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艳

2009-03-18 07:59
上海采风月刊 2009年2期
关键词:孟小冬杜月笙梅兰芳

王 勉

王勉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就职于上海松江区某部门。出版散文集《那些人 那些景》等多部;主编《语文新阅读》等十多种书籍,被收入中国新文学大系等书种。

2008年末的一部《梅兰芳》将素有“中国第一女须生”之称的传奇女性孟小冬生生地从灯火阑珊处拉回到了台前。孟小冬终其一生在舞台上扮演着慷慨豪气的须眉,演绎经典的传奇剧目;下了台,她荡气回肠、百转千回的爱情亦如一部大戏,鸣锣响鼓,精彩非常。有人说梅兰芳成就了孟小冬,也有人说是梅兰芳毁了孟小冬,孰是孰非早已随斯人而逝,这纷纷扰扰的情债就如同陈凯歌说的:这世上的浪漫大多不能成功。

孟小冬与上海的缘分从出生便已结下。1907年,孟小冬在上海出生,可以说她是天生为了演戏而生的。她的祖父孟七是清同光时期的红净名角,父亲、伯、叔也都是京剧演员,以至于她从出生起就浸淫在了京剧艺术中。婴儿时期她天性中对京剧的热爱就已显现出来,只要听见咿呀的京胡声或是有人唱起悠扬的京剧选段,她就不再哭闹,而是睁大眼睛仔细地聆听。自小培养的深厚功力,使得小冬14岁就登上了上海“大世界”里的乾坤大剧场,她唱做俱佳的表演、卓尔不群的扮相以及有别于其他人的高亢的童音,引得评论界交口称赞。

也是在那一年,报纸上梅兰芳先生上海演出的斗大的标题下,同时出现的还有她的名字,虽然被衬得很小很小,她却将这种景仰牢牢地记在了心底。四年后,经历无数风霜雪雨和无数烈日艳阳,孟家有女初长成。无论是一袭洋装的妩媚风情还是梳分头架着金丝边眼镜英姿飒爽的男装造型,都给人惊艳的感受。

从此,无论是富商巨贾还是社会名流都成了小冬的拥趸,她却如同她的乳名“若兰”一样,冰霜高洁,始终不为名利所动。1925年8月的一天,京城的第一舞台有一场盛大的义演,演出几乎囊括了京城所有的名角。孟小冬与裘桂仙的《上天台》在当天的四出大戏中列倒数第三,几乎与杨梅余平起平坐。演出完毕的孟小冬从后台的缝隙中看完了梅兰芳的《霸王别姬》,虞姬的一招一式,一颦一笑,便在她的心底打上了深深的烙印。由于小冬是坤角老生被列入盛大义务戏中的第一人,再经过报纸的鼓吹,立刻成为了街头巷尾热议的名人。当时的孟小冬与梅兰芳,一个是伶界大王,位居“四大名旦”之首;一个是坤伶泰斗,当之无愧的红须生。

乾旦坤生,颠倒阴阳自然钩起了人们的猎奇之心。于是,在好事者的撮合之下,两人合演了一出《探母回令》。演出中小冬的朗朗英姿和梅兰芳的妩媚婉转相映成趣,假凤虚凰,缠绵软款的演出,流淌出一片旖旎浪漫的风情。感情上的情投意合和艺术上的双峰并峙,使得他们很快走到了一起。而凭着执著而孤勇的个性,孟小冬在明知梅兰芳已有妻子的情况下,毅然嫁给了这位早已仰慕的艺坛前辈。一代名坤伶,不顾封建社会的妻妾等级,冲破重重的阻挠去追求爱情,必定是抱着破釜沉舟的勇气的。而梅孟二人婚后的生活不可谓不幸福,相同的爱好、相似的经历、艺术上的共同追求,让两人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亲密得如胶似漆。但情路注定几多坎坷,几多曲折,经历了枪杀血案和戴孝奔丧的风波,背负着愧疚以及没有名分的压力,小冬早已心灰意冷,一对璧人终告仳离。孟小冬定是爱惨了梅兰芳的,先是报上的一纸决绝的启示和四万元的索赔,再是远走他乡,看破红尘。一切的潦倒颠沛,不过是因为这段感情的不舍与留恋,也许还有痛苦的成全。

后来的孟小冬几经周折,竟至嫁给了当时上海滩的老大杜月笙,成了他的第五位夫人。面对年过半百的老人又无名无份,孟小冬竟然都忍受了下来。有人将这看作爱情,我却不以为然,伊不过是报恩罢了。对比梅孟恋中的骄傲的执念,彼时的孟小冬好似换了一个人。这只能说她的心里只有梅兰芳,因为在乎,所以执拗。而与杜月笙的婚姻正如她自己说的:“既然不能嫁给自己爱的人,就嫁给跺一跺脚满城都要发抖的人。”是认命,是感激还是依赖,就不得而知了。

“冬皇”的人生真如一场大戏,台上姹紫嫣红、金碧辉煌,台下却是凄清幽怆、求而不得,个中滋味,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猜你喜欢
孟小冬杜月笙梅兰芳
别人存钱,我存交情
只存交情不存钱
杜月笙之子杜维善回忆:孟小冬与张大千
杜月笙的敛财绝招
孟小冬删戏
梅兰芳以情打假
梅兰芳以情打假
梅兰芳苦练基本功
那年那月那情
孟小冬与梅兰芳的有缘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