按:杨士骧是杨宪益的四叔祖)曾讲了一个有关杨士骧早年受李鸿章赏识提拔的故事[4](P10-11)

庚子年(1900年)闹义和团,八国联军攻进北京城,李鸿章临危受命与十一国公使团议和,十一国公使草拟了“和约” 大纲,迫使慈禧太后就范。条约内容除“ 禁运军火、严惩祸首、刻碑谢罪” 等外,还要赔偿白银四亿五千万两,四十年还清欠款。一天夜晚,李鸿章睡不着觉,皱着眉头在中庭散步想心思,杨士骧上前询问原因,李鸿章说洋人开了一个赔款的账单和我们算的数目不一样,比我们算的多得多,不知是怎么回事?李鸿章认为多赔些银子还在其次,但为此事在谈判桌上丢脸事大。杨士骧跪下一条腿说“ 卑职懂得一点洋算。”李鸿章大为高兴地说,“那你给我算一算。”杨士骧算的结果与洋人的数目相同。他解释说:我们的算法是用加法,利息是一年年加上去的,叫simpleinterest, 而洋人用的是利滚利的算法,叫compoudinterest, 所以他们算的比我们的多。李鸿章听后豁然开朗,十分高兴,认为杨士骧有真才学,堪以提拔重用。[10]议和中,杨士骧为李鸿章出谋划策,立下了汗马功劳。李鸿章夸奖他“文字机变能应,卒莫如杨君者。”[11]遂保举他为直隶通永道,从而迈出他仕途中非常重要的一步。

三、缅怀上司

光绪二十七年九月(1901年11月),李鸿章薨死京城。他死后,杨士骧或题联、或建祠、或为李母祝寿,所有这一切莫不渗透着他对其上司的缅怀之情。

李公祠,位于山东济南大明湖南岸,该祠占地1400平方米,“据民国有关书刊记载:祠内有许多怪石堆成的假山,在山石下还有一清澈的小溪,亭台楼阁建筑得极尽华丽。正殿供着李文忠公的神位,殿后有飞龙楼,楼后为觉沤亭,为杨士骧所建”[12](P1961)年该祠改为辛弃疾纪念祠。

1902年8月,八国联军交还天津城,袁世凯为李鸿章在天津建立祠堂,时署理山东巡抚的杨士骧题有一联曰:[13]

曾陪丞相后车,暂筹笔不才,获睹日月重扶之烈

又见神州大陆,创崇祠以报,足增云霄万古之光

— 题天津李文忠公祠

联中溢出杨士骧对李鸿章高度赞美和深切怀念之情。绪三十三年(1907年),杨士骧任直督兼北洋大臣,一时炙手可热,位极人臣,但他并没因居显官而把其先司李鸿章忘却。李母寿辰时,杨士骧曾贺联一副:

北牖萱荣,良辰衍庆;

卤池桃宴,令子承观。

— 贺北洋大臣、淮军首领李鸿章之母寿诞

上款署:诰封宜人王母李太宜人荣寿,下款署北洋大臣直隶总督山东巡抚杨士骧顿首拜祝。[13]此联字里行间充满了欢乐与祥和,直把李母的寿辰比作天上王母娘娘的蟠桃会,充分表露出杨士骧对其上司李鴻章的敬意和忠心。

参考文献:

[1]尚小明.清代士人游幕表[M].中华书局,2005:274.

[2]吴闿生.杨士骧行状[A];闵尔昌录,碑传集补[M],近代中国史料丛刊,台北文海出版社,1973.

[3]朱保炯,谢沛霖.明清进士题碑録索引[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2844-2845.

[4]雷音.杨宪益传[M].南京大学图书馆藏,2004.

[5]梁启超.李鸿章传:序例[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

[6]张学继.袁世凯幕府[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144.

[7]刘垣.张謇传记[M].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75:112.

[8][清]陈夔龙.梦蕉亭杂记:(卷一)[M].清代历史资料丛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46.

[9]赵尔巽等.清史稿·杨士骧传[M].中华书局,1977:22541.

[10]牛秋实,范晨,高顺艳.李鸿章幕府[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58.

[11]萧一山.清代通史(第四册)[M].中华书局,1986:2463;闵尔昌.碑传集补,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文海出版社,1973:917.

[12]赵晓林.明湖旧韵(二)[N].齐鲁晚报,2007-06-28.

[13][清]李伯元.南亭联四话[M].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297.

(责任编辑/刘惠音)

猜你喜欢
幕府李鸿章
李鸿章的尴尬
THROUGHOUT THE SPREAD OF NEO-CONFUCIANISM TO SEE JAPANESE’S WISDOM
制度:理解历史变迁的关键
李商隐幕府公文探究
袁世凯幕府人员组成之分析
李鸿章的崛起
改变李鸿章一生的那顿早饭
改变李鸿章的那顿早饭
沈明臣在胡宗宪幕府中活动研究
俾斯麦奚落李鸿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