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阅读审美中陶醉

2009-03-25 07:12郭慧萍陈燕芳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09年2期
关键词:语感情感阅读教学

郭慧萍 陈燕芳

新课程理念已经走进了我们的校园,走进了我们的生活。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阅读教学该怎么上?我提出几句话:让学生学会陶醉,让学生学会审美,让学生学出意义。

一、朗读教学 返本归根

(一)以“读”赏“美”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品读语言,提升感情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但当我走入课堂,才发现在朗读的背后隐藏着许多令人困惑的问题。在平时教学中,我们往往出现一些现象。

以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为例:教师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齐读,指名学生读,小组读,男女分角色读……表面看来学生朗读能力在加强,但只是加强了记忆,对诗人的情感却没有触摸,这是没有目标的“乱读”。教师应该指点学生注意把握停顿,重音等方面外。更需要用怎样的情感去渲染,才能使学生入情入境。

如何引导学生朗读,朱则光老师执教的《我用残损的手掌》课堂实录指导意义非浅。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朱老师在教学第2-6行诗时:故意缺少了“已”、“只”、“该”,这看似简单但却饱含感情的几个字,使学生在自由朗读反复对比中,体会出了诗人无限的悲愤、惋惜之情,更在字里行间读出了侵略者对我领土蹂躏之恨!但意想不到的是朱老师并未戛然而止,而是接着渲染感情,继续向情感的深处漫溯:

——谁又能摆脱对家乡的思念更何况是多情的诗人,更何况他的家乡——西湖有着世上最美的风景!现在那里又如何呢?同学们齐读!

——还有那锦幛似的繁花吗?

还有那奇异芬芳的嫩柳笛声吗?……没有了!没有了!一切都没有了!现在——再读!

——此时,谁满腔怒火?请站起来,用你的声音告诉我你愤怒了!激动了!怒不可遏了!——读!

这三个“读”字一出,学生本来平静的心湖顿时掀起了滔天巨浪,那一次又一次饱含深情的诵读,深深地刻在每一位学生的内心深处。这才是朗读应体现的魅力!

读,决不是没有目的的一遍又一遍的“乱读”,更不能作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而应积极指导学生读出气势、读出理解、读出感情,真正达到人与文相融的美妙境界。

(二)以“读”促“悟”

朗读能够加深理解文章主旨。以“读”促“悟”,其间就要通过语感进行分析,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对语言运用的分寸、和谐、情味的感受能力。

语感分析则是从语言运用的角度,深入到语言内部,拎出某些语感因素强的地方,作语言例板。只有以朗读为基础进行量的积累,才会有语感力形成的质的飞跃。因此,我认为阅读教学定位可以是“读——解——悟”。如何在教学中实施这种定位呢?我在教学实践中“悟”出这种定位。

我就在教学《天上的街市》时,指导有感情朗读后,这样进行分析。提问:我们看第一节,我现在把“天上的明星现了”这“现了”两个字换一换,换成“亮了”,行不行呢?学生运用天文知识从科学工作者的角度作了回答,认为只能用“现了”而不能用“亮了”。我高兴地说:好!能将科学知识用于语文。因为星星没有由暗到亮的过程,只有由隐到现的过程,对不对?回答很好!而且既然称为“明星”,这儿用“亮了”好不好哇?明星就是亮的嘛,这儿是重复吗?在这里,当学生用理科知识从科学的角度回答问题后,我在肯定学生的同时,又引导学生从词语本身含义以及词语的前后衔接上进一步理解课文用词的准确,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从而“悟”出主题。这就是朗读在阅读教学中所起到的功效。

(三)以“读”促“教”

经过几年的教学尝试,我得出几点体会:1、朗读能培养语感,是学习语言之初始。学生要形成良好的语感必须多读多听,而起之于心,发之于口,作用于耳的诵读便是学生形成语感的最好形式。教学中应让学生认真地读、反复地读,促进学生将课文语言内化,达到“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的境地。2、朗读能加深理解,拓展课文之内蕴。夏丐尊先生曾经说过:“赤”不但解作红色,“夜”不但解作昼的反面吧,“田园”不但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垢化工、少年的气概等说不尽的旨趣,见“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说不尽的意味吧。3、朗读能培养美感提高学生审美之情趣。朗读的时候,学生通过“披文入情”,由文本世界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达到与作者神气相通、心灵相融的审美境界。

二、审美教学 愉悦情操

(一)审美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的是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或者说明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巴金曾经说过:“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年作家留下的杰作,它们教育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文学的目的就是要人变得更好。”

(二)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审美观?

文章不是无情物,真正的文学作品更是以丰富的思想和情感拨动读者的心弦。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探讨。

1、审美创新 开放思维

如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为例,我们教师常常将菲利普夫妇作为小说的主人公传授给学生,因为这对夫妇身上最能体现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但也有人提出,于勒作为课题和中心人物也可当作是主人公来处理。这就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因此,作为我们教师如果在课堂施教过程中意识不到这种我样性,那么就会将语文教学简单化,不仅失去课文的生命力,更严重的是会僵化了学生的思维,摧残他们的思维的火花与文学审美的创新能力。

2、审美体验 挖掘内涵

我们知道朗读培养美感,《雪》一文通过深情的朗读,丰富的联想,把知识和能力密切联系,强调的是审美主体积极的充分的审美活动,还可以制作多媒体用感官去感受画面美,音乐美,情感美。从而挖掘出北方雪内在本质。

讲授《白杨礼赞》一文,经过指导朗读后,启发学生“开头交代在什么情况下被‘物所感”。接着淋漓尽致地写出“物”的特征,最后展开联想,以物喻人,揭示的物的象征意义,把白杨树的“美”挖掘出来,达到愉悦情操。

3、审美教育 享受美感

除了小说,散文能提升审美愉悦,在说明文中同样有审美教育。《中国石拱桥》字里行间渗透着情感美,形象美。在介绍赵州桥,卢沟桥时,无不洋溢着崇高的爱国情感。把拱桥比作虹,说它“初月出云,长虹饮涧”,得到美的享受。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阅读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加深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

三、质疑明辩 发扬个性

学贵于思,思缘于疑。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巴尔扎克也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的是问号。其实在课堂上也不乏有这样的精彩。

(一)质疑“现”精彩

阅读教学面向多元化,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质疑中逐渐走向完美。

在品读《背影》最后一个自然段时候,对“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这句话又有一位学生提出了质疑。学生说:老师,我发觉这封信有问题。你看,父亲说话怎么前后矛盾啊?他第一句既然已说身体平安,第二句又膀子疼痛厉害,最后一句居然说自己要离开人世了。这三处对自己身体状况的表达不一样,您说,父亲说话怎么不实事求是啊?

是啊!学生的见解非常深刻。我引导大家讨论探究,才得出们亲为了安慰儿子“情不能自已”吧!父亲老境颓唐,心情低落,无法排遣无处倾诉,在已经成人的儿子面前更觉伤心,父亲想掩饰而不能掩饰,所以才有了语言表达上的前后矛盾。

从学生的质疑中,从这短短三句话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慈爱的父亲,更看到了一个饱经人世沧桑,满心伤痛甚至对生活有些绝望的父亲。而这,恰恰是《背影》的最感人之处——苍凉世态作背景,让伤痛雪上加霜!

因此,阅读活动中需要教师不断地启发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让学生谈自己的看法,不把教参捧作圣经来教学生,让开放的课堂飞扬学生开放的思维。

(二)质疑“炼”思维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质疑是最能焕发活力的一个质疑角度,也是最能体现创新精神的一个质疑角度。在这样的质疑中,你经常会体验到个性张扬的精彩。质疑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求异质疑法。即从相反的角度质疑。二是发散质疑法,即从某事物的不同角度质疑。当然,“质疑”的前提是“慎思”和“明辩”,质疑需要勇气,更需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真正的阅读者,把审问、慎思、明辩这些阅读的要旨深深镌刻在心中,大胆问难,积极质疑、深入探究,读出激情青春,读出蓬勃生命。

郭慧萍,陈燕芳,教师,现居浙江东阳。

猜你喜欢
语感情感阅读教学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情感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台上
语感培养和语文学习
谈谈对语感的认识
语言与言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