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思想的科学依据

2009-03-25 03:00李松林祝志男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09年12期
关键词:和平发展胡锦涛两岸关系

李松林 祝志男

【摘要】胡锦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思想是建立在科学依据基础之上的。邓小平“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理论与江泽民解决台湾问题的“八项政治主张”是其直接理论来源,世界形势与国情、岛情的新变化是其现实依据,中国历史文化传统是其文化渊源。

【关键词】胡锦涛 两岸关系 和平发展 科学依据

当前,两岸关系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展现出和平发展的光明前景。同时,两岸关系向前发展,也面临许多复杂因素,亟待解决一系列复杂问题。深入研究胡锦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思想,必须首先搞清楚胡锦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思想的科学依据,这对于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促进台湾早日复归与祖国统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实践价值。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在对台政策上进行了重大调整。2005年胡锦涛同志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的民革、台盟、台联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发表了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的“四点意见”;2007年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同志在政治报告中正式呼吁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2008年4月,胡锦涛同志提出了“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的十六字方针,特别强调“和平发展”;2008年12月31日,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首次全面系统阐述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思想,提出了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六点意见”,进一步强调“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上述对台政策的宣示,是对邓小平“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理论和江泽民解决台湾问题的“八项政治主张”的继承、丰富与发展,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新形势下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的真诚愿望、宽广胸怀、气魄与胆略,从而形成了胡锦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思想:“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思想的核心与总体目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思想的政治基础;深化交流合作、推进协商谈判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途径;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促进两岸同胞团结奋斗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思想的强大动力;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是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两岸同胞的共同责任。

邓小平“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理论与江泽民解决台湾问题的“八项政治主张”是胡锦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思想的直接理论来源

争取用和平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是上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始终追求的政治目标,因为这符合两岸同胞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也符合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潮流。

众所周知,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提出了“一定要解放台湾”的口号。之所以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将对台政策由“一定要解放台湾”调整为和平解决,主要是基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和缓和台湾海峡紧张局势、避免与美国军队直接作战的考虑,当然也有对国民党现状因素的考量。上世纪60年代初期,中国共产党还提出了“一纲四目”主张,这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前身。提出这一主张,就是“力争用和平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然而由于国外分裂势力和国民党蒋介石的错误政策,两岸和平发展的局面并未出现。“文革”期间,海峡两岸与国共两党之间对立情绪又有所增加,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以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其标志,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真正实现了由武力解放到和平解决的转变。三中全会确立了将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并重提实现“四个现代化”口号。为适应工作重心转移,也基于美国对华对台政策均有所变化与国民党自身形象有所改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谈及中美关系时指出:“随着中美关系正常化,我国神圣领土台湾回到祖国怀抱、实现统一大业的前景,已经进一步摆在我们的面前”。①

1979年1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提出了和平统一祖国的主张。1月30日,邓小平接待外宾时称:“我们不再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了。只要台湾回归祖国,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②其后,1981年9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向新华社记者发表谈话,提出和平统一祖国的各项政策,简称“叶九条”。1982年1月11日,邓小平在接见外宾时称“九条方针是以叶剑英名义提出来的,实际上就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1983年6月26日,邓小平在会见美国西东大学教授杨力宇时谈到实现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六条设想,即“邓六条”。

“一国两制”构想,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现当代国际局势出发,从我国目前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出发,从台湾、香港、澳门的历史和现状出发,创造性运用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而提出来的一种崭新构想。

邓小平“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提出后,蒋经国还放弃了其父始终念念不忘的“反攻大陆”口号,代之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1987年,蒋经国主动开放老兵赴大陆探亲,揭开了两岸民间交流的序幕。1988年,大陆成立国务院台湾办公室,3年后,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台湾也成立了“海峡交流基金会”。国民党当局的这一变化就为国共两党进一步接触与谈判提供了前提。1993年,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和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在新加坡举行两会领导人第一次会谈。汪辜会谈是1949年以来两岸高层人士的首次会晤,从而结束了两岸不接触、不谈判的历史,开启了两岸关系由对峙走向对话的新局面,标志着两岸关系发展取得了重大突破。

为了进一步推进两岸关系发展的新局面,1995年1月30日,江泽民发表了《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在继承和发展邓小平关于解决台湾问题思想的基础上,江泽民代表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八项主张突出强调“在和平统一谈判的过程中,可以吸收两岸各党派、团体有代表性的人士参加”;“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什么问题都可以谈,包括就两岸正式谈判的方式问题同台湾方面进行讨论,找到双方都认为合适的办法”;主张“不以政治分歧去影响、干扰两岸经济合作”;欢迎台湾当局的领导人以适当的身份前来大陆访问;坚决反对台湾“以搞‘两个中国、‘一中一台为目的的所谓‘扩大国际生存空间的活动”。③

江泽民的八项主张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新形势下为了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和平统一所作的重大政策宣示,也是针对两岸关系发展变化的情况而采取的新的步骤,是指导对台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后来对台工作的实践证明,这一重要讲话对于推动两岸关系发展、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活动、维护祖国和平统一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然而遗憾的是,“江八点”却遭遇了李登辉抛出的“六条”应对意见,“李六条”背离一个中国原则,全面拒绝了“江八点”提出的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呼吁,极力推行“两个中国”为核心的分裂政策,一直发展到公然主张“两国论”。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原计划于1999年秋季访台,由于“李六条”,此行程被迫终止,海峡两岸和平发展的大好势头遭到严重破坏。同时,李登辉的分裂行径严重损害了两岸和平统一的基础,危害了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整个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也危害了亚洲太平洋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进入新世纪后,台湾政局发生重大变化,主张“台独”的民进党登上“执政”舞台。台湾当局领导人陈水扁紧步李登辉的后尘,变本加厉、肆无忌惮地鼓吹“台独”言论,并与李登辉的台联党和建国党组成的“泛绿阵营”,极力否定“九二”共识,挑战一个中国原则,全力推进“台独”路线,将两岸关系推到了危险的战争边缘,而且成为亚太地区稳定与繁荣的最大乱源。海外分裂势力乘机推波助澜。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政府针对“台独”势力猖獗与外国分裂势力,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在反对“台独”和外国分裂势力的斗争中,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共新一代领导集体,进一步贯彻了邓小平“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和江泽民解决台湾问题的“八项政治主张”,创造性地提出了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四点意见”与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六点意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思想既是对中国共产党一贯主张和平统一政策的传承;也是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在新形势下的重大发展,是科学发展观在两岸关系发展上的具体体现;同时科学回答了为什么要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怎样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大问题,是今后中共对台政策的纲领性文献。

世界形势与国情、岛情的新变化是胡锦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思想的现实依据

走和平发展之路来解决台湾问题是与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分不开的。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求和平、促发展、谋合作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特别是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新变化,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态势,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呈现新特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仍占优势,综合国力竞争和各种力量较量更趋激烈,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有所增多,给我国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言:“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政府和人民都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这是中国政府和人民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④基于此一认识,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认为,世界新形势为两岸加快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因此解决台湾问题必须走和平发展之路,才能使我们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走和平发展之路用以解决台湾问题,也是基于中国国情的必然选择。从历史到今天,中国人民始终追求和平发展的道路。今天的中国虽然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但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始终是中国的中心任务。实践证明,只有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中国才能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大陆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各项建设都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台湾方面的建设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正在谋求新一波的经济发展。发展是两岸的共同任务,也是两岸同胞的共同企盼。

走和平发展之路用以解决台湾问题,也是基于台湾岛内形势的新变化。如前所言,进入新世纪后,台湾岛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台独”势力极为猖獗,两岸关系高度紧张,然而岛内遏制“台独”的力量也在增长。2004年台湾“立法院”选举大战中,泛蓝阵营一举击败了民进党与泛绿阵营企图争取“立法院”席次过半、以利推行“台独”政策的企图。2005年,中共中央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加大工作力度,相继邀请中国国民党、亲民党、新党主席连战、宋楚瑜、郁慕明到大陆参访。此举对台湾岛内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进一步激起了台湾广大民众对两岸谈判的企盼,多数民众认为两党对话有助于改善和发展两岸关系,从而兴起了新一波的“大陆热”。2008年3月,在台湾大选中,中国国民党重新执政,同年6月,经过海峡两岸与国共两党的共同努力,终于恢复了“海协会”与“海基会”的商谈,在许多重大问题上取得了共识。11月,经过海峡两岸两会的进一步商谈,两岸“三通”终于得以基本实现。今天,台湾岛内要和平、要发展、反“台独”成为台湾社会的主流。基于此点考虑,解决台湾问题只能走和平发展之路。

中国历史文化传统是胡锦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思想的文化渊源

中华民族历来就是热爱和平的民族。中华文化是一种和平的文化。渴望和平、追求和谐,始终是中国人民的精神特征。600年前,中国明代著名航海家郑和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船队“七下西洋”,远涉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带去的是茶叶、瓷器、丝绸、工艺,没有侵占别国一寸土地,带给世界的是和平与文明,充分反映了古代中国与有关国家和人民加强交流的诚意。与他国交往尚且如此,何况解决本国自身的问题。通过和平发展而不是通过战争来解决两岸之间的纷争与分歧,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两岸关系,这是胡锦涛总书记总结60年来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特别是总结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以来两岸关系发展的基本经验得出的正确结论,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两岸关系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正因为如此,胡锦涛强调:“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最符合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中华民族根本利益,也符合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的时代潮流。”中国共产党这一真诚努力换来了“三通“的初步实现与走向和平发展的新局面。对此,两岸人民十分珍惜目前这种来之不易的和平发展环境,特别是台湾同胞充分感受到两岸关系缓和与改善所带来的种种好处与光明前景,对于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更加热切期盼。由上可知,胡锦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思想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

以上三点说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思想是建立在科学依据的基础之上的。今后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就是要以和平为主轴,“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抓住机遇,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议的签订,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框架,不断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局面。(作者分别为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教授、博导;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博士)

注释

①《三中全会以来》,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3页。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478页。

③《人民日报》,1995年1月31日。

④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2007年10月15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第45~46页。

猜你喜欢
和平发展胡锦涛两岸关系
外媒关注网络治理“中国方案”
政治话语:两岸关系认知框架的一种新诠释
新形势下破解两岸关系症结的对策和建议
论中国和平发展理念的国际传播
加强文化交流 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胡锦涛主席入选《时代》“最具影响力人物”
一九五八年炮击金门及其对两岸关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