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百家讲坛》

2009-03-18 07:59方毓强
上海采风月刊 2009年2期
关键词:售书百家讲坛学术

方毓强

记者、作家、摄影家、旅行家。硕士。热衷于研究文史哲经,关注人类学。信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关注中外文化的交流。访问过欧美亚20余国。发表文字数百万。在多个国家举办个人摄影展。

【盛极一时】

2001年,中央电视台推出《百家讲坛》,开始吸引了广大观众,逐渐红火了起来,成为一个金牌栏目。究其原因,我看主要还是中国经历了“极左”及“文化大革命”的文化浩劫,中国的传统文化几乎都被打成封建余孽;而实施“改革开放”政策打开国门后,社会上又出现了一些崇洋媚外的思潮,结果几代中国人对于自己的悠久历史、传统文化变得十分陌生和厌恶起来了。

在这种前提下,中央电视台创建了《百家讲坛》的栏目,延请了几位专家学者开讲古代中国的文史哲,等于为文化饥渴的大众补了课,自然引起了广大观众的兴趣,可谓慧眼独具。一时间,凡是被邀请的开讲人,个个都被捧为明星,他们到处演讲、签名售书,还传出收入数百万元的消息,引发了社会上的种种议论。总之,从事文史哲的知识分子能够如此名利双收,可谓前所未有。

我一直认为,这些“开讲明星”的成功,并不是他们本身学术的成功,而是传播力的成功,也就是说,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当时谁有幸被邀请到《百家讲坛》开讲,他都会成功的。

【出现危机】

可以说,从《百家讲坛》创建之日起,不同的学术观点就产生了,后来甚至发展到危机的程度了。

最先是来自学术界的不同观点,然后就是民间的反应。归纳起来,大致是:严肃的学术变成了“超女”,过于娱乐化和低俗化了;开讲人功力不够,经常出现常识性错误;题材太陈旧;形式单调、老套等等。

对于追求效益的电视台而言,最关注的是收视率。有消息说,现在《百家讲坛》的收视率暴跌,但也有人否认,表示仍要坚持下去。中国至今还没有建立一个独立机构对收视率进行公正统计,所以现在我们得到的消息都是各说各话。

有人开始指责《百家讲坛》出现了“话语权霸道”。于丹在北京签名售书时,有人想和她论理,被保安架出了大门;当阎崇年在无锡签名售书时,一位叫黄海清的青年掌掴了他,理由是多次想与之争辩,但阎均以“学霸”的架势拒绝。黄认为:既然你在公共媒体上宣传,就应接受公众的质疑,只传播不被质疑,就是媒体霸权。据不完全统计,当时人民网的反应是:认为阎该打竟占91.9%,支持阎的只有4.8%!

【何为“百家”?】

打人犯法,理应受惩。但我开始关心起这“百家”的含义来。在汉语中,“百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一百个(或很多)专家”,而应当是指“学术上的各种派别”,“各派别的辩争”,所谓“诸子百家”、“百家争鸣”是也。你翻遍《辞海》等权威工具书都是这样说的。

反观今日之《百家讲坛》,主讲人好像就这几位,连数字上简单的“一百”也没有凑齐。最近我又发现,“百家讲坛”竟然又让讲过三国的易中天再次上台,讲的就是“诸子百家”,也就是说,一个人还能开讲不同的话题。这就让我们实在看不懂了,我不禁要问:泱泱中国,难道就找不到第二个可以开讲“诸子百家”的人了?还非劳驾易教授不成?

看来,对于“百家”的真正含义,大家有各不相同的诠释。也许正因为如此,民间老是有人要与开讲人如于丹、阎崇年等论理,他们必定以为这样做就是“百家争鸣”了。殊不知,今天的《百家讲坛》并不是“百家争鸣”的“百家”呀,所以难怪人们要提出谨防“一家之言”的警告了。不过我还得赶紧多一句补充:这里的“一家”并不是指“一个专家”,而是指“同一种学术观点的专家”。

猜你喜欢
售书百家讲坛学术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说 《百家讲坛》
《2019年上海高考指南》出版
寒风里奔跑的少年小偷
评刊表
优价售书 惠及民众 仅需138元,让您享用一生!
第二届“百家讲坛杯”全国历史文化大赛启事
征文大赛获奖名单
董进霞 治的是学术 过的是生活
梳理学术渊源 审视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