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刍议

2009-03-18 08:59储著斌
经济师 2009年2期
关键词:网络文化科学发展观文化建设

储著斌

摘 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关于互联网的理论主要由现代化挑战应对理论、先进文化传播渠道理论、同敌对势力阵地争夺理论、网络管理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加强与改进理论等组成。科学发展观在继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关对互联网理论认识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有所创新,坚持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并重的方针原则,互联网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凸显,互联网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得到强调,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指导思想得以明确,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工作要求得以具体化。这标志中国共产党对互联网的认识进一步深化。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文化建设 网络文化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9)02-011-02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1}这是我党在总结、继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互联网认识结论的基础上提出的,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党对互联网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重要作用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举措,是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的重要内容,是今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着力点之一。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互联网的认识

1993年互联网向公众开放,之后特别是世纪之交以来,中国共产党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就重视互联网的作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关于互联网的理论主要由现代化挑战应对理论、先进文化传播渠道理论、同敌对势力阵地争夺理论、网络管理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加强与改进理论等组成。先来纵观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核心的相关论述:

2000年3月3日,江泽民指出,“信息网络化还为各种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更便捷的渠道”,“我们也应高度重视信息网络化带来的严峻挑战。我们可以利用它来为我们的改革和发展服务,为传播我们的思想文化服务”,“由于信息网络化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个新的思想文化阵地和思想政治斗争阵地”,“必须加紧学习网络化知识,高度重视网上斗争的问题”,“总之,对信息网络化问题,我们的基本方针是积极发展,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为我所用,努力在全球信息网络化的发展中占据主动地位”。{2}

2000年6月28日,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江泽民指出,“信息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我们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现代化手段,拓展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空间和渠道。要重视和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使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时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互联网是开放的,信息庞杂多样,既有大量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也有不少反动、迷信、黄色的内容。互联网已经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新的重要阵地。国内外的敌对势力正竭力利用它同我们党和政府争夺群众、争夺青年,我们要研究其特点,采取有力措施应对这种挑战。要主动出击,增强我们在网上的正面宣传和影响力。各级领导干部要密切关注和研究信息网络发展的新动向,抓紧学习网络知识,善于利用网络开展工作,努力掌握网上斗争的主动权”。{3}

2001年7月11日,中共中央举办法制讲座,江泽民强调指出,“对信息网络化问题,我们的基本方针是积极发展,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为我所用,努力在全球信息网络化的发展中占据主动地位。我们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我国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并在经济、社会、科技、国防、教育、文化、法律等方面积极加以运用。同时,要高度重视信息网络化代带来的挑战。各地各部门的领导干部,必须加紧学习网络化知识。党的建设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组织工作、宣传工作、群众工作,也都应适应信息网络化的特点。既要积极推进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的发展,又要大力加强管理方面的建设。”{4}

2001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发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要求积极营造有利于公民道德建设的社会氛围。特别强调“计算机互联网作为开放式信息传播和交流工具,是思想道德建设的新阵地。要加大网上正面宣传和管理工作的力度,鼓励发布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防止反动、迷信、淫秽、庸俗等不良内容通过网络传播。要引导网络机构和广大网民增强网络道德意识,共同建设网络文明。”{5}

2003年6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中对此进行总结,就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中,“按照积极发展、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为我所用的方针,加强互联网上的宣传,使之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阵地,对外宣传的新渠道。”{6}

从这些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关于互联网的理论主要由下列理论组成:

1.现代化挑战应对理论。互联网自1982年正式诞生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与确立,不过20年的时间,但其发展势头之猛,令世人感到惊奇。互联网对国人而言确实是新鲜事物,我们看到了互联网在短时间所带来的国家和社会各方面的巨大变化,在推进国家现代化的进程中,对于互联网这个外来新鲜事物,我们沿袭百年来对待同样事物的模式,也就是“挑战——应对——适应”的模式。在此思维方式指导下,我们加强对互联网这个新鲜事物的学习,强调互联网对传统工作的挑战,要应对这种挑战,强调党的各项工作都应适应互联网的特点。但这种应对和适应开始无疑是被动的,然后慢慢转变为主动应对、主动出击。

2.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播渠道理论。互联网为各种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更便捷的渠道,我们可以利用它来为我们的改革和发展服务,为传播我们的思想文化服务,互联网要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

3.同敌对势力阵地争夺理论。由于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已经形成了一个新的思想文化阵地和思想政治斗争阵地,已经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新的重要阵地,国内外的敌对势力正竭力利用它同我们党和政府争夺群众、争夺青年,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网上斗争的问题,努力在全球信息网络化的发展中占据主动地位。

4.网络管理理论。互联网是开放的,信息庞杂多样,既有大量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也有不少反动、迷信、黄色的内容。因特网可以迅速、广泛地传播大量有用的信息,但也存在大量信息垃圾和虚假信息。面对铺天盖地的互联网信息,我们有一种信息“焦虑症”,因此,增强网络道德意识,共同建设网络文明,制定国际因特网公约,加强信息安全管理,成为我们的主张与方针。

5.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互联网为我们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现代化手段,拓展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空间和渠道。要重视和运用信息网络技术,使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时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

上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互联网的理论五个组成部分,是辩证统一的。挑战应对理论是理论背景,传播渠道理论是地位作用,阵地争夺理论是理论基础,网络管理理论是基本方针,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理论是工作指导思想。从总的方面看,这些理论以及这一时期的工作实践主要立足点是加强互联网的管理。

二、科学发展观对互联网的认识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与时俱进,对互联网的认识达到新的高度。这标志中国共产党对互联网的认识进一步深化。

在2003年12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指出:“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互联网新闻宣传工作,努力掌握网上舆论引导的主动权,使互联网站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7}

2004年2月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要求积极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社会氛围,“各类互联网站都要充分认识所肩负的社会责任,积极传播先进文化,倡导文明健康的网络风气”,“要遵循网络特点和网上信息传播规律,充分考虑未成年人的兴趣爱好,加强网上正面宣传,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为广大未成年人创造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8}

2004年9月在《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要求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要牢牢把握舆论导向,正确引导社会舆论,要“高度重视互联网等新型传媒对社会舆论的影响,加快建立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加强互联网宣传队伍建设,形成网上正面舆论的强势。”{9}

2006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要“加强对互联网等的应用和管理,理顺管理体制,倡导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使各类新兴媒体成为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阵地。”{10}

2007年1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世界网络技术发展和中国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问题进行集体学习。胡锦涛在主持学习时指出,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扩大宣传思想工作的阵地,有利于扩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辐射力和感染力,有利于增强我国的软实力。我们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创新的精神,大力发展和传播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切实把互联网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能否积极利用和有效管理互联网,能否真正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途径、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人们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关系到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关系到国家文化信息安全和国家长治久安,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11}

2007年10月15日,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指出:“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网络环境”。{12}

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在视察人民日报社时,通过人民网“强国论坛”与网友在线交流,这是中国最高领导人首次直面公众的提问,通过与代表中国民间“草根”力量的两亿多网民互动,彰显最高领导层对网络强大影响力的首肯,同时显示官方对网络这“阵地”的重视与管理进入到新阶段。{13}

科学发展观战略思想在继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关对互联网理论认识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有所创新,主要体现在:坚持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并重的方针原则,互联网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凸显,互联网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得到强调,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指导思想更加明确,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工作要求得以具体化。

1.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并重的方针原则。网络文化建设更多的是从教育的角度出发,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是思想政治工作、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正确方针原则。过去对于网络管理从制度层面上看多是限制性的,注重监管和清污除垢,认为它是另类的、非主流的、边缘的、防范的,更多的依靠传统媒体表达主流声音,现在我们对网络管理的思想发生重大改变,这表明我们对网络作为一个主流媒体、主渠道的肯定。

2.互联网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我国网络文化的快速发展,为传播信息、学习知识、宣传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发挥了积极作用。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扩大宣传思想工作的阵地,有利于扩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辐射力和感染力,有利于增强我国的软实力。我们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创新的精神,大力发展和传播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切实把互联网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

3.互联网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能否积极利用和有效管理互联网,能否真正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途径、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人们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关系到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关系到国家文化信息安全和国家长治久安,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

4.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指导思想。加强我国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必须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文化发展战略出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坚持积极利用、大力发展、科学管理,以先进技术传播先进文化,促进和谐文化建设,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

5.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工作要求。一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唱响网上思想文化的主旋律,努力宣传科学真理、传播先进文化、倡导科学精神、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二是要提高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提高网络文化产业的规模化、专业化水平,把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作为网络文化的重要源泉,推动我国优秀文化产品的数字化、网络化,加强高品位文化信息的传播,努力形成一批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精神、品位高雅的网络文化品牌,推动网络文化发挥滋润心灵、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作用。三是要加强网上思想舆论阵地建设,掌握网上舆论主导权,提高网上引导水平,讲求引导艺术,积极运用新技术,加大正面宣传力度,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四是要倡导文明办网、文明上网,净化网络环境,努力营造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营造共建共享的精神家园。五是要坚持依法管理、科学管理、有效管理,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思想教育、行业自律等手段,加快形成依法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规范有序的互联网信息传播秩序,切实维护国家文化信息安全。

注释: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35

{2}江泽民.论科学技术.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180——181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412——413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414

{5}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人民出版社,2001:13

{6}中共中央宣传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学习出版社,2003:70-71

{7}参见《人民日报》,2003年12月8日,第1版

{8}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人民出版社,2004:16——17

{9}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04:22

{10}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06:24

{11}参见《人民日报》,2007年1月24日,第1版

{1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35

{13}参见《南方周末》,2008年6月26日,B9版

(作者单位:江汉大学校长办公室 湖北武汉 430056)

(责编:纪毅)

猜你喜欢
网络文化科学发展观文化建设
浅谈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