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

  • 读《为了忘却的记念》 ——关于教材中两个注释的变化与阅读情境
    时选入了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下文简称《记念》),《记念》虽是名篇,也有很多文章提及这篇课文,但在新世纪的二十年里一直未入选全国通用的人教版教材,多半出现在课外读本中。《记念》于上海有着特殊意义,鲁迅生命的最后十年在上海度过,1931 年左联五烈士在上海龙华警备司令部被枪杀,1933 年鲁迅写下这篇文章,鲁迅将社会事件演绎成文学事件,展现了语言文字干预现实问题的巨大力量与深刻意义。《记念》文末提及的“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

    名作欣赏 2023年16期2023-09-28

  • 高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新探
    选择了本单元的《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包身工》《荷花淀》 四篇课文,还放眼教材之外,选择了林语堂的《悼刘和珍杨德群女士》以及周作人的《关于三月十八日的死者》两篇文章。海选文本是精选文本的前提与基础。在本次群文阅读过程中,教师海选的这些文本不仅紧扣议题,彼此之间也有着紧密的联系。 但是,如果教师围绕议题所选择的文本内容过多,那么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学生也就无法顺利、圆满地完成各项群文阅读教学的任务。 因此,精选文本也就势在必行。(二)互补内容,精

    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 2023年8期2023-09-08

  • 本期主题:反复的修辞手法
    灭亡。——鲁迅《记念刘和珍君》★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朱自清《春》★周总理,我们的好总理,你在哪里啊,你在哪里?——柯岩《周总理,你在哪里》2.间隔反复指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不连续出现,有其他词语或句子间隔在中间。★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离三月十八日也已有两个星期,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记念刘和珍君》

    小学阅读指南·高年级版 2023年9期2023-09-03

  • 谈谈《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的两种抒情方式
    马玉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是一篇抒情散文,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在文章中,作者时而间接抒情,将情感渗透到字里行间,时而直接抒情,让怒火喷薄而出。抒情手法的运用使文章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高度的说服力。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作品,看看作者是如何抒发情感的吧!面对黑暗的现实,看到正义的人士被打压,听闻无辜的青年学子被屠戮,作者十分愤怒与悲伤。但是,他并没有将自己的情感肆意地宣泄出来,而是在行文的过程中尽量克制这种情感。他深谙写文之法,也熟悉抒情之道,明白如何用情来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中旬 2023年7期2023-08-25

  • 简析《记念刘和珍君》与《祝福》的相似之处
    蔡玲《记念刘和珍君》与《祝福》都是鲁迅先生的优秀作品。前者为叙事散文,后者为短篇小说。虽然两篇文章的体裁不同,但它们在写法上存在着一些相似之处。对此,笔者就简要分析一下,以期对同学们解读文本有所帮助。一、都以小人物的经历为焦点来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记念刘和珍君》与《祝福》这两篇经典文章均采用了“以小见大”的写法,通过聚焦毫不起眼的小人物来展现当时的时代背景,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创作于1921年。当时,日本帝国主义公开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下旬 2023年4期2023-07-19

  • “忘却”与“记念”:悖异型情感的曲折言说
    【专题阐释】《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是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的第6课。本堂课尝试根据单元要求、课后提示以及文本特点,选择“悖异型情感的曲折言说”作为微专题,聚焦言语形式,通过单篇精读带动群文阅读,引导学生在文本诵读、语言品味、比较鉴赏、合作探究中体悟作者情感,感受言语智慧。【课前预习】查阅写作背景,反复诵读文本,思考“为了忘却的记念”这一标题有哪些含意;结合具体语句,解说作者为什么既要“写一点东西”,可又“无话可说”,他有哪些“要说的话”。【情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23年1期2023-06-27

  • “忘却”与“记念”:悖异型情感的曲折言说 ——《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群文阅读微专题教学设计
    华【专题阐释】《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是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的第6 课。本堂课尝试根据单元要求、课后提示以及文本特点,选择“悖异型情感的曲折言说”作为微专题,聚焦言语形式,通过单篇精读带动群文阅读,引导学生在文本诵读、语言品味、比较鉴赏、合作探究中体悟作者情感,感受言语智慧。【课前预习】查阅写作背景,反复诵读文本,思考“为了忘却的记念”这一标题有哪些含意;结合具体语句,解说作者为什么既要“写一点东西”,可又“无话可说”,他有哪些“要说的话”。【

    中学语文 2023年1期2023-03-05

  • 探寻大单元视域下名篇阅读教学的生长点 ——以《记念刘和珍君》教学为例
    一课——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是中学语文课本中的传统经典名篇,可能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学语文教材中保留时间最长的传统篇目。长久以来,《记念刘和珍君》是中学教师与学生普遍反映难教和难学的课文,且关于这篇课文的文本解读与教学参考方面的文章良莠不齐。笔者认为普遍情况下,老师不必向文本之外求“支援”,如果是经典,文本自身就是自足的,可以凭借自身解释一大半问题。基于此,我们从文本文体入手,明确这是一篇散文。更准确地说,这是鲁迅的一篇具有强烈战斗性和高度艺术性的杂文。

    中学语文 2022年24期2023-01-10

  • 学写读书笔记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同步写作
    任务:认真阅读《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这两篇文章,围绕“鲁迅笔下的青年革命者形象”这个话题,用旁批的形式做一些评点,与小组同学交流后,合作整理一个“批注本”在班上展示,并在此基础上创作一篇阅读心得。然后学习评点式读书笔记的要领。第一步:明确研究对象。这就需要我们有针对性地反复阅读,比如读第一遍读懂字词,第二遍关注叙事手法,第三遍研究人物形象,第四遍赏析景物描写……只有明确研究对象,阅读才会有更多收获。以本次的任务为例:《记念刘和珍君》的研究对象

    新作文·高中版 2022年4期2022-12-26

  • 学写批注 —统编教材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写作导引
    (一)题例呈现《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都是鲁迅为纪念牺牲的进步青年所写的回忆性散文,但在写作手法和语言表达上又各有特色。认真阅读这两篇文章,用旁批的形式就这些方面做一些评点,与小组同学交流后,合作整理一个“批注本”,在班上展示。(统编教材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单元研习任务”二·1)(二)写作点拨该研习任务立足于《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的写作手法和语言表达。这两篇文章是同一作者的作品,背景相似,写的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青年志士

    作文新天地 2022年7期2022-11-20

  • 学写读书笔记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同步写作
    任务:认真阅读《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这两篇文章,围绕“鲁迅笔下的青年革命者形象”这个话题,用旁批的形式做一些评点,与小组同学交流后,合作整理一个“批注本”在班上展示,并在此基础上创作一篇阅读心得。然后学习评点式读书笔记的要领。第一步:明确研究对象。这就需要我们有针对性地反复阅读,比如读第一遍读懂字词,第二遍关注叙事手法,第三遍研究人物形象,第四遍赏析景物描写……只有明确研究对象,阅读才会有更多收获。以本次的任务为例:《记念刘和珍君》的研究对象

    新作文·高中版 2022年4期2022-07-31

  • 记念刘和珍君》中五次“微笑”的作用
    学院徐江曾指出《记念刘和珍君》是一篇传统课文,具有永恒的价值和魅力。在语文课堂中带领学生全面赏析《记念刘和珍君》一文,既能让学生感知旧社会学生无惧生死的社会责任感,强化学生爱国主义意识与民族团结精神,又能让学生借鉴我国优秀文学家鲁迅的写作手法与叙述方式,提高学生语文鉴赏能力与写作水平。与此同时,《记念刘和珍君》全文批判性强,情感丰富,在抒情的同时,又具有杂文的特点。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赏析文本语言,品味鲁迅行文艺术,兼具现实意义与文学价值。本文将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22年6期2022-06-04

  • 细读品味,勾勒刘和珍君的形象
    ,这个作品就是《记念刘和珍君》。这是鲁迅先生重要的作品之一,从该文的描述来看,鲁迅先生自身的责任心和道义感等复杂的思想感情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些感情充分体现在这样的几个方面:对黑暗社会的无情批判与充分揭露,对杀害刘和珍等青年学生的刽子手的声讨,以及对刘和珍等死难青年的钦敬和无限怀念。如果让谁说出刘和珍君的形象,似乎除了慷慨赴死之外,再无其他。针对这一情形,笔者以为在课文解读的时候,可以将视角放得更细一些,可以去尝试勾勒刘和珍君的形象。一、被遮蔽的刘和珍君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2年4期2022-06-02

  • 比较视野下的《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联读
    分别是这样的:《记念刘和珍君》写于1926 年,正值全国革命高潮的到来,《为了忘却的记念》写于1933年,正值白色恐怖时期。不同的社会状态,会对作者的创作产生不同的影响,下面就结合文本来具体分析。两篇文本中的“我”的形象的比较两篇文本中的“我”主要是1926 年的和1933 年的,这两个“我”在诸多方面具有一致性:第一、都表达了对坚强乐观、追求进步、关怀民族命运的青年人的赞颂。第二、都表达了对青年人牺牲的强烈悲恸:《记念刘和珍君》:“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

    读写月报(高中版) 2022年2期2022-04-23

  • 学写批注
    (一)题例呈现《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都是鲁迅为纪念牺牲的进步青年所写的回忆性散文,但在写作手法和语言表达上又各有特色。认真阅读这两篇文章,用旁批的形式就这些方面做一些评点,与小组同学交流后,合作整理一个“批注本”,在班上展示。(统编教材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单元研习任务”二·1)(二)写作点拨该研习任务立足于《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的写作手法和语言表达。这两篇文章是同一作者的作品,背景相似,写的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青年志士

    作文新天地(高中版) 2022年3期2022-03-30

  • 记念刘和珍君》中五次“微笑”的作用
    学院徐江曾指出《记念刘和珍君》是一篇传统课文,具有永恒的价值和魅力。在语文课堂中带领学生全面赏析《记念刘和珍君》一文,既能让学生感知旧社会学生无惧生死的社会责任感,强化学生爱国主义意识与民族团结精神,又能让学生借鉴我国优秀文学家鲁迅的写作手法与叙述方式,提高学生语文鉴赏能力与写作水平。与此同时,《记念刘和珍君》全文批判性强,情感丰富,在抒情的同时,又具有杂文的特点。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赏析文本语言,品味鲁迅行文艺术,兼具现实意义与文学价值。本文将

    语文天地 2022年6期2022-03-17

  •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解读与构思
    中,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因文中的深挚情怀以及所体现出来的鲁迅先生匕首投枪般的文字风格,而深受学生以及所有读者的重视。也因此,对这篇课文的解读也是不少高中语文教师的挚爱。在诸多解读结果当中,笔者注意到更多的将重点放在宏观意义上,或者放在作者鲁迅先生的爱国情怀上,应当说这样的分析是必要的,也是本文的教育意义所在。与此同时,也可以将课文解读的视角放得更细致一些,比如说可以去解读刘和珍这样一个人物形象。这其实也是有价值的,因为对于经典文本的解读来说,既需要从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1年11期2021-12-09

  • 记念”可写做“纪念”吗
    中,鲁迅的杂文《记念刘和珍君》题目中的“记念”被注释为“记念,现在写作‘纪念”[1]。遵循这种注释,许多高中老师在授课中,也会将“记念”等同为“纪念”,并把这一现象视为五四新文学中并不鲜见的异体字现象。那么,在《记念刘和珍君》中,“记念”果真可以写作“纪念”吗?回归鲁迅的本意,“记念”与“纪念”果真没有区别,可以相互替代吗?查阅鲁迅前后期的文章会发现,“记念”与“纪念”始终兼容共存,甚至在他逝世前所做的《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中,还前文用“纪念”,后文用“记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1年7期2021-08-27

  • 于质疑处涵泳,在思考中提升
    生在《为了忘却的记念》和《记念刘和珍君》里,两次用“记念”而不用“纪念”。这是笔误还是故意为之?抑或异体写法?笔者认为此处大有文章,是锻炼学生“涵泳文字,增进思维”的好载体。于是,在《为了忘却的记念》的教学中,笔者决定采用群文阅读的形式,在训练学生语用和思维能力的同时,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为此,笔者选取了《记念刘和珍君》和《忆韦素园君》与之形成阅读群,并针对“记念”二字设置了一个学习任务:鲁迅先生为何用“记念”而不用“纪念”?你是怎样理解的?经过一番阅读和讨

    读写月报(高中版) 2021年4期2021-06-11

  • 怎样引导学生解读《记念刘和珍君》
    高冬《记念刘和珍君》是鲁迅先生创作的一篇散文。文中的刘和珍是他的一名学生,年仅22岁的她在“三一八惨案”中遇害。鲁迅先生写这篇文章,是为了追忆刘和珍,也是为了悼念为国家大义而死的中国青年们。在阅读这篇文章的过程中,不少学生都觉得难以理解。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引导他们解读《记念刘和珍君》呢?一、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的“矛盾”在引导学生解读《记念刘和珍君》时,教师可以让他们关注文本中一些自相矛盾的语句。这些“矛盾”导致学生在阅读文本时难以理解文意,不明白作者到底要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中旬 2021年12期2021-03-09

  • 如何通过布置任务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
    为必备的能力。《记念刘和珍君》是一篇力透纸背、情感充沛的杂文。其中有对“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的热情赞颂,有对反动统治者的愤怒控诉;有悲愤的感情,也有深沉的哲思……该文集叙述、议论、抒情于一体。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尤其要引导学生关注作者所用独特的笔法,让他们梳理作者的行文思路:未说——欲说而又痛感无用——欲说却又无话可说——控诉——说不出话。透过这曲折委婉的表达,学生能感受到作者满腔的愤懣、悲哀、绝望和沉痛。考虑了这些,笔者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1. 培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下旬 2021年11期2021-01-13

  • 在情感上开出理智的花
    冷漠的讽刺,而《记念刘和珍君》却是鲁迅难得的抒情散文。《记念刘和珍君》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散文,鉴赏刘和珍的人物形象历年来都被执教者完成得很好,本文就不做赘述了。但散文教学读“我”也是重中之重,即鲁迅借文字表达的思想与情感。读“我”的过程往往比较间接、曲折,也更有挑战性。教师可先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的逻辑反常之处加以分析,来厘清作者的行文思路和情感。还可引入林语堂先生的《悼刘和珍杨德群女士》进行对比阅读,从比较中感悟鲁迅思想的深邃性和思辨性。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在对

    江西教育B 2020年9期2020-09-28

  • 有用的“唠叨”
    有。”可是,在《记念刘和珍君》中,无论词语、句式、段落、事件、情感,还是意义、修辞、文法等,都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唠叨”的特征,初读不免有重复、废话之感。但细细咀嚼、品味,“唠叨”深处却有珍奇。作者在寫人叙事中表达真挚情感,激起读者的情感共鸣,从这层意义上来说,此种“唠叨”是有用的“唠叨”。因此,从“唠叨”切入,探究其“有用性”,更能逼近文本价值,抵达鲁迅的情感世界。一、“唠叨”的长句和短句长句结构复杂、层次多重、信息量大,可以用来表达丰富复杂的思想情感,但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9年2期2019-03-16

  • 记念
    ask/你记忆中的故乡是什么样子的?answer/我2004年离开南京的时候,南京的地铁还没有通,这十几年又有很大变化。儿时爷爷奶奶城南的老房子已经全部被拆了,儿时的记忆全部在那里,找不到了。ask/故乡的美食还记得吗?answer/盐水鸭ask/什么時候开始旅行?最近有难忘的行程吗?answer/之前在部队文工团全国跑,2009年后我脱下军装,拿到护照后才开始在世界上跑。近些年的旅行大多时候都是与自己的展览相关,不是在自己的展览上,就是在看别人的展览。今

    东方艺术·大家 2016年11期2018-01-29

  •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方式分析与研究
    的一篇文章——《记念刘和珍君》,文章意图是对“三一八”惨案中的刘和珍烈士表达纪念之情,对其英勇牺牲的大无畏精神传达敬仰之情,同时警醒世人,唤醒庸人。这篇经典文章需要教师进行详细的讲授,将其精神传达给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摒弃传统的陈旧教学方式,及时转变教学思维,用愈加自主、愈加创新、愈加合作的教学理念启迪学生的精神世界,以使学生能力及其思维日渐成熟,这已然成为一种语文教学改革趋势。一、提倡民主平等的教育环境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课下,教师都要贯彻民主平等的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18年11期2018-01-03

  • 运用矛盾和追问构建教学共同体
    杂文《为了忘却的记念》。初看,觉得很平常,仔细品读,才会发现它有矛盾的地方。我们就抓住这个特点来设计导入:鲁迅是语言大师,他的文笔非常犀利,往往只是几个字,就能力透纸背,包蕴无限丰富的内涵。“为了忘却的记念”,这个题目就很值得品味,用“记念”而不用“纪念”,并不是当时词汇没有区分的原因那么简单,起码我们现在理解起来,会觉得它是强调“记住”这永恒的“怀念”,而不僅仅是一般地进行“纪念”。这么一想,便发现一个问题:既然是要“记住”,那用“为了”“记念”不是很好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7年8期2017-09-19

  • 坚韧 冷峻 犀利 —— 从《记念刘和珍君》等文看鲁迅精神
    犀利 —— 从《记念刘和珍君》等文看鲁迅精神文 | 杨 军现行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把《记念刘和珍君》安排在现代文阅读的第一篇,足以看出这篇文章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鲁迅文学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现实性。面对现实生活中具体的人和事,鲁迅绝不“隔岸观火”,总要把思想开掘到历史的最深处、中国文化的最深处、国民性的最深处。《记念刘和珍君》也是如此。富有韧性的论战精神鲁迅在《记念刘和珍君》中与“几个所谓的学者文人”,特别是与陈西滢进行了论战。1925年5月30日,《

    教育家 2017年11期2017-03-23

  • 记念刘和珍君》课堂实录
    、解题品题为何“记念”而非“纪念”?为何用“君”?生:(查)“记念”多表惦记挂念之义,且多作动词。“君”是尊称。二、速读概括梳理,细读品味研习1.鲁迅记录了刘和珍哪些事来尊称“君”?生:①“毅然预定”全年的《莽原》②参加女师大学潮斗争③“欣然前往”执政府前请愿而惨遭屠杀。2.师:文本中哪些细节刻画了怎样的刘和珍?(关注应重读的词)生:①“然而”。这个转折强调“销行甚为寥落”中她“预定全年”的与众不同;“生活艰难”说明她“预定全年”需要决心;“毅然”进一步强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6年12期2017-01-16

  • 找一找我们身上的后遗症
    中,在我墙内,有记念,有名号,比有儿女的更美。我必赐他们永远的名,不能剪除。”虽然他们死了,哪怕人们会遗忘,但上帝不会,祂要记念这些遇害者,他们的名号永不被涂抹。听到这里,我突然对这个苦难的民族有一种强烈的羡慕甚至嫉妒,他们被上帝记念,每一个名字每一个生命,都弥足珍贵。过去不会被遗忘,因为它进入了现实,更进入到永恒。我也突然想到,一个没有永恒观的民族,它是不可能珍惜逝去的生命,记住一切苦难,并且超越苦难。它只会遗忘,麻木,自作聪明地装作什么事情也没发生。写

    江南 2016年6期2016-11-25

  • 夜雨饮茶(外四首)
    ,渐渐苏醒遗忘,记念遗忘中的记念记念中的挣扎,都是好的我们原在此间活着饮酒歌据说,酒中的体味最为尖锐不论独酌,对饮,酒过三巡眼睛和身体里的水就会和酒一致酒醉之后,目力穿透虚无灵魂飘得没有着落而酒的香醇和苦烈会沉淀下来变成血液中的颤栗而那些佐酒的月光和忧愁会一路跟来,跌跌撞撞在茅台镇,空气里每个水分子都在发酵心怀愁苦的人,遇见最美的琼浆也只浅尝即止,不敢一醉

    伊犁河 2016年3期2016-07-11

  • 胡乔木因何称赞历史学家张荫麟
    迅的《为了忘却的记念》。”这句话,确如研究者所言,表述不够准确。张荫麟并未说《为了忘却的记念》是“一九三二年中国最好的一篇历史文章”,而是称赞此文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不过,张荫麟也强调,“一个时代的性质,可用其中感觉敏锐的青年的遭遇来量度”。这一点,与胡乔木强调撰写党史时要认真写好历史人物,确有相通之处。胡乔木第二次谈及张荫麟,是在《党史要清楚历史脉络》一文中。从这篇谈话的上下文来看,胡乔木强调撰写党史要有引人入胜的叙事,应该注意征引“有价值的生动的史料”

    党史博览 2016年5期2016-06-24

  •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
    (原文略)1.《记念刘和珍君》哪些句子是叙述?有什么作用?明确:示范内容①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十八日在段祺瑞执政府前遇害的刘和珍杨德群两君开追悼会的那一天,我独在礼堂外徘徊,遇见程君,前来问我道,“先生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我说“没有”。她就正告我,“先生还是写一点罢;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作用①:写明刘和珍追悼会的时间、地点,写作这篇文章的缘由。2.《记念刘和珍君》哪些句子是描写?有什么作用?明确:示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6年2期2016-05-30

  • 记念刘和珍君》第二课时的教学设想
    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有着独特的地位。然而,广大一线教师常常感叹这般好文却难以深入学生心灵。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刘和珍的人物形象、作者欲说还休的情感都是广大教师讲授《记念刘和珍君》的重要内容,本文试图通过比较阅读法来探究《记念刘和珍君》的至情至美。一、比较阅读法在《记念刘和珍君》的运用以中国知网为数据源,检索搜集了近20年来执教《记念刘和珍君》的文献约42篇,它们分别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其中不乏有通过比较阅读法来执教《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6年6期2016-05-14

  • 浅谈《记念刘和珍君》的语言风格
    贤鲁迅先生撰写《记念刘和珍君》,旨在纪念刘和珍君以及跟刘和珍君一样被残忍杀害的青年学生们。文章语言中的逻辑矛盾暗含着鲁迅先生内心汹涌的情感矛盾。多处使用了转折句式,维持着文章字句间隐形的热度。叙述和议论的语言颇为冷静,但抒情的地方又热烈而深沉。一、语言中的逻辑矛盾暗含情感矛盾如果按照文学阅读的常规方式对《记念刘和珍君》进行层意划分的话,可以将《记念刘和珍君》全文分为八个部分。八个部分都有着各自“言而不言”的逻辑矛盾。第一部分,作者大致说明了写作的目的和背景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6年5期2016-05-14

  • 鲁迅的两篇抒情悼文
    □杨芝明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是渗透着强烈爱憎的两篇著名的抒情悼文。它们在思想内容上有许多共同之处,但也有着明显的差异。透过这些差异,我们可以看出鲁迅思想发展的轨迹,看出作家的世界观对创作的支配性作用。《记念刘和珍君》写于一九二六年四月一日。经历了“五卅”运动、女师大事件和“三·一八”惨案的鲁迅先生,思想大大向前发展了。然而,他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并没有最后形成。以刘和珍为代表的爱国青年,手无寸铁,毅然前往北洋军阀政府门

    学语文 2016年1期2016-03-02

  • 浅谈《记念刘和珍君》的语言风格
    刘文贤浅谈《记念刘和珍君》的语言风格刘文贤鲁迅先生撰写《记念刘和珍君》,旨在纪念刘和珍君以及跟刘和珍君一样被残忍杀害的青年学生们。文章语言中的逻辑矛盾暗含着鲁迅先生内心汹涌的情感矛盾。多处使用了转折句式,维持着文章字句间隐形的热度。叙述和议论的语言颇为冷静,但抒情的地方又热烈而深沉。一、语言中的逻辑矛盾暗含情感矛盾如果按照文学阅读的常规方式对《记念刘和珍君》进行层意划分的话,可以将《记念刘和珍君》全文分为八个部分。八个部分都有着各自“言而不言”的逻辑矛盾

    中学语文 2016年15期2016-02-16

  • 单元意识,文本解读的金钥匙
    郑丹青 桑进林《记念刘和珍君》是鲁迅先生的名篇之一,是多种教材的保留篇目。这篇文章看似简单,实则教师难教,学生难学。2014年10月12-14日,甘肃省教科所举办了第五届“创新杯”高中语文课堂展评大赛,《记念刘和珍君》就是参赛者教授的篇目之一。笔者有幸观摩了这次大赛,听了好多出彩的课,也听了几节有遗憾的课。有一位教师在处理文本的时候,花了大量的时间来梳理刘和珍的生平事迹,不经意间将《记念刘和珍君》处理成了《刘和珍君传》,而将隐藏在文本中的感情,随手扔掉了,

    语文教学之友 2015年2期2015-09-10

  • 悲愤省恨,情感复杂
    是写纪念文章,《记念刘和珍君》硬是鹤立鸡群,与众不同。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其他纪念文,情感单一,悲贯始终;而《记念刘和珍君》,则情感复杂,多味杂陈——有悲,有愤,有省,有恨。 一、悲 千古纪文(祭文)皆写悲,《记念刘和珍君》当然也写了悲,这是二者相同的地方。让我们先看看历史上的一些纪文(祭文)名篇吧。 中国古代有三大祭文:唐代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宋代欧阳修的《陇冈阡表》、清代袁枚的《祭妹文》。此三文皆以写悲为主,即使文章中有肯定、颂扬,那也是为写悲情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5年6期2015-06-11

  • 悲愤省恨,感情复杂 —— —《记念刘和珍君》与其他纪念文的异同说略
    复杂 —— —《记念刘和珍君》与其他纪念文的异同说略李弗不鲁迅先生不愧为文章高手, 同样是写纪念文章,《记念刘和珍君》硬是鹤立鸡群,与众不同。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其他纪念文,情感单一,悲贯始终;而《记念刘和珍君》,则情感复杂,多味杂陈—— —有悲,有愤,有省,有恨。一、悲千古纪文(祭文)皆写悲,《记念刘和珍君》当然也写了悲,这是二者相同的地方。让我们先看看历史上的一些纪文(祭文)名篇吧。中国古代有三大祭文:唐代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宋代欧阳修的《陇冈阡表》、

    中学语文 2015年16期2015-01-31

  • 鲁迅:“故人云散尽,余亦等轻尘”
    夜遇害,作文以为记念。”这是一个阴雨灰暗、深不见底的寒冷的夜晚,人们早已进入了梦乡,自己的妻儿也已安然入睡,鲁迅却被两年前这个夜晚的一个可怖的意象折磨着,无法平息内心的伤痛。时光的流淌,世事的纷乱,一定让大多数人已经将两年前遇害的几位死者忘却,而鲁迅,却仍然被这种残酷的记忆所折磨。他无法忘却,在阴冷的雨夜,回忆两年来不能忘却的痛苦记忆。往事清晰地呈现在眼前,“前年的今日,我避在客栈里,他们却是走向刑场了;去年的今日,我在炮声中逃在英租界,他们则早已埋在不知

    十月 2009年4期2009-07-20

  • 如果做不了好学生,就去做别人的老师
    ,鲁迅写错了。《记念刘和珍君》‘记念是错的,应该是纪律的‘纪。”“那是通假字,‘记念或者‘纪念都可以。”“我上次考试写‘记念,你为什么扣分了呢?”“你那么写就是错别字。”老师为了加深他的印象,特意安排这个叫做李想的小孩下课后把“纪念”反复抄写了100遍。李想说,他至今也没想清楚为什么鲁迅这么写就是通假字,他这么写就是错别字,还要接受惩罚。“如果老师不是采用惩罚的方式,而是耐心地解释鲁迅那个时代文言文转白话文的特殊情况,也许我就不会这么反感了。”既然成为不了

    中学生天地(B版) 2009年12期2009-05-28

  • 引导要走向深刻
    迅的《为了忘却的记念》是高中语文课本中的传统课文。近来重教一遍,又得几点“小东西”,愿与同人交流。1.让学生分析题目结构,根据文章背景、开头、结尾理解题目的真实涵义,借以理解全文。过去讲此文 ,因为太有讲头,笔者总是滔滔不绝。这次教此文,因为学生有了自学的基础,笔者也决心克制自己对经典课文大讲特讲的欲望,为学生设计了几个思考题。第一个便是:文章题目有“忘却”和“记念”看似矛盾的两个词,试结合文章背景、题目和结尾理解题目的真实涵义。学生分六个小组,讨论得很热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9年2期2009-03-27

  • “不假思索”与“不加思索”
    》《“为了忘却的记念”的读法》一文中有一句话:“很多人都读过这篇文章,但不少人对文章标题的读法认识模糊,常常不假思索地读成‘为了忘却的/记念。”在这里,笔者只对“不假思索”与“不加思索” 的用法及区别谈点看法。《现代汉语词典》释“不假思索”为:用不着想,形容说话做事迅速。《应用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对此解释得较为详细:“假:凭借,依靠。用不着想,形容说话做事敏捷。”并举例:①他拿到考题,不假思索,提笔就写。②我问他是否参加会议,他不假思索地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08年14期2008-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