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种习惯,收获成功

2009-03-17 10:12毛志荣
理论纵横 2009年12期
关键词:习惯大学生

毛志荣

摘要:摘要:习惯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逐步形成的一贯的、稳定的行为方式,是通过外在的行动而表现的内在的比较稳固的、自动化的思想和意识。换句话说,习惯是主体内心下意识活动的结果,是既不需要外部监督,也不需要经过复杂的思想斗争和意志努力而自然流露出来的经常性行为。生活中需要培养良好的习惯。

关键词:习惯;大学生;习惯特性

培根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英国教育家洛克说:“习惯一旦养成之后,便用不着借助记忆,用不着思考,很容易很自然地就能发生作用了。”亚里士多德说过:“人的行为总是一再重复。因此卓越不是单一的举动,而是习惯。”李嘉诚也说:“你的成功在于你每天养成的习惯!”习惯对人们的生活有极大的影响,因为它是一贯的,在不知不觉中,经年累月影响着人的品德,暴露出人的本性,左右着人的成败。因此一个人要成就学业、事业,要拥有美好人生,必须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习惯。我们发现在学校中,那些优秀学生之所以优秀,就是因为他们都养成了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更是认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一、习惯的特性

1稳定性。习惯一旦形成,就会成为一个人的行为模式,引导和控制一个人,就会附着在人身体上而成为其中的一部分,不易改变,甚至一旦中断,就会产生别扭、焦虑、紧张等负面情绪。大画家齐白石,毕生作画不辍,一日离开画笔就浑身难受,觉得少了点什么似的,如果哪天因事未画,一定会在第二天补上。他曾在85岁的一天上午写了四个条幅,并在上边题字:“昨日大风,心绪不安,不曾作画。今朝特此补之,不教一日闲过也。”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要进行反复的训练和强化才能形成,而习惯一旦形成之后就具有稳定性,所以培养一种好习惯和矫正一种坏习惯同样都要付出巨大努力。

2情境性。从心理机制上看,习惯是由于反复练习而在人们头脑中建立起来的一系列条件反射,它是一种需要,具有自动化的作用,是一种下意识的行为,不需要别人监督和提醒,也不需要自己的意志努力,是一种省时省力的自然动作。行为科学的研究表明,一个人一天中的行为大约只有5%是属于非习惯性的,而剩下的95%的行为都是习惯性的,所以西方有一句谚语“人是习惯的奴隶”,人生活在习惯之中。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周有光,虽100多岁高龄,仍每天伏案工作,研究不辍,每月都有文章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当人们问他:您都一百多岁了,又有那么多成果,干嘛还那么辛苦?他回答:辛苦吗?我没觉得,一辈子习惯了,想改也难。因为习惯本身具有情境性和下意识性,因此只要遇到相同的情境,人就会自动地作出符合要求的反应而不需要外力的强制和监督。如学生见到老师,就会下意识的说出“老师好”;就餐、购物会自动的排队;垃圾会习惯性的放进垃圾桶,等等。

3双重性。即习惯有好坏之分,它对主体的作用也有双重性,没有人可以不受外部习惯和自身习惯的约束和影响。良好习惯不仅可以节省人在脑力或体力上的消耗而提高功效,并且还能引导人积极学习和工作,严谨地对待生活,各方面不断进步,让人从中获益匪浅;而坏习惯却与之相反,它会在不知不觉中制约人的进取精神,强化人的惰性,误导人生走向,使人碌碌无为,甚至走向堕落。如很多大学生沉迷网络(是一种习惯)而使自己学业荒废、甚至退学。

二、大学生应培养的习惯

习惯作为人类行为结构的要素之一,与我们形影不离,并且时时刻刻都在影响我们的生活方式,古语云“积行成习,积习成性,积性成命”。为什么成功的人似乎永远成功,而失败的人似乎永远失败,正是“习惯”在起作用。其实一切管理和规章制度都是为了使人们养成良好的习惯,通过管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是学生工作的基本出发点,作为学工口的应注重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的习惯:

1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既是对班级学生的整体要求,也是对每一个学生提出的具体要求。因为班级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学生个人良好的学习习惯之间具有互动的关系,良好的班级学风会影响到个人的学习,个人的学习又是构成班级良好学风的要素。

之所以要重视大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一方面是因为摆在学生眼前的形势非常严峻:飞速发展的经济、日益加剧的竞争、严峻的就业形势、急剧更新的知识等等,都要求学生具备新的学习的品格和素质。学习的品格和素质不是与生俱有的,而是在后天的不断实践过程中习得和培养起来的。通过学习实践,学生良好的学习品格和素质一旦转化为一种习惯,带给学生的将不仅仅是知识财富的获得,而是一种物质与精神的双赢。另一方面,虽然学生在上大学时已经有了十多年的学习实践,不少学生也已经形成了一些自己的学习习惯,但大学之前的学习和大学的学习还是不一样的,大学的学习是一种要求更加自觉的学习,是一种更加需要习惯来支撑的学习。所以,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既是现实的需要、终身学习的需要,也是学习型社会的需要、是学生将来能立足于社会获得美好人生的需要。因此要求班主任一开始就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抓住学生在上大学前形成的好的学习习惯,加强大学学习方法、方式的指导,让学生较早的养成良好的、适销对路的学习习惯。

然而就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大学生的自主性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差,他们中的大部分在中学阶段的学习基本都是在家长和老师的高压下进行,自己学习的目的并不明确,常常是抱着为家长学、为老师学的心理进行学习,考大学也是为家长和老师考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是被动的,这样的学习根本称不上习惯,所以上大学后突然没有了家长和老师的监督,在学习上往往找不到方向,因此需要老师及时疏导、引导,甚至使用必要的手段进行监督,通过外力使之养成学习的习惯。比如,外语专业的学生必须要有大量的朗读,才能训练好口语,而早读是最好的方式之一,因此从一进大学,班主任就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早读,营造学生良好的早读氛围,甚至需要采取必要的强制措施进行监督检查,直到学生养成自觉的早读习惯。

2竞争的习惯。当今,竞争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流和象征,竞争无时不有,无处不在。人们被竞争所驱使,也在适应竞争的过程中获得继续生存的机会。竞争,使弱者变成强者,使强者变得更强;也可能使强者变成弱者,使弱者变得更弱。在竞争的社会里,没有什么不在变,工作、岗位、事业甚至家庭、亲情都不可避免地染上了这样的时代特色。虽然在竞争过程中,一些人或许可以通过投机取巧获得了优势,或许通过投机倒把成为富翁,但是这些都不会是长久的,这已经是被无数事实证明了的。因为无论你多么地幸运或者多么地善于钻空子,但是你不可能永远幸运或有空子可钻,总有一天会败在自己手里。只有那些勤奋的善于竞争的人不会倒下,可能他们一时不会有大的收获,但是从长远看,他们势必会通过自

己的努力、竞争,赢得成功的机会。因此,在这个“惟一不变的就是变”的社会中,只有养成勤奋敬业竞争的习惯,才会使你永远处于主动的地位,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机会只垂青那些有准备头脑的人”,机会也不会亏待那些有着勤奋竞争的好习惯的人,没有竞争就不会有成功,没有竞争甚至无法立足于当今社会。

竞争习惯的建立一方面需要学生从意识深处认可竞争,形成竞争的意识习惯;另一方面要通过直接的竞争实践来强化竞争意识,形成竞争能力,养成竞争习惯。因此班主任需要通过组织必要的活动,培养学生为集体竞争,为个人竞争的习惯,鼓励学生参与竞争,敢于面对竞争,面对失败。因为如果学生不养成竞争的习惯,那么在毕业时的就业竞争中就要败下阵来,更谈不上将来走上社会后面临的更多的竞争了。

3谦虚的习惯。“谦受益,满招损”的道理大学生都懂,但可惜的是许多人都没有深刻领悟其中的深刻内涵。其实,这句格言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不仅仅是指人们要培养谦虚的品质,更多地是指我们需要形成这样的好习惯。考察世界上成功人士的足迹,无论他是政治家、思想家、战略家,还是成功的运动员、律师、文艺明星等等,他们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都有谦虚的习惯。谦虚的习惯对年轻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今天信息迅速发展的社会中,谁都不可能断定自己在某一领域是独一无二的,谁都不敢说自己对某一项工作或知识掌握得透彻无比,谁都有可能是别人的老师。如果谁忽视了这一点,谁就将会在成功的路上碰壁。现实中,我们有相当的大学生很不谦虚,他的这种不谦虚在大学读书期间可能对他的影响不太大,但是一旦走上社会后就会给他们带来难以估量的影响。笔者跟踪调研过我们学生毕业后的情况,从各学校反馈来的情况看,那些谦虚的,善于学习的毕业生,却能通过自己的谦虚学习,在教学上取得成功,三、五年就成为了学校的骨干教师,很受师生的欢迎。所以,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当中一定要营造一个谦虚谨慎的氛围,通过主题班会,日常集体活动,包括个别谈话等方式使同学养成谦虚谨慎的习惯。比如学生之间有时互相看不起,实际就是不谦虚的表现,要让学生养成正确的审视自己和他人的良好习惯,凡事多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要用欣赏的眼光看人和事,明白任何事情都是自己定义的结果,不管你认为他好还是不好,你都能够找到很多理由来支持自己的观点,所以,平时可以通过班会的方式让大家就某事分别从不同的方面提出支持的理由,养成这样的习惯后,遇事就会有从不同角度多方面分析问题的习惯,就能看到“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能看到事情的优劣所在,看到别人和自己的长处与不足,就会形成谦虚谨慎的习惯,习惯于用欣赏、赞美的眼光看别人,这还有利于学生健康心态的培养。

4合作的习惯

合作精神是现代人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在分工日益明确的今天,人的能力是有限度的,没有人能够独自完成复杂的工作。新世纪的人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世界全球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时代呼唤人们学会交流、学会合作,这样才能适应新世纪的发展,才能在未来社会竞争中取得成功。所以美国劳动部报告中说:团队合作是一种劳动技能,应该在学校里受到更多的重视;不论对个人在工作职位上的成功,还是美国企业与国内外对手竞争的胜利,这项新技能的传授是很必要的。美国把团队合作当作一项新技能来传授,合作的重要性可见一斑了。

合作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人际交往,而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结成的互助互利的双赢关系。有这样一个故事,牧师请教上帝:地狱和天堂有什么不同?上帝带着牧师来到一间房子里:一群人围着一锅肉汤,他们手里都拿着一把长长的汤勺,因为手柄太长,谁也无法把肉汤送到自己嘴里,每个人的脸上都充满绝望和悲苦。上帝说,这里就是地狱。上帝又带着牧师来到另一间房子里。这里的摆设与刚才那间没有什么两样,唯一不同的是,这里的人们都把汤舀给坐在对面的人喝。他们都吃得很香、很满足。上帝说,这里就是天堂。同样的待遇和条件,为什么地狱里的人痛苦,而天堂里的人快乐?原因很简单:地狱里的人缺乏合作,而天堂里的人积极合作。这就是合作的力量,合作是共赢必不可少的条件。

可惜的是,中国人的合作精神相对来说是比较差的。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窝里斗的现象比较突出。整个社会环境也影响到我们的学生,所以我们的大学生也往往缺乏合作精神,这就要求我们在大学中重视学生合作的习惯的培养。

大学生需要养成的习惯绝不止以上四种,只是我们认为以上四种习惯对大学生来说显得更为现实和紧迫。另外这些习惯之间也不是孤立的,更不是对立的,他们之间具有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如竞争和合作习惯之间就是辩证的关系,竞争不可少,合作更重要。

三、大学生习惯养成的措施

大学生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重点又在大一,所以学生工作一定要抓好大一,在一定意义上,大一决定了班级的四年,大学四年又决定了将来。很多学生工作口的老师都有同样的感受,大一做好了,以后几年都好“管”,实践也证明,大学养成好习惯的学生,走上社会后也更容易取得成绩。在上边分析大学生应养成的习惯中,我们也涉及到一些措施,在此我们就大学生习惯培养的措施做进一步的探讨,归纳起来,在培养大学生习惯的过程中,可以采取以下几步:

一是正确认知,观念内化。思想是行为的先导,观念决定行为,良好的习惯形成的过程是一个人将外在的要求内化为自身需要的过程。所以我们一定要通过多样的形式让学生对各种良好的习惯形成正确的认知,从内心认可各种良好习惯的重要性,只有这样,学生习惯的培养才会自觉,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也才会有强大的意志做支撑。

二是制定规则,规范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一个相当的过程,新的习惯往往会和现有的习惯发生冲突,所以很多时候需要外部力量的介入,通过制定一些规则、利用外部力量规范学生行为,从而使之慢慢形成习惯。如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身体的习惯,著名的体育教育家马约翰先生在管理清华体育场的时期,曾做出硬性规定,每天都要在一定的时间里把教室、寝室、图书馆、实验室等关闭起来,把所有人都赶到操场上去,这叫作“强迫运动”,以培养学生自觉锻炼的良好习惯。

三是创设情景,刺激强化。由于习惯的情景性,当相同或相似的情景出现时,学生的相关习惯就会被诱发出来,所以要培养学生某方面的习惯,我们就可以通过不断创设相关的情景,不断给学生以刺激一反射的训练,慢慢就会把需要的习惯变成一种自动化的行为。

四是加强监督,外力推动。美国作家杰克·霍吉在《习惯的力量》一书中写道:“你或许听过这样的说法:改变一个习惯需要21天。这的确有几分真实性,甚至得到了某些研究数据的支持。但是,21天也并不是一个那么神奇的数字。不同习惯的改变花费时间也不尽相同。”形成或改变一种习惯所需的时间不是绝对的,但习惯养成绝对需要持续地实践,而人一般都会有惰性,这就需要我们进行必要监督。习惯仿佛一根缆绳,如果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我们需要做的就是通过一定的外部力量不断在学生需要养成的习惯上每天缠上一股新索,直到变得老不可破为止。

在传统的学校管理活动中,学生始终是作为客体对象而“被管”的。而通过培养学生的习惯,等需要的习惯养成后,学生就能够做到行为自治和道德自律,学生就由管理的客体变成了自我管理的主体,就可以真正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极大地提高管理的效率,减少管理的成本,实现学生管理的最高目标——不管。

猜你喜欢
习惯大学生
习惯
上课好习惯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养成书写好习惯
大学生就业趋势
好习惯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新学期大学生网球装备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