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荆门送别

2009-03-30 09:46
少年文艺·我爱写作文 2009年2期
关键词:指路荆门下山

长江,自古以来就以美丽壮阔而闻名。在不同的诗人笔下,它又会显现出怎样别致的美呢?让我们擦亮好奇的双眼,一起去看看吧!

渡荆门①送别

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②游。

山随平野尽,江③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④。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生词一扫光]①荆门:湖北宜都荆门山。②楚国:又称荆楚,今湖南、湖北一带。③江:长江。④海楼:海市蜃楼。

[诗意串串香]诗人远辞故土蜀地,离开荆门,顺长江而下,乘一叶扁舟来到楚地。随着广袤原野的出现,崇山峻岭渐渐地消失在身后,长江也由飞湍急流变得平缓阔大。皓空的明月,倒映在寥廓宁静的江面上,仿佛天上飞来的明镜,天际云卷云舒,就像变幻莫测的海市蜃楼。从故乡流出的江水,不辞万里,一路跟随着扁舟送行,勾起了诗人无限的思念与怜爱。

三顾李白

唐代天宝年间,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当时著名的诗人李白,携家带口辗转到庐山隐居下来。

这一年,唐玄宗派太子李亨驻守黄河流域,永王李璘保卫长江流域。李璘得令,正当用人之际,于是就在长江一带广搜人才,遍寻高人,一同参政议事。

李璘手下有个叫韦子春的,知道当朝著名的大诗人李白正隐居庐山,就向李璘自告奋勇,请李白出山加入幕府。

韦子春来到了庐山,正当他在山径上犹豫不前时,迎面走来一位手持酒壶、高声吟唱的人。此人见韦子春面带难色,盘旋在山道上,于是询问道:“请问先生有何难处,如此踌躇不行?”韦子春叹了一口气,又累又渴,跌坐在路边的崖石上。“我乃是前来寻访高人的,可是……”

这位路人摆出两只小酒盏,把好酒斟上,“来,先痛饮一杯为快!”韦子春一饮而尽,索性把苦恼全盘托出:“不瞒先生您,我是前来寻找谪仙人李白李翰林的,如今太子奉旨守卫长江一带,想力邀他加盟政事。可是我一来到庐山,见满目美景,奇峰飞瀑,如此隐居之地,这李翰林哪还会肯与我下山?”

“哈哈哈!”这位路人大笑三声,劝解道:“先生但去无妨!”“可是,这位李翰林大人究竟隐居在何处呢?”韦子春面带难色。“顺道只管往前,能见到一座飞瀑,一问便知。”路人手把酒壶,一摇三晃地离开了。

韦子春按照指点果然找到了李白隐居的地方。说明来意后,被李白的夫人挡在门外,坚决不同意李白下山谋政。韦子春只好悻悻而归。

回到永王府,李璘正在拜读李白的诗,对他大为赞赏,有相见恨晚之意。于是韦子春第二次上山力邀,又被李白的子女拦在门外。

韦子春心想:人家都说三顾茅庐,看来我也得再次拜访才是。于是他第三次上山,无奈还是进不了门。正当韦子春垂头丧气,准备下山回府时,只听见一阵歌吟由远而近从山下传来,他定睛一看,正是那天的指路人。只见这位指路人手拈胡须,口占一绝:“出门妻子强牵衣,问我西行几日归。归时倘佩黄金印,莫学苏秦不下机。”吟罢,拂袖下山而去。

韦子春这才恍然大悟,原来他就是李白!

猜你喜欢
指路荆门下山
双下山
提灯指路的人
下山记
小猴下山
能源管理系统在荆门石化的应用
指路真开心
小猴下山
菊逢盛世,韵满荆门 第十二届中国(荆门)菊花展览会侧记
《李白·渡荆门送别》
行书·李白《渡荆门送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