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等美术院系教育的创造力发挥与个性表现的问题

2009-03-17 10:12
理论纵横 2009年12期
关键词:基本功素描美术

徐 芬

摘要:提出了我国现阶段高等美术院系美术基础教育出现的问题:注重摹写、模仿能力训练;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抑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忽视个性的教育,并针对这些问题采取的系列措施:教学的多样性并加强教师在基础教学的指导作用;加强学生个性的培养,但同时要注重基本功。体现了创造力的发挥和个性表现在高等美术院系基础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及作用。

关键词:创造力;个性

美术基础教育,是一个以美术造型元素学习为核心组成的系统学习过程,通过这一知识的学习促进学生的造型能力、表现能力、欣赏评价能力、审美能力,更重要的是创造能力得到全面发展。整个课程内容分为基础领域(核心领域)、拓展领域、研究领域三大板块。基础领域是美术系统教育的骨架部分,拓展领域和研究领域是肌肉部分,学生个体知识经验是不断为肌肉提供营养的血液部分。

美国心理学家格茨尔指出:“创造性不仅用来解决那些人类生活中已经存在的问题,更重要的是预见和研究那些人类生活中尚不知道的问题。”长期以来,在高等美术院系基础教学中,人们的思想观念逐渐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即教师在教学中扮演重要角色并起决定作用,教师的讲授、示范、层层评价等整个教学就是教师与学生的授受过程。教学质量也是学生从教师那里学到课本知识的质量。于是,教师满堂灌输,学生死记硬背成了该课天经地义的教学逻辑。这一切无疑就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其结果便是教学的重心转移到了教师如何有效的转播知识上,而忽视了美术教学的基本原则,即“教师之所以进入教学过程,根本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学,为了‘学,能够最终摆脱教师‘教,最终走向独立地、自主地获取知识的王国。”从而也就形成学生思想上的惰性,造就出学生的作品存在着一致性。

我曾经看过这样一篇文章:美国学生画苹果,老师拎着一篮苹果,让学生自己随便拿一个去画;而中国学生画苹果,则往往是由老师在黑板上画一个标准的苹果,规定好先画左,后画右,这边涂红,那边涂绿……结果虽然只有中国学生笔下的苹果画得最像,但却是千篇一律。这篇文章提示我们,美术教育过程的实施,是培养具有创造性的人才。创造力是高素质人才的主要特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引导得法,学生才能创造出意想不到的好作品。对于学生来讲,我想重要的不是画得像不像的结果,而是在于“画”的过程。固然,中国的学生画得很像,可是他们仅仅是机械地重复了老师的动作,并没有运用自己的创作思维,这样在无形中就抑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我国现行学院美术基础教学正存在着这个问题。如果不是回避问题,我们应该承认,当前不少美术学院的基础教学中都不同程度地带有“画匠作坊”式的教学模式。

在学院的美术专业基础课程中,人们习惯于把素描写生,色彩写生作为基础训练课程,而把带有某种主题性的创作才视为“创作”课程。这一习惯的思维模式自五十年代以来沿袭至今,少有变异。这无形中便把基础训练与创作实践割裂并对立起来,在二者之间划拉一道鸿沟。目前,在大多数的美术专业的四年教学计划中,第一、第二个学年基本上是以素描写生与水粉写生为主,学生们所受的技法训练只是面对实物的再现性摹写。无论是教学大纲的理论要求还是教师在课堂上的实际教学,均未超出此界限。学生们只是一味摹写眼前的对象,而丝毫不涉及创造性的思维,诸如构思立意、构图布局,以及将物象按照主观需求作多种可能的非现实自由组合联系,等等。即使期间穿插了其它一些课程,如人体解剖、工笔白描之类,也仍跳不出再现性摹写的技法框框。久而久之,学生便成了客观对象的俘虏,艺术创造能力得不到发展。到了第三学年,开始分专业了。按说,此时应该开始重视和加强创作课的训练。可是第三学年仍然延续着前两年的再现性摹写训练,只是将工具材料作了些变化而已。学油画、水彩的仍是写生训练,对象还是一、二年级的老课题:静物、人物、风景;学国画的则临摹古人占去了大部分时间。如此,整个大学四年的四分之三的时间几乎被摹拟性的写生练习占去了。学生们也由此养成了离开对象便不会画画的惰性,更何谈创造性的思维与实践?

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还有的老师比较注重学生模仿能力的训练,围绕着以“看画”、“临画”、“改画”为主要内容展开的,以大家“都一样”为结果的。学生模仿自然,模仿客体,模仿老师,模仿得“惟妙惟肖”通常会得到鼓励,而对学生的创造能力重视不够。当然模仿能力作为基础教育的一个部分是必需的,但模仿却不应成为教学的终结,永远的模仿就意味着停步步前。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肖似”与“逼真”不是艺术美的真实。齐白石画《墨荷》,并没有去表现荷花的红与绿,而是综合了荷花的本质,夸张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这正是艺术家“似与不似之间”的艺术表现。绘画的“真实”,决非等同照相机所拍摄的“逼真”。机械的模仿形同一台照相机拍出的作品,永远是不断的“再现”,而作品的艺术表现则是人们用智慧改造自然,创造自然的结果。例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通过形似的微笑,赋予她青春的活力。毕加索之所以被称为“世界上最年轻的艺术家”,就在于他从不肯模仿别人,也不肯重复自己,因而他的艺术生命始终是旺盛的、永恒的。

教学方法是美术教育的最关键环节之一,它直接影响到美术教育的实际效果。长期以来,我国美术教学方法陈旧、单一,理论灌输式是其一贯手法,没能切合美术教育的实际需要,开发更多的、更加行之有效的、更加切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教学方法。

我国有一位教育家曾做过这样的实验:他用粉笔在黑板上点了一个点,问刚入学的孩子这是什么,有的说“是一颗绿豆”,有的说“是老鹰的眼睛”,有的说“是一滴雨点”……而问中学生,他们只会一个一个地往上累加语法成分。可见我们有些学生的宝贵想象力已经被禁锢到可悲的地步。没有想象就不可能有刨造。美术史上有创造性的艺术大师们都非常重视想象。试想,如果没有想象,飞机不会产生,电话不会产生,电脑不会产生,……总之,任何创造都离不开想象,想象力是创造的阶梯。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多让学生参与教学,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例如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要科学地设计课堂活动、创设情境、适时点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教学,变被动地听为主动地学,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二是注重趣味教学。教师的讲授是必要的,但一定要精当,不可“灌输”与“注入”,以趣激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因此,教师要运用有趣味的语言、形象的举止、新颖的活动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由“苦学”变为“乐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三是突出学法教学。课堂上不仅使学生“学会什么”,而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怎样去学”。只有这样进行学法教学,才能使学生获得终生受益的“会学”能力。

美术是一门实践性、技能性很强的课程,教学中教师需要做适当的技能示范才能有效的影响学生。也就是说

教师不仅要讲授美术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还要传授基本的技能技法,这种技能技法的示范性构成了教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尤其是在具体教学辅导中,这种示范性。时常还体现为手把手的个别传授示范。所以,作为一名优秀的美术教师是离不开示范的,特别是那些精彩而成功的技能示范。

虽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进行纯技法的示范教学固然不可缺少,但仅仅如此却是远远不够的。教师的示范也要体现创造意识,将创造意识与基本功训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很有必要。当然,这种创造是在扎实的基本功基础之上的,而不是空中楼阁;如果将创造理解为抛弃基本功训练,不加任何约束的胡乱瞎画,那么就会误入歧途。

“打好基础再学想法”,“先学爬再学走”,“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些是国内高等美术院系教学铁打的训戒。美院的学生严格遵守这些训戒,按学来的概念、步骤和框框去磨,磨就了一身技法功夫,到了“该”出创作成果而搜索枯肠的时候才暮然回首,发现自己总体的艺术感受力没有得到同步发展,对艺术真谛的搜索尚未入门,四年时间只是把自己变成了“熟练技工”。

基本功是风格形成诸多环节中的重要因素。例如学习美术,必须遵循“先客观后主观”的规律,即首先要掌握准确描绘客观物象的技法,再具备提炼概括、表现客观美的能力,并在艺术实践中不断升华审美感受和丰富审美经验。

不强调基本功的培养和训练,或基本功教学“不到位”,就奢谈个性、风格,混淆低年级和高年级课程各自不同教学目的和要求,甚至为个性而个性、为风格而风格,采用“拔苗助长”式的教学方法,是十分害怕的。其结果只能造成基本功的削弱,冒出假个性、矫柔造作的假风格。“风格即人。”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的风格,有多少种人就有多少种风格。一方面,无论用何种工具、何种技法,每个人在画布上留下“心灵痕迹”的笔触、线条、明暗都不尽相同,如同每个人走路都有自己的姿势一样,充满个性。这种先天性的风格,无时无刻不在基础教学中自觉或不自觉地、顽固地显露出来;另外一方面,先天性的风格并不等于艺术的风格,先天性的风格是可以模仿的,而艺术的风格是学不来的。从先天性的风格到艺术的风格,并不能靠“短期行为”一蹴而就,而是要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不断进取、积累,逐步升华而水到渠成。此外,艺术风格的形成除了受到先天性的风格影响,还受到艺术素质、道德修养、生活阅历、情感变化以及艺术基本功(技巧、手段、能力)等后天的诸多因素的制约。

现在以素描为例谈谈高等美术院系美术基础基础教育的具体改善。

(1)从技能培养优先转向对学生的个性培养优先。要打破素描训练以长期作业为主的格局,拓宽多种素描表现手段。

(2)从教师的主导优先转向学生主题优先。例如:上新课时教师先不讲课,而让学生先讲,教师总结(培养学生的自习能力)在摆静物时,学生选材老师摆或老师带来静物学生摆(创造力培养)。

(3)从单一的铅笔素描向素描基础的多维探索。

a,低年级以短期作业为主,选择碳条作画。

b,高年级时,尝试在素描纸上做肌理,然后根据肌理效果和自己的想法,将写生对象固定面上。

c,尝试进行毛笔或马克笔的直接写生。

d,借助综合材料(报纸、废塑料袋等)按素描的要求进行创作。

(4)从班级教学为主转向分组教学为主。例如,可按个性明显、造型能力和中等程度的学生分组,各组学生可以依据素描的变动而变动。

创造力和个性是美术的灵魂,可以说,没有创造就没有艺术,这已是我们所熟知的,毋庸置疑。鉴于美术学科这一特点,不少美术工作者或多或少、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但距离形成一种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并且在全社会予以实施和推广,还相差甚远。美术家的超越通常是通过不断的自我超越而超越他人,美术作品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创造性体现出来,是个性的产物,它的取向是求异。那些富有个性的学生审美法常与众不同,其创造方法也常常奇怪独特,因而往往最具有美术的独创能力。无数创作实践及艺术家的成长过程说明,艺术学习的最终目的在于用自己的生命形态的独特体验以及创造性的表达能力表明他对宇宙万物的感受。美术教育工作者应鼓励思维的新颖独创性,爱护新思想的幼苗,允许探索中的失误,细心呵护突破与前进的萌芽。那样,我们的未来将会出现更多的艺术奇葩。

参考文献:

[1]章臻:《美术基础教育的理性思考与研究》,《中国美术教育》2000年第3期,第21页。

[2]《中国美术教育》,1999年第6期,第5页。

[3]张小鹭:《日本美术教育》,湖南美术出版社,1994年版,第3页。

[4]谢雱,《中学美术教材教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84页。

[5]《魏玛包豪斯教育大纲》,中国美术教育,2000年第3期,第11页。

[6]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7]《中国美术教育》,1998年第2期,第28页。

猜你喜欢
基本功素描美术
在“基本功”上下笨功夫
武汉素描
素描
美术篇
跟踪导练(一)4
凡·高的早期素描
梅兰芳苦练基本功
平面向量的基本功,你掌握了吗?
中国美术馆百年美术收藏
台湾当代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