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诗词终身成就奖”颁奖暨五位诗家作品集首发仪式上的讲话

2009-03-31 07:23
中华诗词 2009年2期
关键词:诗友新诗诗词

马 凯

首先,我向获得中华诗词终身成就奖的五老表示热烈的祝贺!我认为他们是当之无愧的。一方面他们自身创作了大量的、脍炙人口的诗词篇章,另一方面他们桃李满天下,为中华诗词的繁荣、复兴、推动,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高兴之余,我自己也诚惶诚恐。因为这活动也是首发式,首发的集子中,孙老、霍老、李老、刘老,那确实是当之无愧的诗人、诗词大家,为中国诗词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而我自己呢,只不过是中华诗词的一个业余爱好者,或者说是一个诗词票友。我也多次讲过,诗词之道,自己是一只脚在门外,一只脚正在向门里去迈,还没落地。我的诗词里,像失粘、失对、孤平、合掌、重字等等还是不少,有些时候词不达意,有些因词害意,毛病还不少。许多在座的和不在座的一些学长、诗友,他们的诗词造诣要比我深,诗词作品要比我好,但是第一批出了我的诗集,我想也许是一种照顾,照顾什么呢,其他几位都是诗词大家,还要照顾一个方面,诗词界还有一些诗词票发,所以可能算作对诗词票友给与一些鼓励。特别是听了刚才周笃文老先生和其他同志对我诗词的一些点评,获的一些表扬,更觉得其实难副。人贵有自知之明,学长、诗友们讲了许多肯定的话,我心里明白,这实际上是对我的一种鼓励和鞭策,更多的是对我今后,确定了努力的方向,在此我也对大家表示由衷的感谢!特别是近些年来,与中华诗词、诗词界的学长们、诗友们接触多了,也确实受益匪浅。像叶嘉莹老师在座,曾在信中鼓励我,我记得非常清楚,他的两句话是:“要用生命创造诗篇,用生活实践诗篇”,这个我都时刻记在心里。像霍松林老先生他也对我说:“你还要在理论上下功夫,注意实践。”刘征老先生看了我的抗洪作品之后也说:“写诗就是应该反映时代的要求,能够反映时代风口浪尖上的重大事件”,也给我很大鼓舞。所以写了抗洪十首之后,今年又写了抗雪十首和抗震十首。我这个小册子诗集在出版之前和上次的增订本,和上一本相比也有了一些改进,也是得到了各位老先生的一些帮助,包括诗集的编排,包括文字提炼润色,很多同志都提出了非常宝贵的意见,作品里不乏一字之师,很多。最近也是这样,最近在地震期间,我和全国人民一样,确实情感受到了极大的震撼,确实有一种不吐不快的感觉。所以就一边参加抗震,跟总理六下四川,一边抽空余时间写了十首。写了十首以后,就寄给了一些老先生,他们都作了一些认真地修改,提出了非常宝贵的意见。你比如说沈鹏先生他看了我那十首以后,一方面鼓励我说你的诗写得满有激情,充满情感,另一方面他又提出要力求不隔,尽量用形象的语言,就是说有时候诗要触及大事的时候容易用标语口号,应尽量用形象语言,我觉得他说的非常中肯,为此呢,我特意又把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和周振甫的《诗词例话》中关于隔与不隔的论述翻出来又看了几次,深受启发,最后有很多地方,就尽量的去改,比如说第四首写解放军的两句原来是:“生命走廊条条降,亲人千万转平安。”沈先生在旁边就批注,认为是“语较生硬”就是认为有点隔,后来就改为:“生命走廊天托起,亲人过后泪满衫。”觉得稍微可能是好了一点。又比如第五首写举国降半旗哀悼日,有两句原来是:“八万同胞一致责,天何糊涂天之罪。”后来袁行霈先生建议改成“天何糊涂人何罪”,我觉得这两字确实改得好,我今后还要继续求教于各位诗长们、诗友们。

中华诗词学会要出版一套丛书,今天的五本算是首发,这是一件好事,我觉得应该支持。我想,印诗集编文赋本身不是目的,目的还是要发展和繁荣中华诗词,所以想借此机会,谈谈繁荣中华诗词的想法,和各位学长和诗友们一起讨论。

中华诗词确实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类的共同财富,非常之宝贵。我和大家一样非常欣喜地看到,刚才霍先生也谈到了,中华诗词经过了一个世纪的沉寂之后,重新繁荣起来。这里除了中华诗词本身有着无限的魅力之外,以毛主席为代表的,包括朱老总陈老总和叶帅等等这些老一代的革命家诗词大家的创作,同时也有中华诗词界以及在座的各位的努力和奉献。据了解全国各级各类诗词学会数以千计,中华诗词学会仅个人会员便数以万计,中华诗词公开发行和内部发行的诗词刊物恐怕至少要数百种之多,像光明日报、诗刊,都开辟了中华诗词的专栏或专页,据说每年发表的诗词作品能有几万首,这是个不小的数字,全唐诗也就是几万首,经常参加诗词活动的积极分子全国有百万之众,前几年听说参加中国诗词朗诵工程的中小学生有七百万人之多,最近又听说著名的作曲家谷建芬同志,其他的歌曲已经很少谱写,专攻一件事就是为中华古典诗词作曲,然后走进幼儿园,走进小学进行普及活动,受到了热烈欢迎。所以说诗词活动规模很大,很多人从小就会受到影响,我的小外孙今年一岁零十个月,现在已经跟着能念上几遍李白的《静夜思》。国际上咱们中华诗词也有影响,现在各国汉语的热潮此起彼伏,原来说建一百所孔子学院,现在恐怕已经有二百所了,学汉语必然要学中华诗词,而中华诗词又是学汉语的一个很好的途径,所以我想,有哪一种文学作品、文学形式能有这么久的生命力,为这么多的人所喜欢所掌握,所以我们对中华诗词这么灿烂的文化,作为中国人我们感到自豪,也对中华诗词方兴未艾的形势感到兴奋。但是同时。在去年一次聚会上我也讲到过一些观点,就是在看到中华诗词正在兴盛的时候,也要有危机感,就像古人所说的:“知其所以危则安矣,知其所以乱则治矣,知其所以亡则存矣。”当时我曾提到应该考察和分析一下新诗可能正在走下坡路的这种现象,咱们作协的工作人员也有这种议论。五四运动以后,新诗有了重大的发展,创作出了许多杰出的作品。远的不说,从新中国成立以后,从郭沫若、臧克家到艾青、郭小川、贺敬之,还有很多都写了一大批生动的作品,我们这一代人都是朗诵他们的诗歌长大的,比如贺敬之的《雷锋之歌》、《三门峡》等等都非常之好。但是最近一个时期以来,不是说没有好的新诗,但相当多的新诗已经成为个人小圈子的读物,大众甚至看不懂。有些诗我就看不懂。读者是越来越少,咱们作协的几届领导也对此都有忧虑,这里的原因在哪,我觉得是值得认真反思的。但是反过来我得到一些启发,在这次抗震救灾过程中。新诗发生了井喷现象,涌现出了一大批感人肺腑的诗作。创作之快、数量之多、传播之广、感人之深,我看只有是“四·五”天安门事件的时候可能和他相比。而在这个时期,反映抗震的格律诗相比之下似乎略逊一筹,不知大家是否有这种感觉,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我觉得也是值得深思的。

在总结反思的基础上,我想要繁荣和发展中华诗词,要做多方面的努力,我简单把我的想法提供给大家。一是要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的过程中更好的继承。发展中华诗词其两者必须兼重,千万不能丢掉传统,也千万不能没有创新。丢掉传统,中华诗词就会失去根基,就不成其为中华诗词,而自我异化为其他文学形式,比如可能成为散文诗、顺口溜等等,结果是名存实亡。没有创新呢,中华诗词就会丧失活力,如果内容和形式脱离时代、脱离生活、脱离大众,也会被边缘化,走向没落,因为时代在前进着,大家的语言在前进着,我们没有创新精神诗词就可能走向没落。所以无论是丢掉传统还是没有创新都感觉是不成的。但是到底什么是丢掉传统什么叫做创新,还是可以深入考虑的,有些想法将来可以再继续交流。第二是要处理好普及和提高的关系,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在提高的指导下普及,这两者相辅相成。现在中华诗词的数量相当大,所以咱们诗词学会提倡诗词创作的精品战略,孙老很有远见。中华诗词的繁荣一方面看数量,更重要的是看质量。确实,写作如果都是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千事一腔的话,人民也不会喜欢,生命力也不会长久。第三我觉得要处理好旧体诗和新体诗的关系,还是要相互学习、相互促进。要让古典诗词、新诗、民歌互相取长补短,同时还要把中华诗词和书法、绘画、吟唱等结合起来,本来诗书画是不分家的,要努力探索。第四要处理好诗人和大众的关系。诗要繁荣发展,诗人离不开实践,真正的好诗也不会远离时代远离生活远离群众,诗人应该走出诗界的小圈子,反映时代、贴近生活、服务大众,这应是中华诗词的生命力所在。最后我想还要提到一点,就是处理好做人和做诗的关系。沈老先生讲过一句话是:“诗人,首先应当是一个真正的人”。我是非常赞成这句话的。以上这些想法也是为了抛砖引玉供大家参考,共同探讨,咱们都是为了一个目的,让中华诗词繁荣下去,发展下去,让它永葆活力。

猜你喜欢
诗友新诗诗词
诗友之声
诗友诗书
诗友诗书
诗友相陪游千山得句(四首)
新诗画
诗词之页