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不副实济南甜沫

2009-03-23 10:10徐国维
饮食科学 2009年3期
关键词:济南人豆腐皮粉条

徐国维

济南依山傍水,济南人又以食面为主,所以济南人吃饭自然少不了要有喝的,粥便是其中一种。济南的粥如龙山小米粥、明湖荷叶粥都是上品,而粥中之首当数“甜沫”。“甜沫”是济南最具特色的大众粥类食品,老济南人又称之为“五香甜沫”。

据传,乾隆皇帝下江南,途经济南,也喝上了“甜沫”这一口。一次纪晓岚陪着乾隆皇帝,早起欣赏完大明湖千佛山的湖光山色后,进了一家早点铺。看到早点,乾隆皇帝心生一计,想难难狂傲不羁的“纪大烟袋”,便出了一个上联:“咬口黑豆窝窝,就盘八宝酱菜,可谓岗赛”(济南方言‘岗赛意为‘特别好),“纪大烟袋”也不含糊,眨眨眼,吟道:“吃块白面馍馍,喝碗五香甜沫,不算疵毛” (‘疵毛 济南方言‘差的意思)。

外地人十有八九不知甜沫是何物,望文生义,必由“甜”猜想其为甜食,其实不然,它是一种以小米面为料熬煮出的咸粥。关于这“甜沫”的来历,民间常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是,明末清初,战乱连年,民不聊生,济南有一家粥铺,店主姓田,生就一副菩萨心肠,经常舍粥救助灾民。可是粥少人多,于是便常常在粥内加些菜叶及咸辣调料。灾民见煮粥的大锅内泛着白沫,便根据店主之姓,称之为“田沫”。当时有一位落难书生,饥肠辘辘,食粥觉甜美无比,误以“田沫”为“甜沫”。后来书生发迹,重喝“甜沫”,无丝毫甜意,恍然大悟实为“田沫”,而非“甜沫”,于是题写“甜沫”匾额,并吟诗一首:“错把田沫作沫甜,只因当初历颠连。阅尽人世沧桑味,苦辣之后总是甜。”

关于甜沫的另一种起源是说,甜沫最早并不叫“甜沫”,而叫“添么”。在济南话里,“添么”也就是往粥里添多样东西的意思,“添么”由此就传开了,后来人们根据谐音雅化成了“甜沫”。无论是哪种说法,“甜沫”都算是最“名不副实”的美味了。甜沫不甜,却是咸辣口味,取了个“挂羊头卖狗肉”的名儿,但人们却祖祖辈辈毫无异议,将错就错,津津乐道,这也是其特色之处。

“甜沫”虽为济南的早餐小吃,是上不了大席面的“地摊货”,但做起来却也大有讲究。做的时候要“倒炝锅”,先煮粉条、花生、豇豆;再加豆腐皮、菠菜;放盐、五香面、胡椒面调味;水沸后加入小米面糊,边加边搅;最后将事先用葱、姜、大料炝锅的油倒入粥中,出锅即成。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加水,因为是咸粥,水必须一次加足,切忌水多加糊,糊稠加水,否则甜沫就了,而这其中的分量多少全凭老师傅手上的把握,是一锅锅甜沫熬出来的经验。做好的甜沫,色泽淡黄,嫩绿的菠菜、透明的粉条、白色的豆腐皮、看上去是色彩丰富,闻起来五香浓郁,尝一口不黏不稀不滑,咸味浅浅的,菜味香香的,还有姜的辛辣味,似乎还真有些甜的感觉。甜沫因其选料不同,稀了或稠了,熬的火候不同,甚至咸淡的差异,都会给人带来不同口感。所以尽管济南做甜沫的很多,口味却是千差万别,各不相同。

甜沫的盛放很有讲究,早先都是装在大肚子的瓦缸中,放在木制的小推车上,天冷的时候还要在缸外面套上棉罩保温,顶上用包着棉垫子的木盖,用长把木勺盛甜沫,据说这样做也是为了让甜沫保持香醇的味道,不汤。

甜沫的喝法也是有讲究的,用餐具那是外行人所为。老济南人一般都是端着碗,顺着边儿,转着圈儿,无论是粥汤还是其中的花生、小豆或是粉条、豆腐皮,连吸带喝,一干二净底儿朝天!如配上两撇棒槌油条或一个油饼,一大早美滋滋的一碗甜沫下肚,真是舒坦到底了。尤其是到了冬天,喝上一碗热腾腾、香喷喷、辣乎乎的甜沫,从里到外都感到暖烘烘的。

每天早上,在济南的街头巷尾都能找到甜沫的影子,一般都是装在一口粗瓷大缸或长嘴特制大铝壶中,外面裹着一层棉胎,普通的长方形木头桌子,几个小凳或马扎,桌上放一摞白瓷大碗,塑料杯里插着木筷和小勺。摊主往往头上戴一顶白色卫生帽,两只胳膊上还要套着白色套袖。那甜沫的香味,老远你就能闻得到。

现在,济南的银座、大润发等大型超市里有已商品化了的甜沫礼盒,价钱才几十元,出差旅游来济南时捎上一盒回去,稍事加工,即可让亲朋好友也一饱口福了。当然,要品尝正宗的甜沫还是来济南最好了,不过千万别忘了,可不要过上午九点哟。

猜你喜欢
济南人豆腐皮粉条
买粉条 学问多
The Function of Ancient literature Education to Contemporary Social Culture
四种食物助补钾
作品赏析(1)
最亲民的泉
天阳6FT自动蒸熟粉条机
看、闻、折挑出好粉条
三河有个豆腐皮村
义乌有个豆皮村
记忆中的乌粉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