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帽不等于官帽

2009-03-22 05:10刘洪波
时代风采 2009年10期
关键词:公开选拔缩略官职

刘洪波

“昆明市委组织部对外宣称,昆明市将面向国内外公开选拔40名经济学博士,到昆挂职担任县(市)区党委常委、政府副县长,开发区主任助理,以及部分市属部门副职。只要是40岁以下的中国籍经济学博士,均可报名。”

地方政府拿出官职招引博士,被称为“大手笔”。昆明市全球公选40名经济学博士担任副县级官员,就是最近的“大手笔”。

在中国,一切被称为“大手笔”的事情,无论城建、工程还是人才引进,都类似于好莱坞之大片,重在视听效果,形成所谓“视听盛宴”。昆明市以官职招引经济学博士40名,说好说坏,关注度总是有的,这就是说,视听效果不错。

不能肯定以官职招引博士必然就能发展经济,也不能说必然不能。能不能发展经济,这要以后才能看到。然而,以官引博所反映的某些治理理念的模糊之处,则已然可见,也不会因“经济发展了”这种实际效果而改变。

“全球公选40名经济学博士担任副县级官员”,这个说法气派十足,主要在于“全球”。另一个有意思的说法是“公选”。“公选”,这是一个缩略的说法,此处为“公开选拔”。文字经过缩略,能够产生奇妙的效果。例如公开选拔,可以缩略为“公选”;公开选举,也可以缩略为“公选”。选拔与选举,不是一码事,但都缩略为“选”,再加上个“公”字,就能引着你恍恍惚惚地朝“现代政治”的方向去想。

很多人在议论昆明以官招博的事情,道理各不相同。有的说只招经济学博士不好,体现了经济学帝国主义,应当广招人才,不限专业;有的说一个昆明市用得着那么多经济学博士吗,不要浪费了人才;有的说不要仅仅以官职招人才,关键还是为人才提供各种用武之地;有的说博士可以招去做储备,锻炼锻炼,再做官。各种议论,没有一个是觉得“公选”、也就是“公开选拔”这个做法有什么毛病的。

但这不免还是让人有些困惑,一个地方的行政官员职位,为什么可以就这么被“公开选拔”了。一个地方的行政职位,不同于一个企业的岗位。对一个企业来说,董事会一决定,总裁、副总裁可以当即换掉。但任何一个地方,权力属于当地的人民,行政首长需要民意机关投票,政府组成人员需要由行政首长提名经过民意机关批准。

从另一个方面来讲,行政职位的获得理当来自于实绩而非身份。以博士学位而得官,这算是一种怎样的选拔标准呢?难道今日之博士,类同于科举时代之进士,可以一登龙门而为天子门生?

请不要被“开拓创新”、“锐意改革”等旗号所蒙蔽,请不要被“博士”、“学识”、“有利于发展”等招牌所忽悠。很简单的道理是权力应当来源于谁,为什么被授予——权力来源于它所服务的民众,权力因为它实际已经展现出来的服务能力、服务意愿和提供更好服务的可能而被授予。

博士授宫,本质上与科举授宫一样,而现代政治需要权力建基于民众的同意。

随想

不可否认,发展经济是地方的重要工作,但搞经济却不是政府的唯一任务。之前曾有不少为追求GDP,不惜牺牲环境的例子,还有的地方为招商引资,给所有干部下任务指标。过分青睐经济学博士,过分强调经济学思维,很容易陷入“不科学发展”的漩涡。

政府工作领域有多个,职能部门也有多个,昆明市为什么不招文学博士促进本地文化事业发展,不招政治学、社会学博士促进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呢?人为地将经济学博士高捧一等,不是真正重视人才,也会让有意前来工作的其他学科的博士们心里产生疙瘩。

随着社会的发展,博士当官或者地方政府引进博士,将越来越不成为新闻。只是,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无论社会上的博士是多是少,博士们是否热衷于从政,地方官员和政府都应记住两,最,一是学历不等于能力,专业不等于专长;二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等于经济至上主义。否则,就很可能会像昆明市这样,势利地对待人才,出台短视的政策。

猜你喜欢
公开选拔缩略官职
你知道IL Y等缩略式的含义吗?
填字游戏:缤纷每一天
西夏佛经所见官职名人名述考
这些词语你看明白了多少
论当下缩略形式的网络流行语
高校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的几个突出问题研究
走出公开选拔干部制度的误区
“德先生”和“赛先生”:中国政治精英公开选拔的研究框架和理论谱系
古代官职升降称谓浅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