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要走向深刻

2009-03-27 04:34桑文彬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9年2期
关键词:柔石记念闲笔

鲁迅的《为了忘却的记念》是高中语文课本中的传统课文。近来重教一遍,又得几点“小东西”,愿与同人交流。

1.让学生分析题目结构,根据文章背景、开头、结尾理解题目的真实涵义,借以理解全文。

过去讲此文 ,因为太有讲头,笔者总是滔滔不绝。这次教此文,因为学生有了自学的基础,笔者也决心克制自己对经典课文大讲特讲的欲望,为学生设计了几个思考题。第一个便是:文章题目有“忘却”和“记念”看似矛盾的两个词,试结合文章背景、题目和结尾理解题目的真实涵义。

学生分六个小组,讨论得很热烈,也很深入。第一组代表发言:

不用看结尾,开头就已经说得很清楚。“我早已想写一点文字,来记念几个青年的作家。”只是因为两年来过于悲愤没有写成,鲁迅先生说,他要借这篇文章抒发感情,将悲哀摆脱,更好地投入战斗。

笔者让第二组学生代表评价此发言。第二组学生代表认为,第一组的发言基本上是正确的。但是说“不用看结尾”就能完全理解题目似乎不妥当。结尾中“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这些语句,更明确地表达了作者化悲痛为力量,更好地投入战斗的涵义。

有一位女学生举手要求发言。她说,“夜正长”说明了当时的现实,“夜”是象征,象征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漫漫长夜。“路也正长”,说明了革命者任重而道远。“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表明作者对革命前途充满信心。她的发言赢得了一致的掌声。

语文科代表要求发言补充。他说,开头中的“悲愤”和“悲哀”两个词可帮助我们理解题目的涵义和文章的主题。作者说“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至今没有停止”,“悲”是对战友,“愤”是对国民党反动派。“我很想借此算是竦身一摇,将悲哀摆脱”,但是“愤”是不能摆脱的。这两个词用得很恰当。

至此应该说问题得到了圆满的解决。笔者仍然不停,要求学生分析一下题目的结构。学生讨论后,有两种意见:甲,“忘却”是“记念”的定语,构成一个偏正短语;“为了”和“忘却的记念”构成介宾关系。乙,“为了”和“忘却”构成介宾关系,“为了忘却”又和“记念”构成偏正关系,整体上是一个偏正短语,中心词是“记念”。

这篇文章到底是“忘却”,还是“记念”?很明显,乙是正确的。学生从分析题目结构中加深了对文章题目涵义的理解。

2.内容决定形式——文章在回忆百莽和柔石两个人物时,各采取了什么方法?为什么?

教学之功在于启发学生深入思考,笔者认为这一问题对学生的写作也有指导意义。学生讨论时有点茫然。笔者于是点拨:“回忆白莽写了几次相见?”“三次。”“回忆柔石怎么写的呢?”“抓住他的性格特点来写的。”“什么性格特点呢?”“硬气和迂。”“这就是写法上的不同,一个依次写了三次相见的情形,一个抓住性格特点来写。”

“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呢?大家想一想,写柔石可不可以写每次见面的情形?”

同学们开始翻课本。“不可以,”有学生站起来抢先发言,“因为鲁迅先生和柔石很熟,经常交往,经常见面,不可能也没必要把每次见面的情形都记下来,不如抓住人物性格特点写更能突出人物,给读者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好!”笔者带头鼓起掌来。

“内容决定形式,决定手法,”笔者开始总结,“我们写作要记住这一点。”

3.何谓闲笔?——“她的体质是弱的,也并不美丽”有什么深意?

冯铿是除柔石、白莽之外文章着墨较多的“三号”人物。在文章第二部分的结尾,这样写到:“她的体质是弱的,也并不美丽。”学生发出疑问:“这是闲笔,还是另有深意?”笔者点拨:“结合全文思考一下。”有的学生很快发言:“不是闲笔。下文写到冯铿女士在国民党监狱里遭受折磨,‘面目都浮肿了,照应了‘她的体质是弱的,这样一个体弱的女子,也遭到反动派的折磨,这是对国民党反动派暴行的控诉!”“那么,为什么写她‘也并不美丽呢?”学生讨论,很长时间找不到头绪。“往前文读一下。冯铿和柔石是什么关系?”笔者让学生读了这样一段:

他说的并不是空话,真也在从新学起来了,其时他曾经带了一个朋友来访我,那就是冯铿女士。谈了一些天,我对于她终于很隔膜,我疑心她有点罗曼谛克,急于事功;我又疑心柔石的近来要做大部的小说,是发源于她的主张的。但我又疑心我自己,也许是柔石的先前的斩钉截铁的回答,正中了我那其实是偷懒的主张的伤疤,所以不自觉地迁怒到她身上去了。——我其实也并不比我所怕见的神经过敏而自尊的文学青年高明。

她的体质是弱的,也并不美丽。

在笔者的启发下,阅读前文,学生明白了:冯铿是柔石的“同志”,也是“朋友”,可能就是“女朋友”。他们之所以走到一起,是共同的志趣和信仰起了作用,并不是因为相貌——强调“她并不美丽”的意义就在于此。同时,笔者引导学生认识到,三个“疑心”正是对冯铿富于革命理想和拼命硬干精神的赞美。

——何谓闲笔?闲笔是无关紧要之笔。而这句话却意义深刻,至关重要。

4.此时无声胜有声——“原来如此!…… ”

“天气愈冷了,我不知道柔石在那里有被褥不?我们是有的。洋铁碗可曾收到了没有?……但忽然得到一个可靠的消息,说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已于二月七日夜或八日晨,在龙华警备司令部被枪毙了,他的身上中了十弹。

原来如此!…… ”

这一段,“原来如此 ”后面的“!……”有什么作用?笔者提出了问题。

“鲁迅先生根本没想到柔石等人的‘罪行会被枪毙!”“如果有一点人性就不会如此残忍!”“人间地狱!”

“好!但这只是叹号的作用,省略号的作用呢?”笔者相机引导。

“作者怎么也没想到反动派如此残忍,以至于一时说不出话来。”

“省略号省掉了什么内容?”笔者继续引导。

“失去战友的悲痛。”“对反动派暴行的无比愤慨。”“活着的人今后如何战斗。”“对今后革命道路和方式的思索。”……

“好,很好!这里用省略号并没有省掉内容,而是给读者留下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起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笔者总结。

5.无须问,也无须感叹——“这是怎样的世界呢。”

“不是年青的为年老的写记念,而在这三十年中,却使我目睹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将我埋得不能呼吸,我只能用这样的笔墨,写几句文章,算是从泥土中挖一个小孔,自己延口残喘,这是怎样的世界呢。”

“在这一段中,“这是怎样的世界呢”一句为什么后面用句号,而不用问号或感叹号?是鲁迅先生用的不恰当吗?”笔者提出了问题。学生讨论,陷入了疑惑。

“问号和感叹号的作用是什么?”笔者引导。

“当然是表示疑问和感叹了。”学生回答。

“这里用得着疑问和感叹吗?”笔者继续引导,分析:“镇压,暗杀,黑暗透顶,就是这样的社会,何须再问?这样的社会以革命的手段推翻就是了,何须感叹!所以这句话后面用了句号。”

“啊,原来这样。这个标点真恰当!”学生小声议论着,满脸收获的喜悦。

教学之妙在于引导和启发,小处可见大,引导要深刻。重教《为了忘却的记念》,深刻引导,师生互动,笔者的课堂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桑文彬 山东省泰山外国语学校271000)

猜你喜欢
柔石记念闲笔
“记念”可写做“纪念”吗
函数教学,要让学生由“懂”到“会”
曲折盘旋 欲吐还吞——试析《记念刘和珍君》的抒情特色
我国蔬菜科技发展的小心记忆
——记念新中国成立70周年
前边的几句话
西山闲笔
相扶
《记念刘和珍君》反讽策略的运用
人踪灭处尽生悲——《小石潭记》“闲笔”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