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前,经济危机成“造词运动”

2009-03-18 14:03
环球时报 2009-03-18
关键词:流离失所指代罗斯福

张 旭

如今每当有经济危机来袭,人们总是会联想到一个概念———大萧条。80年前,由这个词语所特指的那次全球经济衰退,不仅为其后的历史发展造成了深刻影响,事实上,还在现代英语的词汇表里添加了不少新的条目。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那场经济危机也堪称一场“造词运动”。

“金融匪徒”促成“大萧条”

1929年10月24日,纽约股市崩盘,一场空前惨烈的经济衰退随即在全球蔓延开来。面对颓危的经济时局,当时的美国总统胡佛一筹莫展,而他所能做的只是让这场危机听起来不是那么糟糕。在1931年的一次演讲中,胡佛有意避开了“panic”(恐慌)、“crisis”(危机)这样的说法,而是选择了“depression”(萧条)来指代这次其实已造成严重恐慌的经济危机。尽管是为了稳定民心且明显带有自我安慰的色彩,但“depression”兼容“不景气”和“情绪消沉”的词义,把它用在这里似乎倒有其恰当之处。从此之后,the Great Depression,即“大萧条”便成了英语中特指1929年经济危机的词汇。

事实上,早在大萧条的前一年,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威廉·瑞普雷就已经向时任总统的柯立芝提出整肃美国金融业的建议。在瑞普雷看来,华尔街的银行家们其实与骗子无异,而这些人正在将貌似繁荣的美国经济推向危机。对于瑞普雷的提醒,柯立芝充耳不闻。直到上世纪30年代初,在专门负责调查这场危机的美国参议院银行委员会成立后,人们才得知当年柯立芝如此反应的原因。由于摩根大通银行一份“首选名单”的曝光,委员会发现前总统柯立芝和最高法院法官欧文·罗伯茨等政界要人均是摩根大通的“重要朋友”,这个头衔为他们带来的好处是可以半价购买股票,在靠欺骗敛财的探险路上,银行家与政治家显然早已携起手来。此外,财政部长安德鲁·梅隆也被揭露出操守问题。身为财长的梅隆在向普通民众征税时毫不手软,但为了自己家族开办的银行,他却多次游说国会立法为富人减税。除了推行劫贫济富的政策,梅隆还想尽办法钻法律的空子。他曾要求国内收入署署长为其开列一份备忘录,里面记录的内容竟是逃避联邦税的各种窍门。

当这些事实汇聚到银行委员会首席法律顾问费迪南德·佩科拉的眼前时,这位嫉恶如仇的律师顿感气愤难抑。他认为美国的银行家(banker)在政治力量的支持下,已经变成了从事金融业的劫匪(gangster),实际上,他们就是一群“bankster”(金融匪徒)。这个词在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发生后又频频见诸报端。

危机中的“游民”和“流离失所者”

然而,与这场危机的巨大破坏力相比,“金融匪徒”们应对大萧条负何种责任似乎已不那么重要了。大萧条中,很多人对于家乡的复兴已不抱希望。也许远方的情况会好一些,但究竟哪里才是远方却没人知道。于是带着一丝希望和更多的无奈,很多人开始了漫无目的的流浪,一个指代这些游民的俚语———“hobo”随之开始在美国流行起来。

关于“hobo”一词的来历,人们至今仍持有不同的见解。有人认为“hobo”源自美国铁路工人打招呼时常用的一个短语“Ho, beau!”(嘿,老兄!)。有人则认为这个词应溯源到“hopping boxcar”(给人希望的货车车厢),还有人说“hobo”其实是“homeless boy”(无家可归的少年)的缩写,而且早在1910年就已出现,到了大萧条时期特指失业的流浪人群。这些流浪汉的典型形象就是背着破旧的被褥,或者蜷缩在火车的角落里憧憬远方,或者在异乡街头寻找着廉价的晚餐。从那时起,类似的流浪故事就把“hobo”这个单词刻在美国文化中,不过今天,“hobo”已变得与失业无关。

就在“hobo”们蹭车穿行于美国各地时,另一群流离失所者也正行走在逃难的路上,而他们所体会到的是真正的祸不单行。上世纪30年代初,正当大萧条在美国肆虐时,严重的干旱及随之而来的强烈尘暴又对美国中南部地区发起突袭。这场自然灾害的威力实在是太大了,大到后来美国人干脆就把这个时期称作“肮脏的三十年代”(dirty thirties),而身陷尘暴中心地区的俄克拉荷马等几个州,更是被形象地称为“灰盆”(dust bowl)。持续几年的风沙和经济危机使美国南部各州的农业遭到毁灭性打击,许多农民因此流离失所。据统计,仅俄克拉荷马州就有15%的人口被迫逃亡。一位名叫本·瑞迪克的记者曾注意到,在当时的流亡大军中,许多小汽车的牌号都以“Oklahoma”(俄克拉荷马)一词的前两个字母“OK”开头。于是在一张记录南方农民颠沛之旅的照片背面,瑞迪克顺手写下了“okies”(俄克拉荷马人)。当这张照片在报纸上发表时,“okies”作为新闻标题也被刊登出来。从此之后,“okie”就成了英文中指代流离失所者的新词。

“新政”中混杂着“靡财工程”

1933年3月4日,富兰克林·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为尽快克服危机,罗斯福推出新政“New Deal”,又一个英文新词也就随之诞生。在接受了经济学家凯恩斯的建议后,罗斯福开始在全国大兴公共设施建设。在短短几年间,美国新添了800多座学校、1000座机场和1万多个运动场。庞大的基建工程创造了众多就业机会,流浪的人们因此重新走上工作岗位。伴随着“新政”的成功,罗斯福在民众中的声望也与日俱增。同时“Keynesianism”(凯恩斯主义)一词从此便成了英语中“扩大政府开支,推行财政赤字政策,以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的代名词。

然而在“新政”的执行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为了花钱而花钱的靡财工程。在1935年4月4日《纽约时报》刊发的一篇文章中,一位就业技能指导教师称,他曾经教失业者制作过名为“boondoggle”的东西。“boondoggle”原是美国童子军制服中的皮质领带。由于除了装饰之外,这种领带再无其他任何用途,所以早在上世纪20年代,童子军鹰军领袖罗伯特·林克就曾用“boondoggle”指代“无用的琐事”。《纽约时报》的文章发表后,美国政界的保守派更是一语双关地将罗斯福新政讥讽为花钱教失业者制作“boondoggle”这样无用的东西。从此以后,“boondoggle”就成了“靡财工程”的同义语。▲

猜你喜欢
流离失所指代罗斯福
雨夜
A Great Artist in My Family
The Ways of Leading a Healthy Life
流离失所老兵的“天使”
全球流离失所者人数创70年来最高
数据
罗斯福的壮举
爱国婊
罗斯福的壮举
罗斯福的壮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