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为了忘却的记念》
——关于教材中两个注释的变化与阅读情境

2023-09-28 13:11上海李兰
名作欣赏 2023年16期
关键词:柔石记念现代文学

上海|李兰

2019 年教育部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下文简称部编本)选择性必修中册(高二下)第二单元同时选入了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下文简称《记念》),《记念》虽是名篇,也有很多文章提及这篇课文,但在新世纪的二十年里一直未入选全国通用的人教版教材,多半出现在课外读本中。《记念》于上海有着特殊意义,鲁迅生命的最后十年在上海度过,1931 年左联五烈士在上海龙华警备司令部被枪杀,1933 年鲁迅写下这篇文章,鲁迅将社会事件演绎成文学事件,展现了语言文字干预现实问题的巨大力量与深刻意义。《记念》文末提及的“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起他们的时候的”①穿越历史长空产生遥远的回响。1995 年上海在龙华警备司令部遗址建立龙华烈士陵园,陵园建有为了忘却的记念园,雕刻龙华二十四烈士的塑像和名字。同时,上海高中先后使用的H版、S 版、试验版、试用本语文教材选入《为了忘却的记念》,其中试用本教材(下文简称试用本)使用约六年左右(2012—2018),2019 年上海高中采用部编本教材,这篇课文在上海高中走过二十年,包蕴着的正是文本本身的经典性。中学教材关于鲁迅作品的编写与教学裹挟着鲜明的时代特色与思想印迹,无论是特定话语形态下形而上的阐释,还是互联网时代大放异彩的鲁迅体,鲁迅形象的建构、精神的解读、作品的延展均伴随着不同时期的社会语境与个人色彩。笔者一方面立足中学生学情与鲁迅研究成果,探究教材注释在历史话语语境下的合理性与必要性;另一方面尝试探讨中学语文关于《记念》研读与教学的当代情境化创设。

历史话语语境与教材注释

鲁迅在《记念》一文提及见过两次柔石在狱中写给同乡的信,部编本对同乡的注释是:

王育和(1903—1971),浙江宁海人,曾任宁海中学教员。当时是上海沙逊大厦瑞商永昌洋行的职员,柔石在狱中通过送饭人带信给他,由他送周建人转给鲁迅。②

有研究者提出同乡也可能是冯雪峰③,因不在本篇讨论范围内,暂略去不表。部编本选入的鲁迅文章和注释来自2005 年版的《鲁迅全集》,该版《鲁迅全集》中的注释写的是“永丰洋行”,并有“和柔石同住闸北景云里二十八号”一句,不知教材是录入错误还是其他缘故,根据资料确是永丰洋行。试用本对王育和的注释是:“当时是慎昌表行的职员,柔石在狱中通过送饭人带信给他,由他送周建人转给作者。”④试用本选入的鲁迅作品采用1973 年版的《鲁迅全集》,这一版《鲁迅全集》没有注释,试用本注释第一句来自1981 年版《鲁迅全集》“王育和,浙江宁海人,当时是慎昌钟表行的职员”⑤,并将钟表行改为表行;第二、三句来自2005 年版《鲁迅全集》。虽然职业并不是王育和注释最重要的部分,但两套教材对王育和职业的注释存在出入,另外,部编本注释比试用本更为详细,更契合历史语境。

王育和是理解《记念》相关情节的重要线索与有效路径,宁海中学于1926 年在中共的指导下建立,柔石与地下党员王育和是创办人⑥,宁海中学是二人参加革命活动的起点;1928 年,作为党支部的宣传委员王育和与柔石在宁海组织农民群众“暴动”遭到镇压,失败后二人到上海继续从事革命活动,对王育和过往工作背景介绍是有必要的。同样,“和柔石同住闸北景云里”这一注释亦是必要的,因同住景云里,王育和与鲁迅熟识。王育和的《柔石烈士被捕、营救及牺牲经过》一文以及课文均提及的柔石去明日书店做编辑,是王育和帮忙取得的聘请书⑦,和鲁迅日记的注释相符:王育和与许杰是明日书店的创办人⑧。课文提到明日书店想印鲁迅的译著也是王育和促成的,王育和托柔石问鲁迅版税的办法,鲁迅抄写了一份自己和北新书局订立的合同给柔石,柔石被捕时衣袋里藏着这份合同。课文还提到当合同被发现,柔石被巡捕带到明日书店盘问,事后明日书店的经理及时将柔石被捕的事告诉了王育和,王育和托同住的魏金枝迅速将信息传给鲁迅⑨。鲁迅得知消息后,课文写到“这一夜,烧掉了朋友们的旧信札,就和女人抱着孩子走在一个客栈里”,即带着许广平、周海婴离开景云里避居花园庄。

由此,课文的第四部分便能顺畅地理解,亦能更好地领悟柔石在狱中给同乡王育和写信依然记挂鲁迅安危,与鲁迅对柔石的关切之心。《记念》写道:“天气愈冷了,我不知道柔石在那里有被褥不?……洋铁碗可曾收到了没有?……”鲁迅日记显示:1931 年2月6 日微雪,2 月11 日—17 日上海一直处于雨雪天气中;尤其是看到柔石的第二封信中提及的惨苦,作为师长的鲁迅对晚辈的关怀与惦念,担忧柔石冷暖,成为作品真正的共情与共鸣。透过以上行为,进而分析鲁迅“写作是对忘却的拒绝”显得更为透彻。毋庸置疑,教材注释当立足中学生的知识框架与储备,不脱离文本当时的历史话语语境,结合上下文、前后文以及当时的话语语境,让中学生读懂鲁迅文章是注释作为教材助读系统应有的题中之义。

根据柔石写给王育和的第二封信和许广平后来的回忆:当时柔石等人住的是景云里23 号;以上表明,2005 年版《鲁迅全集》注释中王育和“和柔石同住闸北景云里二十八号”是错误的,已被一些研究提及,这是否是教材未采用这句注释的原因不得而知,但景云里住址依然应当呈现。很多研究者也注意到景云里住址和明日书店的创始人这两个信息对理解文本有重要作用,而教材注释均未呈现。以上内容于很多鲁迅研究者而言早已了然于心,然而现当代文学研究成果与中学语文教学、教材脱节是长期以来值得思考的议题与命题,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如何运用到或者说是否适合运用到语文教材中来,而中学语文教学如何吸收与采纳学院研究成果,中学教材关于现代文学作品的选入与编写如何跟上现代文学研究的发展历程,中学教材编写的相对滞后性如何消解,对这些问题的追问,或有助于理解中学语文教材的发展与走向以及鲁迅作品的接受与传播。当然一些学者也介入了中学语文,如钱理群编写《中学生鲁迅读本》,陈漱渝撰写《走进鲁迅:鲁迅作品高中生读本》,孙绍振的文本解读等,但这些主要涉及教学指导,并未触及教材的编撰。

时代变迁下的作品注释

根据课文的内容与注释,鲁迅和柔石成立朝华社,扶植刚健质朴的文艺,但编选《蕗谷虹儿画选》“是为了扫荡上海滩上的‘艺术家’,即戳穿叶灵凤这纸老虎而印的”⑩。试用本对叶灵凤的注释是:“江苏南京人,一度参加左翼作家联盟,1931 年5 月被除名,有一个时期常为刊物和文艺书籍设计封面或者作插画,大都是模仿蕗谷虹儿的作品。”⑪部编本的注释为“江苏南京人,作家、藏书家,他当时有一些画作模仿蕗谷虹儿的作品,被鲁迅讽刺为‘活剥蕗谷虹儿’”⑫。遑论更早一些注释将叶灵凤解读为汉奸文人,试用本的注释也一定程度反映了是否脱离左联易被视为注释的主要内容;部编本注释主要交代叶灵凤的身份和画作,更有针对性,有助于学生在语言、文字、主旨方面加深对作品内容的理解。中学教材是中学生乃至国民接受与传播鲁迅作品与精神之开端,因而注释能否以作品内容为依托结合具体事实诠释文本对于中学生阅读鲁迅作品至关重要。鲁迅作品恒久的生命力和启发意义,以及作品深刻的思想性与文学性所体现的经典性使其不会退出中学课本。因而随着时间推移,教学目标、单元导语与教材能否同步,学术研究成果与中学教材注释能否对接,都注定鲁迅作品是中学教材编写最不容忽视的一环。注释作为课文的助读系统,当厘清意识形态、文本自身、人物生平的关联性,其准确性、相关性显得尤为重要。

新世纪以来,一些研究者认为一方面因为教材和注释让鲁迅作品中的一些人物背负骂名,另一方面认为注释对人物的评价有失公允,影响了中学生对陈西滢、杨荫榆等人的印象,如人教版教材关于杨荫榆的注释是“依附北洋军阀势力,迫害进步学生,镇压学生运动……”⑬,甚至有些学者就历史人物的重评先后发文论战。一直以来排斥鲁迅的一种声音认为鲁迅言语犀利近乎刻薄,如《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几个所谓文人的庸常论调”“有恶意的闲人”……当然也不排除有些文章通过高扬当年鲁迅思想与论战对立面的一些人物来暗示鲁迅对有些人物与事件批评的偏颇与失误,从而构成对鲁迅的否定。鲁迅作品自身的特殊性也决定了其作品容易被曲解和误读,诚然,注释若对相关人物具体的行为书写语焉不详,势必对学生理解历史人物造成困难甚至带来误解。创造社、现代评论派、太阳社、新月派与鲁迅等发生的论战,于许多人而言已如同妇姑勃豀般,但若要让中学生理解鲁迅的精神品质,读懂文章的深刻内涵,教材在鲁迅作品经典化的过程中,一些相应的补充势必是需要的,注释当就相关内容给予人物相应的阐释,从而突破鲁迅作品经典化的意义与局限。

探寻不同时代话语形态和社会历史文化语境下契合文本的注释对鲁迅作品学习与教学是大有裨益的。但值得注意的是,对一些人物的评价本身蕴含着复杂性与丰富性,阅读鲁迅作品当了解相关人物在当时事件中的所作所为,不能和评价人物一生的功过是非混为一谈,若认为因教材和注释而影响了对一些历史人物的评价亦是不成立的,现代文学作品的注释与时代、社会语境有着重要关联。2021 年部编本对杨荫榆的注释发生改变为“以封建家长作风治校,阻挠学生运动,引起师生强烈抗争……”⑭出于对过往的反拨与清算,以及时代变迁的发展与影响,对鲁迅作品中人物的注释偏于社会性解读向文学性的转变,当然,学术界关于鲁迅研究的成果也在其他领域不断被采纳。

当代话语情境下的文本研读

课文提到柔石从狱中寄出的第一封信内容为“……现亦好,且跟殷夫兄学德文,此事可告知周先生;望周先生勿念,我等未受刑。捕房和公安局,几次问周先生地址……”《鲁迅全集》亦是如此书写。值得注意的是,龙华烈士陵园用二十四面大理石小墙壁镌刻的《为了忘却的记念》全文立足史料还原了柔石狱中书信三次称呼鲁迅大先生的原文原貌。

关于这一称呼,在柔石的第二封信中也得到证实:“……大先生能托得蔡先生的信否?如须赎款,可与家兄商量。总之,望设法使我俩早日脱离苦海。”⑮柔石希冀鲁迅(大先生)能托蔡元培(蔡先生)书信从中帮忙斡旋营救自己和冯铿(我俩),若需赎款,王育和可与其兄长商量。另外,沈倬的《〈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的校勘》与《柔石在狱中对鲁迅的称呼》做了详细阐述,称呼大先生当是出于柔石为鲁迅安全考虑⑯,当然,相关研究资料和文章同样表明鲁迅视柔石为家人,课文亦写道:“我在上海,也有一个惟一的不但敢于随便谈笑,而且还敢于托他办点私事的人,那就是送书去给白莽的柔石。”⑰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选入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文中萧红一直称呼鲁迅先生或周先生,周先生是尊称。将鲁迅从宏大的政治话语叙事与意识形态中剥离出来,看到鲁迅内心的慈悲与悲悯,正是鲁迅对左联五烈士的纪念之情。

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属于“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该任务群旨在让学生们深入体会革命烈士献身民族解放事业的伟大精神与崇高人格,加强青少年缅怀革命烈士的意识与教育。2003 年教材从“一纲一本”走向“一纲多本”,2023 年人教版进入最后使用阶段,部编本再次将教材回归到“一纲一本”,《为了忘却的记念》《记念刘和珍君》同《党费》《荷花淀》置于同一个单元,共同营造缅怀革命先烈的情怀,该单元学习目标是“深入体会革命志士英勇奋斗、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人格,感受思想和语言的力量……”⑱新课标力求设定或创设情境开展情境化教学,“创设运用语言文字的真实情境,形成有意义的互动学习环境,帮助学生有效投入语文实践”⑲。

以曹杨二中为例,在多年的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中,学校组织高二学生参观肃穆龙华烈士陵园并举行升旗仪式,烈士陵园的油画《走向刑场》再现了烈士们就义时的场景,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相融合;学生们朗诵革命烈士的诗歌,借此重温历史时刻,铭记时代意义,寻觅鲁迅作品的时代精神和价值意义。高中课本鲁迅作品叙事的基本特征是静止的、严肃的,烈士陵园的看守所、刑场、刑具、卫兵营房、淞沪警备司令部遗址、就义地、墓碑、塑像、展览等呈现的直观性与具体性强化了课文《记念》的主题思想和烈士们的精神品质,为鲁迅作品研读提供了文化语境,重申了现代文学作品严肃、崇高的社会命题,这些正是现代文学作品的当代叙事,将表层化感受、感官性体验与文学作品研读相结合,增加了中学生对现代文学经典的体验感受,延长了感觉的实践过程,深刻体会到了鲁迅熔铸生命体验的纪念之情。在典型情境中设计典型任务,就革命志士的主要事件与重要时刻等组织学生撰写相关的人物通讯、述评、专题报告等,是中学鲁迅教学情境化的有力尝试与实践。

互联网时代各种仿写“鲁迅体”使得鲁迅作品的精神效用在潜移默化中被纳入文化消费范畴,而“现代文学经典文本撒播于纷繁衍变的超文本,使读者很难沉浸于文本,细读经典,反而游移于经典衍生出的其他超文本链接中,或是视频演绎……”⑳电子阅读逐渐取代纸质媒介,受众对电子媒介的依赖近乎掩盖了纸质文字的原始魅力,年轻一代往往通过众声喧哗的现代文学批评与网络鲁迅叙事来认知鲁迅的作品。中学语文教材是现代文学的传播载体,对中学生有着重要的导向功能,中学教材的能指和所指承载了现代文学作品完整的符号意义。而网络环境不可避免地将现代文学置于碎片化、戏谑化的所指中,中学语文教材与纯文学阅读是对这一趋势的有力反驳。现代文学作品发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语境与当代人有一定的距离感,在学习鲁迅作品的基础上参观烈士陵园实现课程内容情境化,纸质阅读与“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的生成促成情境化教学,由当代语境生发的情境化阅读,正是超越电子媒介羁绊,让学生感受纸质文章在当代话语情境下的文本蕴味与价值之所在,尝试突破现代文学作品接受的时代性局限。

结语

从师生到战友,从思想的启蒙者到革命的同路人,这两篇写人记事的散文有着某种延续与传承,青年牺牲,生者延口残喘继续前行,内心的惶惑与挣扎、哀痛与矛盾、彷徨与和伤逝都是鲁迅反抗绝望的写作实践,两篇文章流淌着刻骨铭心的生命感,正如《写在〈坟〉后面》所言,“因为这虽然不是我的血所写,却是见了我的同辈和比我年幼的青年们的血而写的”㉑。鲁迅作品的研究历程是一个被阐述、被接受、被建构、被解构、被重构的动态性过程,随着时代的变迁与文化语境的改善,现代文学发展进入了更加复杂、多元的诠释语境,教材的注释经历了从最初呈现出与时代形势、思想动态靠近的症候,到当下不断回归文本自身与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的历程,如对杨荫榆、叶灵凤的注释。从人教版到部编本,教材的注释内容发生了改变,而鲁迅作品也在不断的阐释、重读、误读中得到解构、重释、建构,对文本解读不断呈现出时代变迁性。每个历史阶段有不同的侧重,教材和注释若能努力同时代的话语导向以及过度阐释相剥离,力求更加符合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与接受能力,或将使得鲁迅作品的文学性和鲁迅精神世界得到更好的关注与阐释。自然,原创性与独特性的文本如《为了忘却的记念》《记念刘和珍君》等离不开典范性的阐释对其进行塑造和传播。

①⑩⑫⑭⑰ 《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上海教育出版社2021 年版,第50 页,第46 页,第46页,第40 页,第45 页。

② 《鲁迅全集》第4 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年版,第504 页。

③ 沈倬:《与鲁迅有关的两则考辨》,《北方论丛》1984 年第6 期。

④ 《高级中学课本语文(试用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年版,第40 页。

⑤ 《鲁迅全集》第4 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年版,第489 页。

⑥ 许杰:《在宁海中学》,《新文学史料》1984 年第2 期。

⑦ 王育和:《柔石烈士被捕、营救及牺牲经过》,《新文学史料》1981 年第1 期。

⑧ 《鲁迅全集》第16 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年版,第250 页。

⑨ 吴长华:《柔石等被捕消息是谁通知鲁迅的?——关于《为了忘却的记念》的一点史料》,《上海鲁迅研究》1982 年第1 期。

⑪ 《高级中学课本语文(试用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年版,第38 页。

⑬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第三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21 年版,第28 页。

⑮ 北京鲁迅博物馆鲁迅研究室编:《鲁迅研究资料》第10 辑,人民出版社1982 年版,第19 页。

⑯ 沈倬:《柔石在狱中对鲁迅的称呼》,《社会科学辑刊》1982 年第5 期。

⑱ 《上海市高中语文学科教学基本要求:实验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 年版,第149 页。

⑲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年版,第43 页。

⑳ 卢兴:《电子媒介视域下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研究》,辽宁大学博士论文2014 年,第105 页。

㉑ 《鲁迅全集》第1 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年版,第299 页。

猜你喜欢
柔石记念现代文学
“记念”可写做“纪念”吗
函数教学,要让学生由“懂”到“会”
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三只眼——评季进、余夏云《英语世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综论》
曲折盘旋 欲吐还吞——试析《记念刘和珍君》的抒情特色
我国蔬菜科技发展的小心记忆
——记念新中国成立70周年
爱如朝花,明媚芬芳
相扶
相扶
论中国现代文学多重视角下的乡土叙事
端木蕻良:草原文学在现代文学中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